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创新载体发展的理论探讨

科技创新载体发展的理论探讨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科技创新载体发展理论涉及的范畴科技创新载体发展理论主要是研究各类科技创新载体的功能、特征、性质、服务方式、绩效评价、发展模式与发展规律的理论和经验总结。可以将科技创新载体称为制度成本控制器、科技企业生长谷、资源集聚大平台、综合服务集成商、新兴产业发展极、创新创业策源地、人才培养大学校。根据动态能力理论,需要企业在做好内部发展的同时,还要依据外界的科技环境,不断地进行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载体发展的理论探讨

(一)科技创新载体发展理论涉及的范畴

科技创新载体发展理论主要是研究各类科技创新载体的功能、特征、性质、服务方式、绩效评价、发展模式与发展规律的理论和经验总结。可以将科技创新载体称为制度成本控制器、科技企业生长谷、资源集聚大平台、综合服务集成商、新兴产业发展极、创新创业策源地、人才培养大学校

(二)高新区(科技园区)发展相关理论

对高新科技园区理论主要涉及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扩散理论、企业家能力理论等几种学术界公认较有影响的理论。

1.增长极概念及其理论

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基于物理学的概念。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他强调投资在推动性工业(极)中,通过与其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而导致全面的工业增长。其基本含义是,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自的渠道向外扩散,从而形成以增长极为核心,周边地区不均衡增长的地区性经济综合体,推动性工业所诱导的增长发源于推动性工业所在的地理中心,这种地理中心容易成为增长中心。高新园区可以看成是增长中心,它导致集聚经济的发展。高新园区内研究与开发活动的高度集中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待遇,吸引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纷至沓来。与一般制造业形成的增长极中心不一样,不同高新园区公司之间的大量联系和收入的增长,主要不是建立在原料流,而是建立在信息流的基础之上,高新技术造成的服务和贸易的增长效果比一般制造业工业区的增长效果更大。

2.核心—边缘扩散理论

是美国空间规划学家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创立的。他的核心—边缘理论,又称为核心—外围理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研究空间经济的主要分析工具。弗里德曼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建立了空间极化理论,他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基于此他创建了核心—外围理论。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核心区与外围区已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高新科技园区即是在大城市外围接受大城市创新扩散的空间。

3.企业家能力理论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5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因此“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而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他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以实现新组合为基本职能的人们称为企业家。一个人只有当他实际上实现“新组合”时才是一个企业家。这样的企业家在科技园区可以以更小的成本,取得更大的创新绩效。

(三)孵化器(加速器)相关理论

主要是提斯(Teece,1997)等人提出的动态能力理论。提斯等人把企业资源分为公共层次资源、专业层次资源、管理组织能力与创新能力。公共资源就是知识资源以及生产要素;专有资源就是企业的独有技术水平以及生产工艺等,其具有保密性,无形资源性质;管理与组织能力,就是将企业的各种工作、公共资源优势和专业资源有效地结合,实现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企业的管理与组织能力,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创新能力是指科技型企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要求企业做好创新能力培养。根据动态能力理论,需要企业在做好内部发展的同时,还要依据外界的科技环境,不断地进行创新发展。

1.孵化器的最佳实践

孵化器的最佳实践模型实质是在区分不同类型的孵化器的基础上,并根据其目标来衡量其结果。

最佳实践可能被定义为一个比任何其他过程更优地提供特定结果的过程,此处所谓“更优”是指有效性表现,即正确的事情是否已经完成。而衡量有效性通常是指目标达成,仅仅衡量一项活动的结果是不够的,这个结果也需要与目标相关联并与之相一致。我们将孵化器绩效定义为孵化器成果与孵化器目标相一致的程度。为了确定孵化器的最佳实践,不同孵化器的绩效应该与其孵化器类型相关。

衡量孵化器有效性的指标一般包括:入住率,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公司毕业率,租户收入,单位面积申请数量,停产企业数量,管理政策(及其有效性)和服务(效果)等指标。进一步,这些结果指标应与目标相关联,孵化器一般根据开办方的不同目的而具备不同目标,或者在相似的基本目标下拥有不同的优先事项。因此,从有效性的定义来看,应该在具有相同目标的孵化器之间进行比较,应该根据孵化器的目标对不同类别的孵化器的结果指标进行不同的评估。同时,不同的目标对应不同的结果指标,如果目标是创造就业机会,合适的指标就是员工数量,而销售额的增长可能是孵化器努力实现研究创意商业化的一个更好的指标。因此,尽管上述大多数指标和标准都有其用途,但需要根据所研究的孵化器的目标小心选择。如果不能控制孵化器目标的差异,就分辨结果的差异究竟是实践差异的结果,还是仅仅是孵化器之间的目标差异。

2.孵化器对企业的商业支持

孵化器除了提供一般的行政服务外,还强调提供商业支持的重要性,一般认为商业支持服务包括了创业培训和商业发展建议,以及有关服务,如会计法律事务、广告财务援助等。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与商业发展和企业家培训有关的问题,包括与商业计划、领导力、营销等有关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孵化器租户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这些服务的性质,还取决于如何提供这些服务。商业支持方式可能会有不同时间强度(用于监测和帮助孵化者的工作时间的占比),综合性(援助包括战略和业务援助以及相关行政服务的程度)和质量(援助的相对价值)。也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咨询:(1)企业家发起的反应性和偶发性咨询,如企业家要求帮助处理危机或问题,这类服务通常时间有限;(2)主动式和偶发性的咨询,这是孵化器发起的,管理者聘请企业家进行非正式的临时咨询;(3)持续积极的咨询,即孵化器发起,风险要经过孵化器管理人员的持续评估和积极干预。

3.中介功能

孵化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作为孵化器和相关创新系统之间的中介或联系者,因此孵化器为孵化者与其环境之间提供了一座“桥梁”,旨在充分利用创业人才和资源。创业的关键资源包括知识、技术、金融资本、营销资源和人力资本等。

孵化器可能参与中介网络,即与其他参与者进行匹配,其目的是帮助孵化者建立其所缺的企业家网络。使用“网络中介”的概念而不是更常用的“网络”,以此来区分孵化器与其活动的中介作用,建立一个网络,从中可以获得其业务支持活动的专业知识。(www.xing528.com)

中介网络可以提供对新企业生存至关重要的信息,知识和专业知识,也可以减少他们所经历的不确定性。网络可以在孵化器和外部参与者之间形成,如潜在的客户,合作伙伴,雇员,大学研究人员和外部人员。然而,孵化者之间也存在一种固有的相互作用的潜力,这对于社会资本建设和集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孵化器也可以进行制度中介,即改变制度对孵化器的影响。通过联系制度制定者与企业,孵化器可以帮助孵化者理解、解释,甚至可能影响法律法规、传统、价值观、规范和认知规则。它们还可以增加外部参与者所了解的孵化者的知名度,可信度和可理解性,从而帮助孵化者获得合法性和社会接受度。

(四)制度成本控制器

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对创新型小企业的扶持除了提供较低廉的房租地租,提供财会代理记账等,以降低其要素成本以外,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制度小环境、交易小市场。通过各种有效的孵化服务,控制了创新型小企业面对的制度成本。通过创新创业相关资源的集聚,还降低了交易成本。科技创新型小企业在诞生初期对成本十分敏感,尤其是制度成本,往往因面临规章制度繁琐、办事难、政出多门、无端干扰等等较高的制度成本,而难于存活并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载体是政府为创业创新者搭建的制度性的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有利于存活、发展的空间环境、服务环境和制度环境。因此可以说科技创新载体是要素成本的缓冲垫、交易成本的减压阀、制度成本的控制器。

(五)科技企业生长谷

企业孵化功能是科技创新载体尤其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基本功能。其核心就是培育企业,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培育企业。具体包括创业支持、创业指导、创业示范和创业宣传四方面的功能,目的是活跃创业活动,崇尚创业精神,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科技创新载体通过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通信、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本质上讲,科技创新载体是“生产”企业的机构,是创业企业生存与成长所需的共享服务的系统。

科技创新载体的企业孵化功能使大量创客云集,创意涌现,最终使大量科技企业诞生,一些企业做大做强,本地成长和外来的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园区发展壮大,成为科技企业的生长谷。

(六)资源集聚大平台

高新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多数依托在高校、科研院所周边。有的还建设了许多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检测机构、公共实验室等。有的还设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物流运输服务机构等。各类创新载体汇聚了多种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基础设施和金融资本等要素,拥有空间资源、科技资源、资本资源、政策资源、专家资源和社会网络资源,并使之有机结合,有力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培养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企业家成长和发挥作用。

(七)综合服务集成商

科技创新载体是综合服务的集成商。一般科技创新载体普遍服务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创业辅导、融资服务、交流培训、管理咨询、市场推广、专业服务、项目推介、人才引进等。不同的科技创业活动对科技创新载体的服务内容有不同的需求,同一创业活动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需求。科技创新载体的服务内容分为基本服务和高端服务。科技创新载体的基本服务对应科技企业的基本需求,对科技创业活动起一般性的支撑作用,包括空间服务、配套设施服务、信息服务、创业辅导、工商税务服务等;科技创新载体的高端服务对应科技企业的高端需求,对科技创业的生死存亡起重要作用,包括投融资服务、市场服务、人才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

(八)新兴产业发展极

科技创新载体是培育新兴产业的创业企业的沃土,是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的温床,是培育新兴产业的摇篮,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

科技企业孵化器,特别是专业技术孵化器大量兴起,既形成对区域新兴产业的源头孵化,为新兴产业的项目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使创意尽快变成现实,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许多技术和产品成为“扩散源”,带动上下游技术和产品发展,形成规模,形成产业规模化生产。如第一章第二节中所述,截至2016年,全国孵化器累计毕业企业8.9万家,毕业后上市和挂牌企业达到1 871家,培育出软通动力、美图秀秀、天合光能、以岭药业等知名科技上市企业,占创业板的1/6,占新三板挂牌企业的1/10,总市值2.7万亿元。因此,可以说孵化器对产业发展发挥了带动、引领、扩散、转移的作用,成为产业培育的“发展极”。

国家高新区作为平台及载体,通过整合企业、资源、基础设施、技术条件和创业服务等各种创新创业要素,充分发挥新兴产业的价值与产业链中交互作用所形成的集聚竞争力,为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条件:一是集聚新兴企业,使企业可以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二是提供新兴产业较为充裕的资金条件与稳定的融资渠道;三是拥有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集中优势;四是为新兴产业的创新和孵化提供产学研合作平台;五是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为新兴产业提供优越的发展环境。据统计,迄2016年,国家高新区集聚了4.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高企数量的39.4%;国内外上市企业1 400多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近3 800家;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中96家诞生于国家高新区,全国131家独角兽企业中有104家在高新区;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404家,超1 000亿元的企业10家。形成了以中关村、张江深圳杭州等为代表的全球创新高地,诞生了一批以小米华为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因此,可以说高新区成为产业培育的“发展极”。

(九)创新创业策源地

由于科技创新载体是一个开放系统,各种资源纷纷汇聚于此,技术、人才、资金、政策、服务等资源在这个平台上充分整合,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大学和研究院、企业与创业投资机构、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互动与集成,达到协同创新的效果。一是促进了创业企业之间的整合:同行之间或者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创业企业通过策略联盟或股权置换等方式整合资源,使人力资源、研发能力、市场渠道、客户资源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对内相互支持,对外协同竞争。二是促进了创业企业与产业资本的整合:在某产业内由一批创业企业与几个核心企业组成的,以核心企业为枢纽,产业的上、中、下游之间的彼此搭配、衔接,企业的产、供、销彼此相连的企业群体所构成产业群落中,一部分为核心企业供应原料、销售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等,与核心企业形成共栖关系;另一部分创业企业通过被核心企业并购,直接进入核心企业价值链。三是促进了创业企业与金融资本的整合:促进创业企业与金融资本整合,包括债务借贷和股权融资。

科技创新载体大都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孵化器等载体作为大学和研究院所的科技成果内部化和外部化转化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了产学研结合,不断地把研发成果与产业化紧密衔接,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从而成为科技创新成果的源头与产业化基地的接合点,催生了大批创新成果的转化转移,也催生了大批科技企业。

(十)人才培养大学校

科技创新载体的人才培养功能包括两方面,一是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家,二是培养专业科技人才。科技创新载体是一所培养科技企业和科技企业家及专业人才的学校,载体本身也需要一支高素质、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队伍,为此,要建立四大机制:一是建立人才培育机制;包括优秀的专业孵化服务人才培育机制;二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引进高素质人才,吸引成功人士加盟,充分利用在校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包括年薪、红利、奖金、入股等多种激励形式,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四是建立人才职业化发展机制:培养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人员的职业化技能、提高其职业化素养、建立职业化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