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农资的供应直接关系到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全县的农资供应工作,尤其是化肥的供应,是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化肥工业生产的进步而变化的。在1963 年以前,化肥销售量不足1000 吨,农药销售量不足100 吨,农民耕作主要是用农家肥,除杂草采取锄、耘和手扯,防治病虫害利用的是烟熏和撒些六六六粉,当时粮食产量低,农民收入少。直到20世纪60 年代中后期,各地兴建了化肥厂,主要生产碳酸氢铵、氨水、磷肥,加上国家进口了日本等外国尿素和外国农药,农资供应也以过去的初级经营(铁锤、犁头、扁担、麻绳等),转向有化肥、农药、中小农具的高级经营。农民开始接触化肥并通过使用,尝到了甜头。化肥、农药的使用可以促进农作物增产、高产,农村的收入相应提高,化肥也就被广大农民认可,因而化肥也就越来越紧俏。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到了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国家就开始调控化肥的供应,将化肥纳入国家指令性计划,使化肥供应走上了计划经济之路。采取统一分配、统一调拨、统一购进、统一价格的“四统一”政策。
到了1989 年,由于国际上化肥价格猛涨,国家的奖售化肥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但又不能影响农业生产,将统一外汇进口化肥的渠道下放给省、市一级,由省、市自筹外汇,结合市场需求,自行进口化肥,弥补奖售化肥的不足。但这部分进口化肥价格比较高,各级采取的进价加合理的费用及物价部门规定的差率,供应这部分化肥。因此,市场化肥就出现了平价和高价,这就是化肥经营的“双轨制”。各级农资部门一方面积极采购各种化肥,保证市场供应,另一方面为了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在国家各项奖售化肥不到位的情况下,为保证奖售化肥的供应,纷纷将自己采购的高价化肥按平价供应,兑现各种化肥的奖励政策,取信于民。但是,各级农资公司为此都付出了代价,高价转平价供应使县农资公司蒙受高达几千万元损失,虽然这部分损失挂在了银行的贷款上,但是在随后的农资供应放开经营的市场经济冲击下,县农资背负沉重的债务包袱,艰难前行。(www.xing528.com)
农资供应及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也变化万千,国家为此先后几次出台关于化肥经营流通体制改革的文件,计划经济的指令性计划也随着市场的冲击波于1996 年初停止了,各种粮、棉、油及经济作物的奖售化肥被取消了。各级农资公司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切实做好农资供应工作。根据供销系统点多面广,仓库容量大,又有多年经营的经验和信息灵、合作伙伴多的特点,又是农资供应的主渠道,先后向政府要政策,要经营主动权,于1989年至1995 年期间对农资供应实行专营,开展以农资公司经营为主,农技“三站”开展有偿服务为辅的经营方式。1996 年取消化肥专营改为由农资公司为主渠道,农业“三站”为辅,生产企业直接参与经营的三头齐上的市场经营模式。1998 年以后的农资经营更是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中化、中农和各集团公司的农资经营多头参与市场竞争的局面,使农资供应完全市场化。县供销社农资企业适应时代的发展,审时度势,于2002 年组建了进贤县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市场竞争,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年销售额达3000 多万元,销售化肥2.8 万吨,利润10 万元。同时停止县农资公司的经营业务,改为由原公司副经理带领组建化肥分公司5 个,采取灵活多变的经营模式,抢占化肥市场,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凡具有农资经营能力的人,愿意担任农资经营的领头人,由公司统一办理营业执照,安排仓库及经营门点。现公司组建了7 个化肥直供总店(农资配送中心),3 个农药配送中心(直供店),建立了27 个乡、镇农资加盟店,30 多个村级农资加盟店,庄稼医院26个。2008 年销售化肥8.6 万吨,销售额达1 亿元以上,农资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实现了供销部门农资经营占主渠道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