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铺就产业+精准扶贫路:关胜村的故事

铺就产业+精准扶贫路:关胜村的故事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湖镇关胜村辖区面积17.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999人,2014年建卡贫困群众达611人,目前已全部脱贫。近年来,该村以“科技+健康+文旅”为主线,坚持“种出来,卖出去,能赚钱”的原则,打出一套“产业+”组合拳,铺就了一条精准扶贫路。“产业+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精准扶贫。“产业+科学技术”,提供不竭动力。“产业+股份合作”,构建产业扶贫大家庭。

铺就产业+精准扶贫路:关胜村的故事

西湖镇关胜村辖区面积17.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999人,2014年建卡贫困群众达611人,目前已全部脱贫。耕地不足39%,产业薄弱是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该村以“科技+健康+文旅”为主线,坚持“种出来,卖出去,能赚钱”的原则,打出一套“产业+”组合拳,铺就了一条精准扶贫路。

“产业+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精准扶贫。以“两山论”为指导,制定《江津区西湖镇关胜村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力争到2020年发展富硒稻谷1000亩、绿色水果2000亩、中药材500亩,建成一条乡村游风景线。已举办了“关胜村插秧文化节暨田坎上主题团日活动”“关胜村首届采梨文化节”等活动。

“产业+引导基金”,为有源头活水来。研究制定了《关胜村产业扶贫发展引导基金使用管理方案》,组建扶贫引导发展基金1000万元,到位140万元。引导基金以借款付息10%、入股分红6%、自主盈利8%的互助方式,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贫困群众增收创富能力,已收到两家企业申请资金60万元,进入实审程序。

“产业+科学技术”,提供不竭动力。协调高校科研机构、科技特派员队伍、科技型企业等科技资源,引进武汉大学特优富硒稻种和重庆珞优农业科技公司的“三抗两降一补”关键技术,携同打造院士“津”品富硒大米;引进重庆市中药材研究院技术,支撑中药材产业发展;引进重庆天之聚科技有限公司推广无人机植保技术;协调科技特派员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16名,技术培训建卡贫困群众186人次;引入“一江善品”等电商平台,为贫困群众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www.xing528.com)

“产业+贫困群众”,实现可持续增收。为调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采取农产品预订、货款预付、种苗捐赠、贷款帮扶、技术入户、产品置换、营销回馈等方式,解决贫困群众“种不出来,卖不出去,赚不到钱”困难,让贫困群众劳有所获、劳有所值,实现消费性精准扶贫价值20余万元。后扶户张元忠相伴“鱼”生,通过协调科技特派员捐赠鱼苗和技术保障,结合帮扶人的“预购充值+小额贷款”资金保障,发展鱼塘1.5亩,家禽30余只,半年收入2809元。

“产业+股份合作”,构建产业扶贫大家庭。该村积极探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实践“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经营主体+贫困群众”的股份合作模式;发动先富带后富,打造利益共同体;建立遇事协商机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疑难问题。目前,已有涉农企业12家、专业合作社4家、种养户联合体10家参与到该村产业发展中,36名贫困群众入股产业发展,人均年增收近千元。比如,村集体以投资引导基金30万元入股、贫困群众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重庆市中药材研究院以技术入股、重庆江津艺田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自筹资金1000万元入股的方式,共建“砚台国药康养文旅公社”项目,10年内村集体可实现分红18万元起、参股村民分红75万元起目标。

目前,该村通过经营主体主导、集体经济扶持、村民全员参与,已发展小水果3000亩、水稻2500亩、花椒100亩、蔬菜66亩、中药材100亩、水产2500亩,畜牧1530头,家禽5000余只,注册“关胜梨”等商标3起,取得绿色食品认证2个,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贫困发生率已从15.28%降至0.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