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增强国际竞争力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或称国家创新系统这一概念,一般认为最早出自1987年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他认为,国家创新系统包括各种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以及国际互动因素等,是一个国家所有创新要素有机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社会网络系统。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因此,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

(一)推动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形成“双创”服务体系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创新的路线图可以概括为:上游的知识创新——中游的孵化和研发新技术——下游的采用新技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中游环节耦合,知识创新的主体与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此环节交汇,形成科学家与企业家的互动合作。而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载体作为科技创新的中游环节和下游环节的载体以及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载体,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20世纪80年代起,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潮流,我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从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到《1986—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科学技术体系,开启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国家战略。

1995年国务院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动力”,确立了技术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强调认真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继续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指导方针。1996年国家科委通过《技术创新工程纲要》,决定用15年左右的时间分两个阶段实施技术创新工程。1999年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指出“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明确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速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阶段目标,揭开了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序幕。

(二)建设诸多高新科技园区,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创新体系实际上就是创造和应用知识并把知识转化成新的经济价值的系统。这需要有效的载体来体现和架构这些系统。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高新区起步建设使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架构逐渐清晰。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高新区建设着力于在特定的区域内完成官、产、学、研、资、介、用等各微观组织单元的系统化配置,并建立由这些组织单元集体构成的、能够实现这些组织单元紧密联系和有机互动的集成平台,从而使高新区自身构成了局域创新系统。有了这样的局域创新系统,在系统内部就可以完成从知识创造、知识转化应用到商业价值实现这样的创新过程;在系统外部,国家、区域和地方可以通过高新区内部的组织单元,与外部建立起广泛的创新组织联系,形成发达的创新网络,使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政府等以高新区为平台聚焦,汇成创新的合力。这样,高新区就为我国创新系统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一种现实的“抓手”和一种可具体化操作的平台,国家创新系统的结构、创新系统的运行和建设创新系统的举措就有了坚实可行的基础。

1988年5月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法律文件《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出台,1988年8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以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宗旨的“火炬计划”,再到1991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批准国家高新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1996年颁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建设科技创新载体,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实施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类科技创新载体,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这一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增强国际竞争力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三)建设高新区,构筑国际知名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www.xing528.com)

1999年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和当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于即将进入21世纪的我国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发展面临的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指出,“国家要选择少数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扶持政策,鼓励大胆探索,率先建立新的投融资机制和激励机制,尽快形成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对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这个战略性决定,为我国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聚焦产业化,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以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为目标,以机制创新为支撑,进一步发展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

(四)推进孵化器专业化多元化网络化的全面快速发展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自20世纪50年代出现以来,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及部分转型国家,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产生与发展,为新经济的出现与繁荣作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活力和潜力的重要标志。在我国“九五”期间,自1987年开始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孵化器已达300多个,在转化科技成果、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把加强各类孵化器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健全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此,2001年7月,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十五”期间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意见》和《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期间发展纲要》,决定在“十五”期间,把大力推进各类孵化器建设纳入“十五”科技计划,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促进孵化器进一步增加数量,提高质量,不断探索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形式,重点支持建设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火炬计划软件园等示范性孵化器。并制定了力争通过五年的共同努力,在全国建成各种类型的孵化器1 000个左右,逐步形成能够满足全社会科技创业需求的孵化器网络体系的目标。

《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期间发展纲要》指出,“十五”期间,我国孵化器的发展要本着服务于科技创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基本原则,向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层面延展。要以高新区新建区为主要依托,将孵化器建设延伸到科技资源的所在地,传统产业的密集区和改革开放的第一线。聚集一批高水平的创业人才,转化一批国家级科研成果,孵化一批国际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高素质的科技型企业家。为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科研院所的改革、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出口产品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传统产业的改造、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从整体规模上推动我国孵化器的发展,突出特色化与专业化,强化技术与资金服务能力,推进“创业导师+专业孵化”的孵育模式,打造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孵化服务能力,提高孵化质量与水平,推动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创业服务专业化、服务平台标准化、服务内容国际化,形成孵化器可持续发展机制,打造国际一流的孵化器群体。

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目标是要实现从注重载体建设向注重主体培育转变;从注重企业集聚向注重产业培育转变;从注重基础服务向注重增值服务转变;从注重科技创业孵化向注重科技创新创业的全链条孵化转变;从注重基础建设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形成孵化器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创业服务专业化、服务体系规范化、资源共享国际化的发展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