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创新载体的发展历程和阶段

科技创新载体的发展历程和阶段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历程和阶段从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3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分成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有窝孵化”阶段,标志是1987年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成立这一阶段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始探索发展,总结出了“有窝孵化”的经验。(二)国家高新区发展历程和阶段1.第一阶段:起步发展阶段,以1988年批准建立首家国家高新区为标志国家高新区是沐浴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诞生的。

科技创新载体的发展历程和阶段

(一)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历程和阶段

从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3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分成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有窝孵化”阶段(1987—1999年),标志是1987年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成立

这一阶段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始探索发展,总结出了“有窝孵化”的经验。有了空间,才有集聚,有了集聚才能有效注入服务。有一个空间可以给新建企业提供良好环境,可以集中提供综合服务,可以使被集中的企业互相沟通,各取所长,可以借用孵化器的品牌形象提高小企业的知名度与可信度。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实践证明,一定的物理空间和场地是孵化器的必备要素之一,要为初创企业创造一个共同的有利生长环境。因为新建企业第一步需要解决生产和办公场地问题,而这种场地面积不大,且是弹性的,价格应是较低的,对初创企业来说既方便又负担得起。孵化器的设施配置应考虑两部分,一部分是为企业租用的场地,另一部分是公共服务设施和孵化管理部门。孵化器的规模大小根据所在地区租用企业的需求和被孵化项目的大小而定。科技企业孵化器提供的服务范围依据租户企业的专业类别、孵化器财力、管理能力和周围环境不同而异,服务主要包括:办公条件服务、信息与咨询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社会联系服务、生活服务等。

这一阶段,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场地面积、在孵企业数量、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均实现快速稳定增长。孵化器数量从1987年的2家增长到1999年的116家。孵化场地面积从1987年的650平方米大幅扩大到1999年的188.8万平方米。1987年仅有6家企业入驻孵化,发展到1999年,全国116家孵化器的在孵企业总计达到5 293家,在孵企业创造收入总计95.8亿元,就业人员达到9.2万人,孵化器累计毕业企业达到1 934家。

2.第二阶段:“孵化+投资”阶段(2000—2013年),标志是199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开辟了中国政府以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先河。创新基金从设立之初就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为使命,为处于初创期的科技企业提供了政府天使支持。依托于创新基金并与创新基金紧密结合,孵化器在支持科技创业融资方面的功能如虎添翼。创新基金专门面向孵化器和孵化器企业的创业类和“孵化+投资”类资助品种,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孵化器的投融资能力。

这一阶段,中国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孵化器的支持力度,国内外资本纷纷加入创业孵化领域,中国孵化器数量跃居世界前列,孵化实力和能力大幅攀升。孵化器数量从2000年的164家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1 468家,孵化面积从2000年的339.5万平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5 379.3万平方米。2000年,在孵企业数量为8 653家,总收入207.5亿元,从业人员14.4万人,累计毕业企业2 790家。发展到2013年,在孵企业数量达到77 677家,总收入3 308.8亿元,从业人员158.3万人,累计毕业企业52 146家。这一阶段,孵化器培育了大批科技成长企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撑。

3.第三阶段:“创新生态系统”阶段(2014年至今),标志是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社区单元融合发展,形成创新文化植入社区,打造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实现有限的孵化场地和面积影响到更广义空间的效果。目前,已形成了中关村创业大街、深圳创业湾、上海杨浦创智天地、苏州金鸡湖、杭州梦想小镇、成都菁蓉国际广场等双创社区,从“全楼”孵化发展为“全城”孵化,形成“创业+工作+社交+文化+消费+居住”的综合体。

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更进一步营造出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各类社会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更大程度地推动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迅猛发展,特别是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满足社会更加多样的创新创业需求。到2016年底,中国拥有3 25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 298家众创空间,规模居世界第一,孵化实力强大,孵化效益显著,对推动中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二)国家高新区发展历程和阶段(www.xing528.com)

1.第一阶段:起步发展阶段(1988—1992年),以1988年批准建立首家国家高新区为标志

国家高新区是沐浴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诞生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工作重点要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更是打破了十年动乱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桎梏,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84年6月,国家科委《关于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和机遇的对策》的报告呈送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制定新技术园区和企业孵化器的政策,要大胆实践。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明确指出要在有条件的城市试办新技术园区。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政府兴办了“深圳科技工业园”,开始了创办科技园区的探索。

1988年5月,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颁布18条优惠政策。国家高新区开始起步发展。

1991年3月,《国务院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颁布,批准建立武汉东湖、上海漕河泾、南京、西安、天津、长春、深圳等26个国家高新区并制定全国适用的扶持政策;同年4月,邓小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题词发表。1992年11月,在邓小平南方讲话的指引下,国务院又批准建立苏州、无锡常州、宝鸡、昆明等25个国家高新区。至此,国家高新区达到了51个。

2.第二阶段:规范发展阶段(1993—2008年),以1993年《科学技术进步法》颁布实施为标志

1993年7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法律形式规定“经国务院批准,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从事高技术产品开发、生产的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实行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国家高新区得到法律保护,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1997年6月,为解决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和21世纪中国粮食问题,国务院特别批准建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7年8月4日,国家科委颁布《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1997年9月15—17日,首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网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江泽民致贺信,宣布中国政府将北京、苏州、合肥、西安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向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特别开放的第一批科技工业园区。1998年10月8日,北京、苏州、合肥、西安、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认定为“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

2000年5月9日,科技部、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信产部联合召开全国科技兴贸工作会议,并授予首批1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2000年7月14日,科技部、外交部联合发文,确认武汉、上海、深圳、杨凌、成都5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第二批中国亚太经合组织科技工业园区。2000年7月23日,科技部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2002年1月30日,科技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2003年2月1日,科技部发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2005年1月17日,科技部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纲要》。2007年1月,国务院批准宁波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54个。

2008年4月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视察武汉东湖高新区。2008年6月19日,科技部颁布《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指南》,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工作全面启动。2008年7月5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深圳高新区。2008年8月7日,根据《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科技部认定首批76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8年12月28日,中关村科技园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即千人计划基地。2008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突破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首次突破9%。

3.第三阶段:升级发展阶段(2009年以来),以2009年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标志

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冲击,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发挥国家高新区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增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为此,国务院在2009年到2011年先后批复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三个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也翻开了国家高新区发展建设的新篇章。目前已批准20个。此外,国务院还根据形势需要,加快了省级高新区的升级工作。2009年3月,新批准湘潭、泰州两个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2010年9月和11月,国务院先后两批批准烟台、东莞松山湖、昆山等27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首次较大规模、集中审批省级高新区升级,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1年6月,又批准上海紫竹高新区等5家省级高新区升级成为国家高新区。2009年以来先后有92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到2018年3月,国家高新区达到168家,实现了新的战略布局。国家高新区成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