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与有效供给

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与有效供给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在今年经济发展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更加特殊重要的意义。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一是稳定粮食产量。这是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

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与有效供给

《报告》明确指出:“近14 亿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在今年经济发展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更加特殊重要的意义。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是稳定粮食产量。尽管当前我国粮食供给总量充裕,有些品种甚至供过于求,但粮食生产能力基础并不稳固,粮食供求总体上仍是紧平衡。还要看到,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三年下降,加上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粮食产量出现大幅下滑不是没有可能的。必须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稳定在现有水平上。要稳定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有效挖掘品种、技术、减灾等稳产增产潜力,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分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要充分发挥粮食生产区优势,完善粮食生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产粮大县奖补政策,压实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稳定粮食生产责任。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 亿亩以上。

二是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 年要确保建成8 亿亩、力争建成10 亿亩高标准农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也要求,“确保到2022 年建成10 亿亩高标准农田”。按照上述规划的目标要求和现在的建设进度,今年要至少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 万亩以上。为此,必须加强统筹安排,完善工作体系,加大建设力度。要抓紧修编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加强资金整合,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实施区域化整体建设,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要全面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先向“两区”安排。要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与现代化建设,加强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

三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这是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如果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对路,不仅弥补不了产需缺口,还会加剧供求矛盾,影响农民收益和生产积极性。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增加紧缺和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要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多途径扩大“镰刀弯”地区[1]大豆土豆、青贮玉米、苜蓿和长江流域油菜生产,积极发展木本粮油。要稳定生猪等畜禽生产,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压减近海、湖库过密网箱养殖,降低江河湖泊和近海渔业捕捞强度。要实施种质资源、地理标志保护提升工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监测体系、追溯体系,做好非洲猪瘟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产业安全。(www.xing528.com)

四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全程机械化。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切实把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上来。要优化调整创新方向,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定向支持农业的力度,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加快突破一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牵头实施技术创新项目,发展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组织实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加强选育和推广优质国产草种,促进现代种业发展。支持薄弱环节适用农机研发,促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完善人才评价和流动保障机制,落实兼职兼薪、成果权益分配政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五是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在开放条件下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既要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的大政方针不动摇,又要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科学确定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健全保障体系,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完善中央储备粮规模结构和布局,分品种把握政策性粮食库存消化节奏和力度。将稻谷和小麦作为必保品种,稳定玉米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提质增效基础上,巩固提升棉花、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生产能力,保证必要的自给水平。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国际合作,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提高农业对外合作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