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举世瞩目。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的不同阶段,银行业改革的中心任务和侧重点都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一)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中国银行业的恢复和重建时期,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先后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形成中国人民银行管辖下的四大专业银行体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交通银行作为第一家国有股份制综合性银行恢复营业,随后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一批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得以创立。作为中国银行业的新生力量,它们的加入为中国银行业过于单一的银行生态注入了鲜活的力量,促使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开始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成立,四大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正式剥离,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第一家民营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相继成立,《商业银行法》正式颁布,中国银行业进入法制时代,开始了第一轮的跑马圈地、野蛮生长。在巨额的不良资产重压下,1999年,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工、农、中、建四大行的1.5万亿元不良资产。
进入21世纪,国家推动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对四大行进行第二次注资和剥离不良资产、引入战略投资者、重组上市,完成涅槃重生的“三部曲”。至此,中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资本结构、风险控制体系基本完善,可以脱下“救生圈”,独立在市场化环境中经营。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银行业务也迅猛发展,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显著提升,四大国有银行已跻身世界前十大市值银行之列。
(二)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银行本身也走出国门,开始全球布局,开启国际化经营模式,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
1.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先驱是中国银行,这与其历史传承有很大关系。1912年,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其后,中国银行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一直是作为国家的外汇专业银行。1979年,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来,负责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全国外汇业务。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国银行始终坚持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截至2017年末,其海外机构覆盖5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机构总资产在集团中的占比达到25.99%,继续保持国内同业领先优势。[1]
2.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的历史比中国银行还要早几年,始建于1908年,是清朝政府为收回京汉铁路路权而设立,故名交通银行,是中国近代以来延续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银行,也是民国时期的发钞行之一。1958年,除香港分行仍继续营业外,交通银行国内业务分别并入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和在交通银行基础上组建的建设银行。1986年,为适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作为金融改革的试点,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
1987年4月1日,重新组建后的交通银行正式对外营业。成为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和综合性银行,总行设在上海。交通银行在设立之初,体现出综合化经营的特点,业务范围除了一般商业银行业务之外,还包括证券、保险、信托、房地产开发等业务,类似于欧洲的全功能银行,下设海通证券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要求银行实行分业经营。海通证券和太平洋保险从交通银行分出,股权划给上海市政府。
交通银行的国际业务起步较早,在恢复营业之初,国际业务是其重点发展的业务,领先除中国银行之外的其他专业银行。由于机制灵活、服务周到,加上从中国银行引入了一批专业人才,交通银行的国际业务发展非常快。交通银行的海外布局也起步很早,其香港分行初设于1934年,而且一直存续经营。这是交通银行初期国际化的一个巨大优势,使得其一直保留着国际化的基因和视野。1991年,交通银行纽约分行成立,这是新中国在美国设立的第二家银行机构。在之后的16年间,美国一直没有再批准中国的银行在美设立分支机构。
在其后的20多年里,交通银行在除非洲以外的各大洲铺设营业机构,国际化战略得到进一步实施。截至2017年末,交通银行已在1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1家境外分(子)行及代表处,境外营业网点共65个(不含代表处)。[2]
3.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于1984年1月1日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承接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标志着我国国家专业银行体系的最终确立。中国工商银行的国际化起步较晚,但凭借着在国内拥有的最大的客户基础和最多的营业网点,通过开设机构和海外兼并,多策并举,中国工商银行的国际化后来居上。截至2017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已在4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419家境外机构,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拥有129家分支机构。境外机构总资产3586亿美元,同比增长17%;实现净利润31.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3]
4.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4年,当时隶属于财政部,负责管理和分配根据国家经济计划拨给建设项目和基础建设相关项目的政府资金。1979年,成为国务院直属的金融机构,逐渐承担了更多商业银行的职能。随着国家开发银行在1994年成立,承接了中国建设银行的政策性贷款职能,中国建设银行逐渐成为一家综合性的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国际化起步也比较晚,直到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明确提出了向国际化银行转变的战略,在“巩固亚洲,扩大欧洲,在美洲、大洋洲、非洲寻求突破”的战略目标指导下,海外布局提速,业务快速发展。中国建设银行2017年3月底发布的2016年年报显示,其全球机构布局基本完成,覆盖29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和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16.19%和3.24%。[4]
5.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是五大行中最晚完成重组上市的,在五大行中国际化战略实施最晚,遵循着“根据自身实际,实施审慎稳健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道路,逐步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提升全球服务的能力。截至2017年末,中国农业银行共有13家境外分行和4家境外代表处,分别是中国香港、新加坡、首尔、纽约、迪拜国际金融中心、东京、法兰克福、悉尼、卢森堡、迪拜、伦敦、中国澳门、河内分行以及温哥华、河内、中国台北、圣保罗代表处。[5]
除了五家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也都积极在海外布局,以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其中,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发展速度较快。(www.xing528.com)
(三)中资银行海外布局
1.海外布局概况
中国银行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化发展明显加快。从发展阶段上看,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是分水岭。在此之前,除了中国银行一直持续布局海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耕耘海外的力度并不大。交通银行因为较四大行资产规模差距较大,把国际化发展作为差异化经营的重要战略,因而交通银行的海外发展一直平稳有序。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演变成全球金融风暴。美国的金融体系濒临崩溃,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改变了对中资银行进入美国设立机构的限制。2007年,美国批准招商银行设立纽约分行,这距离交通银行1991年设立分行,已经整整过去了16年。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获准设立纽约分行,随后,中国农业银行也设立分行。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正式启航。中国银行业看到了跨国经营的黄金时期,纷纷加快海外扩张步伐,国际化进入高速发展期。欧美各国的经济和银行体系仍然在金融风暴中煎熬,整体上处于收缩状态,客观上也欢迎中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为其注入新的资本。而从2002年开始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依然劲头十足,加上2009年的4万亿元巨额基建投资拉动,中国经济在危机时期也保持了8%的GDP增长率,这使得国内商业银行利润丰厚,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举跃居世界前十之列。
在雄厚的资金实力支撑下,中资银行在海外通过自主申设机构和兼并收购双管齐下,短短五六年间,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就在各大洲完成机构布局。
2.各行海外布局概况
2015年,五家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扩张,主要表现为:
(1)中国建设银行的巴黎分行、阿姆斯特丹分行、巴塞罗那分行、米兰分行、开普敦分行(二级)、伦敦分行、苏黎世分行、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分行开业。
(2)中国农业银行的莫斯科子行、卢森堡子行和卢森堡分行相继营业;中国台北代表处正式获得当地监管机构批复成立;与刚果共和国合资设立中刚非洲银行正式营业。
(3)中国工商银行利雅得分行、仰光分行、工银墨西哥正式开业,完成对标准银行公众有限公司60%股份的收购,正式涉足全球商品和货币市场交易业务,完成对土耳其Tekstil Bank 92.8169%股份的收购,成为首家在土耳其设立经营机构的中资银行。
(4)中国银行老挝万象分行、捷克布拉格分行、缅甸仰光代表处开业。
(5)交通银行卢森堡子行、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分行开业。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提升了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动力,境外人民币清算行更是极具市场诱惑力的蛋糕,按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在每个国家或地区只指定一家人民币清算行。目前全球20家授权人民币清算行中,中国银行共有10席,中国工商银行6席,中国建设银行3席,交通银行1席。
中资银行海外布局的路线图大同小异,基本是“先亚洲、后欧美、再全球”的思路,如交通银行就提出“以亚太为主体,以欧美两翼”的国际化路线。“一体两翼”清晰地描述了五大行铺设机构的脉络。这主要是因为亚洲地区设立网点相对容易。
中国香港在中资银行海外扩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香港既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也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中资银行和中资企业海外扩张的第一站首选香港。中资银行在香港具有很大的优势,中银香港是香港的发钞行,是香港主要上市商业银行集团之一,在各主要业务市场位居前列,并在香港拥有最庞大的分行网络及多元化的服务渠道,包括约220家分行;工商银行亚洲公司在港设有60间分行、28间理财金账户中心及3间商务中心;建设银行亚洲公司在香港地区拥有43家分行、1家私人银行中心、5家私人贷款中心、5家中小企业中心;交通银行香港分行在港持续经营82年,网点有30多家。
3.海外布局方式
人民币国际化被广泛认为是21世纪上半叶全球货币格局变迁的最大红利,而中国的企业大规模地走出国门,进行海外并购、投资设厂,为中资银行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国内经济发展放缓,银行业也结束了十年的高增长,急需开拓新的市场,发现新的增长点,均不约而同地把重点放在了海外市场。如果能够审时度势,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供给侧改革战略,苦练内功,将自己打造为服务于国内经济转型与国际边界拓展的全能型金融资本,可以显著提升自身竞争力,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力量。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和并购当地机构。两种方式各有利弊,自己设机构,由于客户基础从零开始,发展速度比较慢,融入当地经济难度大;并购的方式能够利用原有的客户基础,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收购的成本较高,而且被收购机构的隐含问题也会带来潜在的风险。
设立分支机构可以采用分行和子行两种形式,具体采用哪种,主要是依据东道国的金融法规规定。以分行的方式比较有利,可以利用总行的资本金来计算单一客户的限额要求,在流动性要求方面也比较宽松。采用独立子行的方式,在网点扩张方面有优势,如欧盟规定,一家银行在任何一个欧盟成员国注册,就可以在其他成员国也设立分行。但子行由于是独立公司,资本金比总行要小很多,受单一客户限额影响非常大,而且要独立进行流动性管理,业务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很多银行采用分行、子行同时设立的方法,子行牌照用来扩张网点,分行牌照用来做业务,一举两得。五大行在欧洲的卢森堡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