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主动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是党和政府赋予供销社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重任,也是支撑供销事业发展的一项主营业务。农资供应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供销社的农资供应工作,也是随着社会前进而变化的。20 世纪50 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前20 世纪60 年代初期,化肥、农药、农膜、农药的需求量很小,是供销社推广批发阶段。农资资源是枯饼、绿肥种子、石膏、犁头,铁锹等,品种多达几十个的中小农具。为了使农资供应工作满足农民的需要,供销社人员经常深入到生产场地,与农民联系,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生产发展形势,制定货源计划,请求上级农资部门,及时按品种、数量和时间分配下调到县。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中国工业生产在发展起步阶段,很多产品不能满足需求。为了解决货源分配不足,农资部门派出大量业务骨干人员,到省内外组织货源,主动找米下锅,做到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供农民所需,不失时机地把货源送到农民手中。每年从安徽、湖北、浙江等省,组织绿肥种子(红花草籽)、枯饼、石膏等农业急需农资都在万吨以上,供应农民,保证农业生产丰产丰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农业生产政策放宽,解放了束缚农民手脚的条条框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对农资需求量大大增加。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农资经营部门,除了切实加强化肥计划供应工作的同时,组织大批力量,深入调查研究,摸清需求,组织计划外价廉质优化肥和农药,充分满足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化肥分配上,坚持按计划分配,保证重点,全面照顾的分配原则。在确保粮食和经济作物和生产所需的化肥供应的同时,对农村多种经营茶果的农户生产所需和专项奖售等项目所需化肥,也作了合理的安排。保证兑现,做到专肥专用,对高产高效优质的化肥,高效低毒农药,以及农用薄膜的供应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满足了农业生产向科学种田方向发展的需要。
为了推行科学种田,随着新品种的化肥农药不断增加,农民逐渐认识和接受。县社利用职工学校这个阵地,每年举办一期由农资公司、基层社农资经营人员参加的农资科技培训班,聘请江西农大、农科院、省农资公司等单位的教授、专家、科研人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民,进行讲解和传授使用方法、技术,介绍和总结经验,发挥了新品种优势,提高了效果。由于供应措施得力,方法对头,全县化肥供量从1974 年的13413 吨,1985 年上升到492929 吨,增长220%。(www.xing528.com)
供销社的农资经营从1985 年以来,一直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支柱,因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切身利益,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化肥供应实行统一价格、统一经营的运转机制。1989 年实行化肥、农药、农膜和柴油与粮、棉、油三挂钩政策,1989 年对农资和棉花实行专营政策是对供销社的肯定和扶持。江西是农业大省,大化肥需求量大,同时江西自己没有大的生产尿素企业,江西二化肥厂生产量很小,地方化肥也不足,只有江氨、南昌化工实验厂、东乡磷肥厂和九江等地不多生产厂家,生产磷肥、碳氨等,新建县化肥计划供应仅能满足70%左右,每年需求总量在70000 吨上下,缺口高达20000 吨以上。为此每年秋后,县基两级农资部门都要派出近100 多人次的采购人员,走遍东南西北产肥大省,从辽宁、山东、四川、广东、湖南等地组织大化肥近万吨,从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组织碳胺、氯化氨肥和磷肥等在1 万吨以上,填补了缺口。从1998 年开始,国家对农资供应政策开始放宽,允许农业“三站”和生产厂家可以经营化肥农药业务,对供销社是一个重大的冲击,农资业务迅速下滑,市场占有率严重萎缩。化肥从1993年72008 吨下降到1998 年43017 吨,减少28991 吨,下降40.06%。1999 年开始生产资料经营实行宜统则统,宜分则分,进货渠道、经营价格全面放开后,供销社农资经营在极其困难中艰难经营,市场阵地逐年缩少,基层社的农资经营网点由个人自主经营。2002 年县农资公司停止业务,组建昌荣和庆丰两责任有限公司经营农资,年经营在20000 吨左右。从2003 年开始,昌荣公司在困难中奋进,发挥了龙头作用,建立了三个农资配送中心和93 个营销网络,年销售量在20000—25000 吨之间,做好了化肥淡季储存,对缓和旺季供需矛盾,平抑旺季农资价格起了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