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中农民稻米比上年多收了三五斗,本来是好事,但市场上总的稻米供应大量增加,价格下降,若价格下降幅度大于增产幅度,卖米收入比上年就少了,这就是小说故事中体现的“谷贱伤农”的经济现象,并不只是米商黑心的事。“去年米贵阙(通‘缺’)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西方经济学用供求模型和弹性理论科学地解释了“谷贱伤农”这样的经济现象。农产品尤其是大米、小麦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升降对人们需求的影响较小,人们不太会因为大米降价了而每天多吃一斤米,也极少因涨价了而少吃一顿饭,即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丰年大米增产,供给增加,需求变动小,价格下降,因大米需求弹性小,价格下降幅度大于增产幅度,产出和价格二者相乘的结果便是收入减少。这也是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经济学解释。若完全市场化,农民只会是风雨飘摇中的一叶小舟。
与“谷贱伤农”相伴随的就是农产品“卖难”。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农产品的储藏、流通特点也是造成“谷贱伤农”和“卖难”问题的原因。在收获季节,农产品集中上市,蔬菜、水果等不易储藏的农产品必须尽快卖出去,同时农民为了回收资金以便用于再生产,加上流通紧张问题,大量供应会压低价格并造成“卖难”。每年都不乏农民辛辛苦苦种的蔬菜、水果因为价格低、卖不出去而烂在地里的情况,农民心痛,看到报道的人也心痛。这种情况几乎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变化的只是蔬菜、水果、牛奶等农产品的具体品种。
农业诗词欣赏
岁晏行
[唐]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www.xing528.com)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此诗描写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经济乱象与人民困苦生活,杜甫在诗中写出米价贵缺军粮、米价贱伤农业以及钱币私铸、良币劣币蒙混的经济现象。看来杜甫不仅是伟大的诗圣,还是早期的经济学家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