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城区15公里,辖区面积7.56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共622户1934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193人(已全部脱贫),低保户28户53人,特困人员12人,残疾人45人。2017年10月以来,长春村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立足村情实际,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推进“三变”改革为抓手,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着力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9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26元,长春村成为市级“三变”改革试点村。2019年8月,为全国驻村帮扶工作培训班提供了高质量现场参观点。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把长春村确定为扶贫典型村,相关成果将以图书形式全国发行,CCTV-2、新华社、《半月谈》均对长春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报道。
坚持“党建引领”,领出干事创业新气象。抓牢基层组织这个“主心骨”,建强基层堡垒、厚植群众基础,壮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组织有序、战斗有力。从全市卫生帮扶集团选派高学历中层干部田杰到村担任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履行“贴近群众、不忘宗旨、精准扶贫、刻苦拼搏”承诺,一个背包、一顶草帽,扎根长春。将党支部划分为3个党小组,回引在外创业民营企业家万书秦回村任支部书记,构建村级脱贫攻坚战人才支撑体系,长春村党支部从“软弱涣散”的“后进党组织”转变为引领能力日益增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便民服务程序公示和文化展示墙等,提升居民自治意识,大力发展集体,2019实现集体经济收益16万元。
深化“三变”改革,改出产业发展新活力。自2017 年 9 月,长春村坚持运用 “三变”改革这个法宝,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和“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方式,按土地入股农户占比30%、合作社领办人员占比30%、村集体组织成员占比40%的比例,成立5个以土地折价入股的合作社,积极发展以蚕桑为重点的特色产业,357户(贫困户41户)入股参与“村社联营”,全村入股经营土地达2781亩,土地入股率达81.19%,推动1600余亩撂荒地变产业基地,5个合作社先后实现股份分红,累计发放红利50余万元。村民收入来源从以外出务工、传统种养殖业主为主渠道变为务工收入、保底、分红等多渠道并存,实现“流转土地收租金、进社务工收薪金、入股合作分利金”三金齐收,强化利益连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 “造血式”扶贫成效明显。
金溪镇长春村蚕桑养殖脱贫见成效
发展“立体农业”,调优产业结构提效益。坚持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在充分论证产业项目的基础上,选择技术成熟、政策配套好、龙头带动强、市场风险率低的蚕桑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亩产万元立体农业行动”,创新发展“桑+菌”“桑+菜”一地多种、一地多收、种养结合模式,形成“蚕桑+N”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布局,农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实现环境与发展双赢。目前,建成蚕桑产业 2560 亩,特色水果 387 亩;套种羊肚菌等蔬菜1898 亩,全村粮经比达10∶90。2019年,实现产蚕茧600担、产值100余万元,2021年将实现产茧4000担、产值700万元以上,彻底扭转产业“多杂散小”局面。(www.xing528.com)
激活“三乡人才”,发挥创业创造能动性。用心打好“乡情、乡愁、事业”三张牌,通过项目带动、政策扶持、情感引导等措施,积极引导城市资本下乡、能人回乡、村民兴乡,全面激发乡村人才创业动力。吸引北大毕业生潘先珮放弃百万年薪工作来长春村养蜂创业,成为带领长春村村民致富的产业带头人。回引外出务工人员李绍君返乡创业,创建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露菲合作社,发展蚕桑969亩,带动99户农户实现就近务工,户均年收入增长8000元。引导腾树文、腾树长、陈正文3名近70岁的村民抱团成立合作社发展,带动农户栽桑养蚕,脱贫奔小康,成为“土家族三老汉、一台扶贫戏”的新闻人物。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每年邀请专家开展蚕桑种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讲座10批次以上,培训500人次以上。
增强“文化内核”,繁盛乡村文化树新风。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载体,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新乡贤”“身边好人”等评比活动,强化家风家训收集整理,精心制定《长春村村规民约(试行)》《长春村干部八条军规》,不断规范村民言行举止,约束村干部的权力在制度下运行,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积极争取资金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藏书达800余册的村级图书室,配套建成老年活动中心及群众性文化体育设施。常态化组织村民开展合作社社员联谊等文化体育活动,持续抓好文化自愿服务、文化“三下乡”等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20余次,村民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陈规陋习得到有效根除。
长春村现代化蚕房
建设“生态家园”,整治农村环境增颜值。强化基础设施,切实改善全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住房“五改”,着力推动“厕所革命”,家家住上安全房,户户用上卫生厕;全村通村通畅率、安全饮水保障率、动力电覆盖率、4G网络信号及光纤覆盖率实现全覆盖。完成村公路沿线绿化20公里、庭院绿化40亩、“四旁”植树50亩,配备容量1吨的大型箱体9个、可回收600升容量垃圾箱体3个、简易型200升容量垃圾塑料桶35个,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区处理”。全面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5个5”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存量垃圾1344吨,建立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实行人居环境卫生评比流动红、灰、黑旗制度,每月一评比,每月一公示,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激发。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发展“蚕桑+”立体农业2500余亩,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59%提高至65.8%,美丽宜居村庄绽放新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