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
如果通胀不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话,也许还会带来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那就是,也许长期以来饱受诟病的行政干预价格的政府行为,在很多情况下恰恰是一种最有效的策略也说不定。
对政府行政干预价格的行为深恶痛绝,向来不吝以最猛烈的炮火攻击之的专家们给出的依据是:价格的决定机制应该交给市场本身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而政府的干预将极大地破坏资源配置的效率与质量,从而严重制约市场的健康发展。
坦白说,这种说法有它一定的道理。不容否认,政府在煤、电、水、油、粮等基本资源的价格形成领域干预过多,会破坏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当然,这些做法的政治合理性则另当别论),但是,总的来说,政府对经济生活中的某些领域,尤其是民生用品领域的价格水平进行直接的行政干涉(比如说出面干预方便面的价格),却绝对是有效的,甚至可以用唯一有效来形容也不为过。
道理很简单。如果说价格的形成机制与货币有关,当然用市场的手段解决问题是上上策,但是如果价格的形成和变化与货币无关,或至少关系没有那么大,那么试图依靠市场那只无形的手去调节价格就会成为一件过于一厢情愿的事情。这种时候,断然采取行政措施予以干涉,才是一个真正有效的办法。
而事实上,无数中外的真实案例都一再证明了以货币政策为代表的市场手段对调节价格水平的无效性与盲目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一门心思地迷信市场之手实在是一种鬼迷心窍的表现。
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也许不在“行政手段过多,市场手段过少”上面,而恰恰在“行政手段过少,市场手段过多”上面。一遇见通胀,总是第一个想起货币,总是试图通过收紧银根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与此同时,大量需要行政关照的领域,如市场秩序混乱、执法监管环节薄弱、不正之风盛行、不合理乃至违法的盘剥环节过多、盘剥程度过重等极易造成物价不合理上涨的因素,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事实也一再地教训了我们:尽管货币政策一再出炉,但似乎总是收效甚微,我们始终无法有效地摆脱通胀的侵扰,甚至在某些时候这种侵扰还会越来越严重。
俗话说“绝不能让一块石头绊倒两次”。而我们已经在货币政策这块石头上被绊倒了无数次,是该到了好好揉揉屁股,冷静地反思一下的时候了。
总之,本本主义害死人。许多在理论上看似正确无比的东西其实与现实世界里的真实情况是格格不入的。只有与僵化的教条彻底决裂,摒弃“不过大脑张口就来”的脚后跟式思维方式,真正钻到事物的本质规律里去,钻进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例中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追本溯源、抽丝剥茧、逐个击破,才是找到正确答案的唯一方法。
最后,用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真实案例来结束此文。
今年五一节,我们全家乘车到郊外的动物园去玩。由于是假日,游园的人很多,动物园门口两侧的停车场早早就停满了各种大小车辆。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个停车位,还没有完全将车停妥当,一个胳膊上戴着红箍的年轻人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向我们索要停车费,而且一张口就要六十块钱!(www.xing528.com)
要知道,那个地方的停车费要搁平时也就十块钱而已。
就算节假日期间车位紧张,如此涨价法也实在是太离谱了。
我愤愤不平,与之理论,让对方出示涨价的依据,否则就要到物价管理部门去投诉。
他不屑地冷笑了一下,警告我“要不就交钱,要不就滚蛋,没得商量!”
我愈发愤怒,当场就要给物价管理部门打电话。这个举动惊动了旁边的一位管理人员——貌似是这位年轻人的上司,她赶忙过来打圆场,最后只收了我们十五块钱了事。
我确信,不出意料的话,那天除了我们一家之外,所有的游客都如数上交了他们索要的六十块停车费。
这件事令我颇为感慨。
我相信这种乱涨价的现象绝不会仅仅发生在一两个停车场里,而是充斥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
而且更要命的是,乱涨价现象还具有极为惊人的传染和连锁效应。因为这就意味着许多规规矩矩做生意的老实人也很有可能被带进沟里,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涨价。
这就进一步证明了把经济全部拜托给市场之手的后果是多么的可怕。因为市场之手并不一定全都是规矩的“手”,不那么规矩的“手”也照样比比皆是。所以,为了让我们的经济更健康、更可持续,让我们的生活更安定、更幸福,那只来自政府的、强有力的行政之手是无论如何不可或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