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12年6月,随着越来越多的高铁开通运营,关于许多高铁车站“建成即闲置”的新闻在网上迅速流传开来,引起了无数网民的关注。
近日,又有两个和铁路相关的新闻火暴了起来,吸引了无数国人的眼球。
其一,国家审计署的报告泄了铁道部的老底儿,大量腐败事实被揭发了出来。其中,尤以挂名张艺谋导演的某宣传片,以区区五分钟的片长居然耗资1850万元巨款的新闻最为劲爆。
其二,各路大小媒体纷纷爆料,在中国高铁大跃进的同时,各地均有不少新建高铁站成了“一开通就报废”的败家子工程。这些车站几乎完全没有客流,整个儿形同虚设。
其实,关于铁道部的新闻,我本来已经提不起任何兴趣来了。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人们现在对于铁路上的事儿感兴趣,与其说是关心国事,不如说是看热闹更合适。“铁道部”三个字儿已经被过度消费,任何所谓新闻,都不会再带给人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新意了。
但是,在中国高铁建设好不容易从2011年的“全民围剿”乃至于“全球围剿”的困局中杀出重围,艰难地将一只脚重新踏上正轨的当口,为了不致使这一得来不易的苗头再次夭折,实在是有必要为中国高铁说两句公道话,结结实实地打打气。
一句话,人们对于高铁的怨气,无非出于两个字——浪费。但是我却要说,对于中国高铁而言,必须要有“浪费”才是健康的,不浪费反倒不健康。
我这里所说的“浪费”,当然不是指1850万的宣传片,动辄几十万的卫生间或几千块钱的卫生纸,这些东西属于不折不扣的腐败,一定要坚决打击到底。我所指的“浪费”,是针对所谓“不合理规划”“重复建设”“亏损太多”这些频遭众媒体口诛笔伐的领域。
众所周知,基础设施建设有两个大前提:一是一定要超前。二是不能太在意盈亏。
先说第一个。
俗话说“筑巢引凤”,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想引来凤凰,就一定要先把窝修好,它才会来,而不能等到人家都飞来了,你这儿再忙不迭地给人家盖窝,那就不是引凤而是赶凤了。经济建设也一样,如果你想搞活经济,就一定要把基建做在前边,而不是相反。(www.xing528.com)
举两个例子。当初一港商要在珠海建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时,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明摆着那个时候的中国根本就没几辆汽车,老百姓买辆自行车都费劲,修高速公路有何用?难不成让高速上跑满自行车?!
可见,在当时的人们眼里,修高速这事儿是一个典型的“浪费行为”。但事实如何呢?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那条路,区区两年后就车满为患,完全不够使了。那之后的广东大地上迅速掀起了一股蔚为壮观的高速公路建设大潮。
另一个例子也很典型。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场兴建工业开发区的热潮,各种名目的开发区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地面,林立于各大中小城市之中。当时,全国各大媒体,各路精英对这股开发区建设热怒不可遏,“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浪费国家资源”的叫骂声不绝于耳。可后来又怎么样?随着21世纪第一个年头的成功“入世”,中国迅速变身为世界工厂,世界资本蜂拥而至,各地的开发区人满为患,结结实实地为中国经济撑足了场子。
再说第二个。
基础设施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它的“全局性”“服务性”和“非盈利性”。说白了,基础设施这玩意儿本身不是拿来赚钱的,而是拿来提供服务,帮助别人赚钱的。
就拿日本来说,新干线建成后一竿子亏损了三十多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勉强实现了盈利。但是,没有人会否认新干线对日本经济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其实是一个特别简单的数学问题,简直一捅就透。对中国高铁而言,即便亏损几千个亿,但是,如果其建成,从中长期来说能为中国经济带来几万亿乃至十几万亿的新增价值,到底哪个更合算?
所以,归根结底一句话,“铁公基”这玩意儿万万不能“可丁可卯”“将将好”,恰恰相反,一定要有适度的“浪费”才是真正的好“铁公基”。一分钱浪费都没有,一切都完美无缺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浪费。
道理很简单,如果现在所有的高铁车站甫一建成就立马人满为患,所有的高铁列车刚一通车就马上超满员,那么,这种情况非但不能证明规划者和建设者有多高明,反而恰恰证明了他们有多废物。因为与“建成了没人使”相比,“建成之后还得推倒重建或再扩建”的“浪费”恐怕会更严重。
从这个意义上讲,浪费,其实是一种使用价值的冗余,任何建设,都要为将来的发展留有充足的余地才行,完全拿一介“会计”的眼光看问题,是要出大事儿的。
毕竟,中国这个国家,是全世界发展最猛、变化最快的国家,相信一个事物的可能性,往往比盲目地否定它更加靠谱。既然历史已经反复地证明了这一点,就不要一味地与它死磕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