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经验看,家庭经营依然是最普遍的农业经营形式。美国的现代化农业就是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美国的农场规模大,农场平均规模约2500亩,即便如此大规模的农场也还是以家庭经营为主,220万个农场中家庭农场占大多数。美国的家庭农场占农业经营者的86%。加拿大的农场面积平均约为4500亩,同样也是以家庭农场为主。欧洲国家的农业经营也以家庭农场为主,法国家庭农场占比88%,德国占77%,欧盟15国平均占88%,日本的农业也一直以家庭经营的农场为主体,并且长期以来对工商企业直接从事农地经营有所限制。
小的是美好的
舒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荷兰农村社会学家范德普勒格的《新小农阶级》等著述都论证了,即便是在经济较为发达、农业从业人数较少的西方现代国家,家庭农场依然是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新小农阶级》把世界农业分为三种模式:小农农业模式、企业农业模式和公司农业或食品帝国模式。该书作者的这种划分并不合适,他所称的公司农业或食品帝国实际上超越了农业范畴,是集农业生产、加工、贸易、储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司,譬如业内常常听到的美国ADM、邦吉、嘉吉,法国路易达孚,新加坡益海嘉里等大型跨国粮商就是典型代表,实际上类似于中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提法。所以,我认为就农业本身生产经营而言,还是两种形式,小农农业和企业农业。范德普勒格的划分虽然不合适,但他对小农和小农农业的认识和肯定却是很有道理和启发意义。范德普勒格反驳了以往的一些小农理论和观点,包括阻碍发展论、消亡论、技术上限论、农业内卷化、贫困论、小农落后、小农无法养活世界等。他认为小农农业中劳动集约化可能有违新古典经济学的报酬递减规律,但在现实中,小农的农业组织方式保证了其收入可以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或者更高。小农农业以生态资产(资源)的持久利用为基础,以其多功能性为显著特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来自家庭内部(这和国内的定义一样)或社区合作,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主要归家庭所有,生产目的是为了服务市场以及满足家庭与农场再生产的需要。小农会通过采取诸多精明的策略使其农业活动远离那些市场。因此,在世界上去小农化进程中,荷兰、意大利、秘鲁、巴西等发达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都出现了显著的再小农化趋势。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这些国家的小农实际上更多指的是家庭农场。(www.xing528.com)
舒马赫20世纪70年代初写作的《小的是美好的》鲜明地支持小型技术或中间技术(实际就是适用技术),支持小规模生产和适度规模经济单元,针对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经济、资源密集型经济的弊端,指出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导致经济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早在40年前,他就探讨了工业、城市等经济和社会单元的规模问题,指出人们对巨大规模的盲目崇拜,提倡规模适度。他特别重视对物质资源中最大的资源——土地的合理利用,这不简单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而基本是哲理问题,反对按集中化、专门化、非人性化的工业化方式来搞农业,揭示了“大规模机械化与大量化学化所造成的农业社会结构,使人与现实的自然界不可能保持真正的接触:其实这种农业社会结构支持暴力、敌意与环境破坏等一切最危险的现代倾向。健康、美好与持久甚至不是体面的讨论课题”。舒马赫还提出一个有趣的“佛教经济学”概念,研究如何以最少的手段达到预定的目的,通过最佳消费方式使人获得最大满足,区别于通过最佳生产方式来尽量扩大消费的现代实利主义经济学。
当今中国,各行各业都充斥着“大的就是好的、小的就是差的”的观念认识,工商领域都崇拜大企业、大项目、大规模生产或经营,地方政府在GDP竞争中争先引入各类大型工业企业,而毋论生态环保,城镇发展也图大图新,甚至农业都提出公司化农业口号,过度流转集中土地搞大规模企业化生产。企业为何都在拼力追求产能扩张,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产能过剩为什么这么多年降不下来?中小企业为什么总是发展不起来?城市为啥还在摊大饼?恐怕都与以上惯有意识有关。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范德普勒格“一个有小农存在的世界要比没有小农更加美好”的观点和论证启发我们从哲理上反思经济规模和发展方式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