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极乡太河村:四措施破解四障碍,脱贫攻坚成果显著

太极乡太河村:四措施破解四障碍,脱贫攻坚成果显著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黔江区太极乡太河村位于黔江区南面,距离黔江城区35公里,辖区面积10.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00亩;辖5个村民小组,565户2376人,有党员44名。太河村二组黄大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凝聚发展合力,破解内生障碍。太河村始终坚持把加强党支部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强化党员教育和管理,以党建促发展,以党员作示范,有效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太极乡太河村:四措施破解四障碍,脱贫攻坚成果显著

黔江太极乡太河村位于黔江区南面,距离黔江城区35公里,辖区面积10.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00亩;辖5个村民小组,565户2376人,有党员44名。长期以来,太河村受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群众观念陈旧等因素制约,一度成为全乡的“落后村”,曾被作为后进基层党组织整顿对象。近几年,太河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争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蚕桑主导产业。经过区、乡、村三级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5年以来全村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61人实现脱贫,太河村顺利实现整村脱贫,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800元。

太河村二组黄大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凝聚发展合力,破解内生障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太河村始终坚持把加强党支部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强化党员教育和管理,以党建促发展,以党员作示范,有效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支书阮涛新建一个供育室和室外大棚,年产茧50担以上,带动周边3户贫困户增收致富;村主任庹清海租赁1000平方米的撂荒桑园托管中心(配备标准化养蚕大棚和省力化设备),流转周边百余亩撂荒桑园,每季养蚕达60张,并带动5户贫困户发展蚕桑产业。同时村支部加强班子队伍建设,近两年新发展党员2名,将2名后备干部培养成为村干部。通过示范引领、典型带动,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群众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脱贫攻坚的受益主体,脱贫攻坚变干部“独唱”为干群“大合唱”,干群关系空前融洽,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

坚持路水先行,破解发展障碍。“前坡后坎,居住分散,缺水少路,生产不便”是太河村贫穷的烙印,太河村村支“两委”深刻认识到“要想富先修路”,决定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贫穷落后面貌的基础工作、作为农户增收致富的先决条件,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作为服务群众的根本理念。积极争取乡党委政府、区交通局、区农业农村委和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全村新建和改扩建产业路13.2公里,硬化通组公路16.3公里,硬化人行便道20公里,实现农村公路“接干通组入户”。积极争取区水利局支持,大力实施整村人饮提升工程,建成清洁蓄水池21口,安装安全饮水管道4万米,全村实现饮水安全;积极争取区电力公司支持,新装变压器5台,更换下户线3.6公里,新立电杆228基,农村用电得到全面解决。(www.xing528.com)

实施易地搬迁,破解住房障碍。2015年初,太河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在走访中发现少数群众居住在位置偏远、生产生活条件严重滞后的沟壑山谷之中,并因建房资金和建房用地问题仍居住在危房中,村支“两委”一班人积极争取乡党委政府支持,统一思想,创新思路,精心选址,决定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采取统规代建和统规自建相结合的模式,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0亩的黄大田居民点,集中解决边远群众居住问题。2015年7月正式启动,2016年8月完工投用,搬迁入住21户78人,其中建卡贫困户6户19人,低保贫困户5户15人,让贫困户一步住上好房子,逐步过上好日子。

强化产业支撑,破解致富障碍。太河村村支“两委”一班人着眼于长远和全局,立足生态优势,瞄准贫困对象,因地制宜确定以“蚕桑为主、种养结合、立体发展、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路子,推开了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大门”。通过近几年发展,太河村已形成了以蚕桑产业为主,猕猴桃、烤烟、中药材为辅的产业发展布局。现有在地桑园1500亩,蚕棚223间8690平方米。2019年养蚕1686.5张,产茧72189公斤,产值270万元;2020年产茧1500担,实现产值300万元。现有猕猴桃800亩,烤烟80亩,中药材800余亩,特种养殖户2户实现产值100万元。其中,贫困户养蚕27户,种植猕猴桃12户,种植烤烟2户,大户带动1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同时,依托蚕桑优势,采取“菜+桑+鸡”模式,努力实施立体农业综合增收计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