首页 理论教育 外汇储备是否可直接分给老百姓?

外汇储备是否可直接分给老百姓?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这种逻辑推理,如果我们承认国家的外汇储备是老百姓的“血汗钱”,那就等于间接承认了老百姓拥有这些外汇储备的所有权,那么,既然有所有权,老百姓又为什么不能无偿使用?!没错,中国的外汇储备,是老百姓一分一分出卖劳动力挣回来的,这是事实。所以,“血汗钱”三个字可以承认,但是在这件事情上,很显然“老百姓的血汗钱”和“老百姓的钱”完全不搭界,是不折不扣的两码事。

外汇储备是否可直接分给老百姓?

这是一个极具代表性也极富争议性的问题。

前两天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专家出现在一个财经类电视节目中,公开鼓吹“既然国家有如此丰沛的外汇储备,又不知道这笔钱该怎么花,天天为此事头痛,那还不如干脆将这些外汇储备分给老百姓,大幅提高老百姓福利!”此言一出,顿时赢得现场的一片掌声。

不可否认,现场的掌声代表了民意所向,不过可惜,经济学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而且这一规律不是由“掌声”的多寡来决定的。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有关外汇储备的几个基本概念说起。

问:外汇的来源是什么?

答:一个国家的外汇来源,一般来说主要有两个渠道,即经常项目账户和资本项目账户。前者主要指通过贸易手段,即出口货物及服务挣得的外汇;后者主要指通过资本(现金)手段,即外商投资、涉外贷款、国际资本援助、热钱、民间的境外汇款等方式流入该国境内的外汇。

问:什么是外汇储备?

答:经常账户盈余和资本账户盈余之和,就是外汇储备。具体地说,从出口额中减去进口额,即我们常说的净出口或贸易顺差就是经常账户盈余;从对内投资、贷款、援助、汇款、热钱等入境资本当中刨去对外投资、贷款、援助、汇款、热钱等出境资本,就是所谓的资本净流入,即资本账户盈余。将这两部分盈余合二为一,就是这个国家的外汇储备。

解决了外汇储备的基本概念问题,下面就要面对真正的热点和难点了。

问:外汇储备是不是老百姓的血汗钱?

答:也是,也不是。说它是,是从感性的角度来讲;说它不是,是从理性的角度来看。

一般情况下,一提起“血汗钱”这三个字,总会让人联想起所有权。说得形象一点,如果一个人对你说“这是我的血汗钱”,那就等于他在说“这是我的钱”。

按照这种逻辑推理,如果我们承认国家的外汇储备是老百姓的“血汗钱”,那就等于间接承认了老百姓拥有这些外汇储备的所有权,那么,既然有所有权,老百姓又为什么不能无偿使用?!

显然,这是令许多老百姓大惑不解,甚至义愤填膺的一个主要理由。

但是,问题的答案却异常简单。

没错,中国的外汇储备,是老百姓一分一分出卖劳动力挣回来的,这是事实。但这个钱,却不是被央行“无偿”拿走的,而是用等值人民币“买”回去的。也就是说,当老百姓将手中的外汇卖给国家的一瞬间,这个钱的所有权就发生了转化,从老百姓的钱变成国家的钱了。

所以,“血汗钱”三个字可以承认,但是在这件事情上,很显然“老百姓的血汗钱”和“老百姓的钱”完全不搭界,是不折不扣的两码事。

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打个比方,你是一个画家,历时10年、耗尽心血画了一幅惊世之作,然后以1000万元的高价将其卖给了一位收藏家

那么对你来说,这幅画还是不是你的心血呢?

很显然,这幅画是你的心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有一点,既然你已经收了人家的1000万元,所以除非你将这些钱还给那位收藏家,然后将画收回,否则,你已经永远地失去了这幅画的所有权。你不能一方面兜里揣着人家的钱,一方面还要打上门去试图索回这幅画。如果你这么做,那就是一种典型的“明抢”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显然,这种做法是违背游戏规则的,游戏不能这么玩儿。

事情的逻辑就这么简单,根本无需做更多、更复杂的解读。

因此,“血汗钱”这三个字最坑爹的地方,就在于它试图用一种纯感性的手法,逾越游戏规则的束缚,鱼目混珠、掩人耳目,彻底颠覆一种纯理性的逻辑与结果。

至于说到“外汇储备到底是谁的血汗钱?!不是人民的血汗钱,难不成是脱离了人民的国家的血汗钱,是空中楼阁外汇局凭空创造的血汗钱?!或许外管局应该说‘不是外国老百姓的血汗钱’更合理一些吧!”之类的说法,则更是有些“耍无赖”乃至“泼妇骂街”的意味了。

更何况,即便把外汇储备说成是“外国老百姓的血汗钱”其实也没有错,因为外国老百姓买咱们商品的钱,也是人家正经上班、出卖劳动力挣来的钱,这些钱怎么就不是人家的血汗钱呢?

所以,咱挣的钱是血汗钱,人家花的钱也照样是血汗钱。以血汗对血汗,公平合理,无非印证了大家都在遵循“有劳而获”的规则这一事实而已,事情的真相就这么简单。

总之,经济学的世界是一个客观而理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是容不下所谓“血汗钱”这种极富煽动性的情绪化语言,任何一种试图通过煽动公众的情绪化思维来满足某种不可告人的险恶用心的言论,都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另外,还要补充说明一点。

为了迎合民间“外汇储备是老百姓血汗钱”这一明显充斥着情绪化因素的不理智言论,许多“砖家叫兽”还不惜粉墨登场,炮制出了一种新的观点予以加持——他们认为,中国的出口行为是一种坑爹的恶行,是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民及中国经济的一种掠夺和破坏行为。道理很简单,我们是用巨大的环境和人力代价,将自己宝贵的资源和无以数计的劳动力的血汗凝结而成的货真价实的商品交给了外国人,而换回来的却只是一大堆被称为“废纸”的外国钞票。这还不算完,由于这些外国钞票进入中国后被换成人民币流进了实体经济中,而同时又没有相应的商品与其对应(因为这些商品已经被卖到了境外),所以还会引发国内的通货膨胀,真是费力不讨好!

这些言论乍看上去似乎颇合逻辑,很是能迷惑相当一部分缺乏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普通人,确实堪称煽动性十足。但是,对于一个好歹懂点起码的经济学专业知识的人来讲,上述观点则实在是过于拙劣、过于小儿科了,简直可以说是一种白痴逻辑。

让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先说出口。出口真的如那些“砖家叫兽”所言,是一种坑爹的恶行吗?

非也。我们知道,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出口。而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国家来说,往往出口这架马车必须要跑到最前面。道理很简单,由于经济不发达,国内市场太小,消费(内需)根本就指望不上;同时,还是由于经济不发达,用来投资的钱也完全没着落。这种时候,你能选择的,也只有出口这一条了。发展中国家只有大力促进出口,国家、政府和企业才能挣来投资的钱,广大老百姓也才能挣来消费的钱,这是经济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所谓贸易立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止中国,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都经历了这样一个相同的过程。一直到今天,亚洲的日本和四小龙,欧洲的德国,都依然在推行贸易立国的国策,不改外向型经济的本质,这就雄辩地证明了贸易对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实现百姓福祉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当然,必须承认,在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立国政策的初期,确实会存在“环境破坏”“血汗工厂”这样的现象。但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因为你从一穷二白的状态起家,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三没管理经验,所以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达到发达国家那样的境界,这就意味着你必须要做出一定的牺牲,才能迈开前进的步伐。而且,这一点并不是我们中国所独有,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走过的都是同样的路。所以,我们不能干那种“光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的事儿,眼里只盯着外国人吃香喝辣,羡慕得直咽口水,却忘记了他们也曾经和我们一样,经历过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这一铁一般的事实;同时,我们更不能干那种形同“砸罐儿”的没出息的事儿,光知道吃饭,却不想付钱。

说句不好听的话,“环境破坏”“血汗工厂”这些现象确实令人心痛,但这些事情并不是外国人强迫我们干的,而是我们自己心甘情愿上赶着求着人家让我们干的。道理很简单,你不想干可以不干,有的是人排在你后边等着干呢!核心竞争力掌握在人家手里,就意味着选择权属于人家,而不属于你。人家吃肉,你只能喝汤。你必须接受这个命运的安排,而不能冲上前去和对方抢肉吃,因为人家没有把肉分给你吃的义务。归根结底,造成这种局面的责任在你自己,谁让你没有人家的本事,一早就把自己打造成有吃肉资格的人呢?

所以,真正的好汉,应该愿赌服输,能承受一时的胯下之辱,哪怕强忍着也要把汤喝下去,然后发愤图强,让自己也强大起来,最终迈入吃肉者的行列。

这才是人间正道。尽管有些偏差,我们现在也确实正走在这条正道之上。而那些明明自己没出息,吃不起肉却又打死也不愿喝汤,天天跳着脚地诉苦、骂街的主儿,也只能迎来一种命运——“死亡”而已。

再说外汇的价值。我们辛辛苦苦挣来的外汇,真的只不过是废纸一张吗?

非也。起码从理论上来说,这些钱的价值绝对是有保障的。道理很简单,你拿这些钱到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买东西,都能换来等值商品。这一事实就是这些外汇具有购买力的铁证。

其实,30年的对外开放政策确实让国家经济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事实本身,就是对我们贸易立国政策正确性的最有力证明,也是对“老百姓的血汗钱没有打水漂”这一事实的最有力证明。

最后,再让我们来说说通胀问题。

由于出口挣的钱已经流进了实体经济,但商品本身却不见了(因为被出口了),所以出口会引发通胀——这一逻辑幼稚、荒谬得令人喷饭。

言归正传。

还是把话题拉回到出口这件事的本质上来。

为什么要出口?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因为你的市场太小,没有容纳物资的能力;抑或即便有,以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也消费不起。反过来说,如果老百姓有钱,市场也足够大,你也没必要出口,物资自然能在内部消耗掉。

对发达国家而言,同样是因为内部市场太小,而生产力又太过强大,商品太多需求太少,多余的商品自然要拿来出口。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出口换来的钱真的会引发通胀吗?(www.xing528.com)

非也。再重复一遍,出口商品挣来的钱是有购买力的,这个购买力既体现在境外也体现在境内。具体来说,这些钱挣回来流进老百姓和企业的兜里,既能提高老百姓的购买力,也能提高企业的生产力。老百姓手里钱多了,既能拿这些钱买更多的进口货,也能拿这些钱买更多的国货。而老百姓对国货的购买力上升,则能直接刺激工厂提高生产力,增加商品产量,以对应这部分新增加的需求。听好了,这就意味着,出口商品挣的钱,完全可以在国内找到相应的商品,而不会由这个原因引发通胀。事实上,恰恰是因为发展了出口,才刺激了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的发展壮大;同样的道理,企业手里钱多了,既能拿这些钱生产商品提高对国内市场的供应,也能拿这些钱生产商品提高对国外市场的供应。这就叫两头赚,对企业而言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天下没有哪家企业会因为钱太多而叫屈的。

看见了吧?这才是事情的真相!

出口不但不是通胀的罪魁,而且还是推动国民经济大繁荣、大发展,将经济蛋糕不断做大的强力发动机

把莫名其妙的狗屎盆子往出口脑袋上扣,也忒缺乏常识了。

其实,这些“砖家”怎么就不想想,如果他们的这个谬论能成立的话,让日本人、德国人情何以堪?!

一直到今天这两个国家还在拼命地鼓捣出口,并为自己积累了巨额贸易顺差。如果这样做会带来恶性通胀,这两个国家的人民岂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事实上,地球人都知道,日本和德国都是世界上富足的国家之一,而且至少日本已经深陷通缩泥潭长达20年时间,近几年德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这就足以证明“出口必会引发通胀”的谬论是多么“坑爹”。

当然,出口与通胀之间确实有关系,但这个关系绝不是这些“砖家叫兽”们所鼓吹的那种关系,而是另有蹊跷。关于这方面的话题,我们将在其他文章中予以详细阐述,这里就一笔带过了。

解开了“血汗钱”的疑问,“外汇储备是否可以无偿分给百姓”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很简单。外汇储备是政府花钱从老百姓手里买来的,所以不能无偿分配给老百姓。也就是说,由于老百姓已经从政府那里得到了相应的人民币,所以如果再把外储无偿发给老百姓,那就等于二次印钞,这种印票子搞经济的做法反而有可能引发恶性通胀,是一种自寻死路的行为。

但是,现在问题来了。

针对这一话题,又有“砖家叫兽”从犄角旮旯里蹦了出来,发表了如下高见:

如果央行购买外汇的钱是自己的,或者从某个债主那儿借来的,那么这种购汇行为当然没什么问题,因为毕竟这些钱是有主的,有某种具体的价值依托,所以还算靠谱。但是,如果这些钱是央行开动印钞机印出来的,那就有问题了,因为这就等于说央行在购汇的过程中已然印了一回钞票,并通过这种印钞票的行为白得了这些外汇。那么,既然央行能白得,为什么百姓就不能白得?既然央行为自己印钞票心安理得,那为什么帮百姓印一回钞票就成了大逆不道?所以,用二次印钞这个逻辑忽悠老百姓,政府也太小看老百姓的智商了!

那么,现在的焦点就在于:到底是谁的智商出了问题呢?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没错,央行用来购汇的钱,确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大家通常所说的真金白银,即央行自己的钱,或从某处借来的钱;另一部分就是印钞得来的钱。

一般来说,对于前者,人们不会有任何争议,因为觉得它很靠谱;所有的争议都集中在后者,因为觉得既然是印钞,这钱就一定不靠谱。

可事实的真相是这样吗?

不尽然。事实是,即便是印钞得来的钱,也照样有可能是真金白银,照样有可能靠谱。

别着急,听我慢慢解释。

其实,所谓货币,国外也叫中央银行券,其本质就是一种债券,是国家向全社会打的一种“欠条”。因此,央行印钞从老百姓手里买外汇,其本质就等于给老百姓打了一些欠条,借来了这些外汇;日后,当老百姓把这些欠条交回央行时,央行再把这些外汇还给老百姓就行。所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经济行为,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也就是说,由于这些欠条(人民币)有着相当靠谱的价值依托(外汇)兜底,绝不是什么“凭空”印出来的东西,也属于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因此绝无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类似通胀这样的恶果。

现在问题来了。也许有人会这样说:你说的不对。“欠条”就是一张纸而已,这种东西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以也不可能流通的。你不可能拿着“欠条”去买东西,人家也不可能卖给你;而货币则不同,货币可以流通,可以拿来买东西、做交易。这就意味着,国家用来购买外汇的那部分多印出来的钞票,理论上有可能被持有者再一次花出去做别的事情,比如说投资或购物,这就等于“拿欠条买东西”,岂不就是地地道道的印货币搞经济吗?

我的答案也很简单:你说的没错。那些印出来的人民币确实有可能被花出去做别的事,只不过即便这样做也不属于印货币搞经济,不可能带来恶性通胀。

说一句过于常识性的话:既然是人民币,当然可以花,而且还可以随便花。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没什么可奇怪的。

呵呵,别着急,我知道你的疑惑在哪里,且听我慢慢解释。

我的逻辑很简单:不止是货币,理论上任何一种形式的“欠条”,都有流通的可能。

打个比方,你有一群从小光屁股长大的死党发小,彼此关系铁得就跟一个人似的,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都能无条件地得到其他所有人的信任。在这样的背景下,假设有一天你向一位死党张三,借了100元钱,然后给他打了一张欠条。两天后,张三来到你的另一个死党李四家串门,发现他家的一个价值100元钱的鱼缸特漂亮,于是想从李四手里把这个鱼缸买下来。可一摸兜却发现没带钱,便提出用你给他的那张欠条和李四交换这个鱼缸。由于李四对你的信用无条件信任,所以爽快地答应了张三,把鱼缸给了他,收下了这张欠条。又过了两天,李四家里钱紧,于是又如法炮制,从王五手里变现了100元,将欠条放到了他那儿……如此周而复始,等这张欠条回到你手里的时候,也许已经倒手了二十多回。不过没关系,甭管最后谁拿着这张欠条来到你家,你都会爽快地将100元钱现金(也许还能加点利息)递到他手里,绝不会赖账。

很明显,在这个案例里,你的那张欠条已然拥有了某种货币的性质,并且在朋友圈中畅通无阻地“流通”过。

看懂了这个案例,相信你就会对我的那个“即便是印出来的人民币也照样可以随便使”的说法不会存有任何的质疑了。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即便人民币可以“随便使”,不过一定的游戏规则必须要遵守。也就是说,欠条与债务之间必须是一种一一对应(一张欠条对应一份债务)的关系,绝不可以一对多(一张欠条同时对应多份债务)或多对一(多张欠条同时对应一份债务)。破了这个戒,就有可能造成“印票子搞经济”的恶果。

还拿上面那个案例说事儿。

打个比方。有个局外人,比如说王五的小姨子,看到你打的欠条居然拥有如此强大的魔力,可以在你的朋友圈中随心所欲地换钱换东西,不禁怦然心动,也跑到你家里来向你索要欠条,却并不想借给你现金。你该怎么办?简单,拒绝她就是。又或者,碍着王五的面子,万般无奈之下你给她打了一张欠条,可由于你并没有用这张欠条借钱,所以日后当某个人拿着这张欠条到你家里来要钱的时候,恐怕你也只能在纸上画一张人民币应付一下他了。

所以,为什么说央行印货币从老百姓手里买外汇没有问题,而老百姓无偿从央行手里分外汇则万万使不得,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央行从老百姓手里拿走外汇的时候起码还给了老百姓一张欠条(人民币),所以,如果老百姓想重新得到这些外汇,他们至少需要做到将这张欠条(人民币)还给央行才成。这才是一种符合游戏规则的玩法。而“无偿分配外汇”则不同,那就等于老百姓一方面拒绝将央行打给自己的欠条还给央行,一方面还想拿回自己的外汇。这就等于一张欠条对应了两份债务,所以这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平空”印票子的行为,才真正有可能引发恶性通胀。

把话说到这里,结论就一目了然了:在“无偿分配国家的外汇储备”这件事上,很显然政府和百姓的智商都没出问题,真正出问题的,恰恰是那些大放厥词的“砖家叫兽”本身的智商。

那位说了:既然如此,如果老百姓把人民币还给央行,将自己的外汇重新买回来,然后再带到国外花掉,那么是不是央行需要将回收的这部分人民币核销掉呢?你想啊,这部分人民币的价值依托——外汇已经不存在了,你不把它们核销掉的话,万一这部分人民币再被花出去,岂不又等于“印货币搞经济”,从而导致恶性通胀的发生吗?

我的答案也很简单:即便外汇储备流到了境外,与其等值的人民币也没必要核销。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归根结底,人民币就是一种“欠条”。既然是“欠条”,那么,拿着它既可以欠张三的钱,也可以欠李四的钱,不一定非要锁死某个固定的对象。打个比方,你欠张三100元钱,给他打了一张欠条。日后当你把这100元还给张三取回欠条时,不一定非要将这张欠条销毁,你完全可以再把这张欠条给李四,从他那儿再借100元……如此周而复始,理论上这张欠条你可以使用无数次,而完全没必要销毁。但这样做的前提也很清楚——你的信誉必须足够好,得让所有人都能放心地把钱借给你;而且,还是那句话——你的借钱行为必须靠谱,必须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即一张欠条只能对应一份债务。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这张欠条,因为这张欠条已经在事实上具备了“货币”的功能。

同样的道理,老百姓把人民币还给央行,换回自己的外汇,仅仅意味着这些人民币和相应的外汇在本次交易中完成了使命,大家谁也不欠谁了,而不存在留下谁、销毁谁的问题。至于说换回外汇的老百姓是把这些外汇花到国外去,还是锁到自家大衣柜的抽屉里,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情,与央行无关。当然,对央行来说,换回来的这些人民币到底该怎么用,也是自己说了算,完全与别人无关。央行既可以拿这些钱购买新的外汇,也可以拿这些钱做些别的交易,而不用担心所谓“印货币搞经济”带来的通胀恶果。

总之,既然是人民币,就意味着有国家信用作担保,所以,只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游戏规则行事(这一点绝对没问题。因为人民币的面值是一定的,这就意味着一张人民币只能对应一份等值的债务),在经济社会中畅通无阻便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做一下补充说明。很多“砖家叫兽”在试图抨击

政府的经济政策时,总喜欢认定这样一种观点——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因为货币与商品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货币多了物价必涨。

这实在是一种典型到没法再典型的“本本主义”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形而上学”。

事实的真相是:在现实世界中,货币与商品根本不可能一一对应起来,因此,通胀从本质上来讲,也根本不可能是一种货币现象。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说央行向民间投放了100元。这100元落地后,并不一定只能撬动100元的商品交易。如果生意好做,资金周转得快,这些钱很有可能最终能撬动1000元的商品交易;同样的道理,即便央行向民间投放了1000元,但如果生意惨淡,资金周转得慢,也许这笔钱最终只能撬动100元的商品交易。

所以,在现实世界中,货币量与商品量之间的关系永远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更加不可能是坑爹的一一对应关系。归根结底,货币量仅仅是央行用来调节经济的一个工具、一种操作手段而已,而绝无可能是经济本身。事实上,过于关注货币量这个不痛不痒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种舍本求末、轻重不分的外行行为。

总之,这个概念理解不透,你就无法正确理解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现象,只能在歧途上越走越远,永远抓不住经济问题的本质和要害。

说完了无偿分配外汇储备的问题,我们再来谈谈第二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