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总是对最终的消费需求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并根据这种需求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在供应链中,需求信息以订单形式进行传递,但订单是买方在对各种信息和猜测进行处理后的结果,订单数据经常扭曲真实的市场动态信息,即订单变化大于销售变化,并且越往上游走这种扭曲会越大这种现象被称为“牛鞭效应”,意思是说这种订单数据的夸大与在挥动鞭子时手轻微用力,鞭梢就会出现大幅度摆动的现象类似。
“牛鞭效应”在供应链中添加了不确定因素,使市场需求预测更加困难,并导致企业和供应链各项流程成本的增加,严重影响供应链的效率。
“牛鞭效应”最早由宝洁公司发现。宝洁公司管理人员在考察其婴儿一次性纸尿裤的订单分布规律时惊奇地发现,虽然婴儿对产品的消费比较稳定,零售商那里销售波动也不大,但厂家从经销商那里得到的订单却出现大幅波动,同一时期厂家向原材料供应商的订货量波动幅度就更大。后来,惠普公司也发现,代理商收到的订货量的变动比客户需求量的变动要大,而汇总到总公司的订货量的变动则更大。
“牛鞭效应”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需求信号处理
零售商通过销售物品获取利润,从心理上说,他们总是希望能多销售些物品。另外,在供应链管理中,零售商通过退货流程很容易将多余的物品退给其供应商,这中减少甚至消除了他们在进货时对卖不出去货物要独立承担损失的担心。零售商对订单数据进行技术预测的方法及其结果虽然对未来行为有一定的科学指导作用,但这种预测也会受到人为的影响。例如,对于零售商来说,由于受到上面所分析原因的影响,一个大订单的突来将使零售商在作技术分析时会有意识地平滑掉销售值较小的历史数据,在未来预测中大幅度地调整其销售值,并同时往上游发出一个更大的订单。在供应链中,上游企业根据下游企业的订单对客户需求进行预测,同样的原因会使这种订单放大现象在每一个节点企业发生一次,最后,终端客户订单穿过供应链得到逐级放大后变为比实际市场需求大得多的一个虚假信息。
(二)短缺配给博弈(www.xing528.com)
货物短缺本身是供不应求的一种表现,在某种环境里,货物短缺会吸引更多的客户购买而使其变得更加紧俏。在这种形势下,卖方会根据买方的历史进货量按比例配给货物,而买方会想方设法地多进货物。为了达到多进货的目的,买方会不顾实际销售量而极度夸大其货物订量以争取卖方在配给货物时多向自己倾斜。买方在订单上的争相夸大使这种短缺货物呈现出比真实市场需求大得多的假象。
(三)批量订单
买方在实际采购时,除了保证满足企业销售需求之外,还会更多地考虑安全库存问题,即库存量要达到一定程度以应付销售额的突然剧增。安全库存会使买方在下订单时增大额度,即便是在销售额很小的情况下也会进行批量进货。另外,每一次进货流程对应着一定的交易成本,为了减少成本,买方更情愿进行批量进货。
(四)价格波动
卖方常会在某个时段内通过价格优惠、数量优惠、优惠券等促销活动展开可替代产品间的竞争。买方可能会受这些优惠措施的吸引而在同一时段内加大订单量。订单的夸大反过来会促使卖方高估市场的真实需求而进一步加大自己的进货量。一旦优惠结束,货物价格上升,买方会因为存在大量库存而急剧减少订单。这种用优惠措施展开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多数情况下会对最终客户带来益处,但同时也会引起供应链中的一些混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