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货币体系缺陷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牙买加体系,其多元化的储备结构为国际经济金融提供了不同种类的清偿货币,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挂钩,同时多样化的汇率制度满足了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各国经济的发展更具灵活性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在牙买加体系下,各国对于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做的一系列规定没有硬性约束,从结构上看,全球汇率制度呈现外围—中心结构。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位于结构中心,向外输出货币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实行浮动汇率。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位于外围,多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汇率与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挂钩。这样的结构造成中心国家输出货币而获取实物资源,外围国家持有储备货币满足国际收支需求,同时向中心国家输出资源。由此可见,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极——美国与其他国家转化为现在牙买加体系的中心国和外围国,其本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货币体系的既有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美元依旧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其仍然是主要的国际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国际货币对储备货币需求的增加所产生的国际贸易逆差和储备货币作为国际货币所要求的币值稳定和国际贸易顺差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特里芬两难”即“信心与清偿力两难”问题依然存在。因此,牙买加体系并没有真正解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
牙买加体系的建立是国际协调与合作的结果,虽然解决了美元本位制存在的一部分问题,却并没有完全解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另外,牙买加体系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在多元化国际储备的背景下,汇率波动较大,缺乏统一且稳定的国际货币标准,非常容易导致国际金融的不稳定,增加各国货币协调的难度和运行的不确定性;第二,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容易对浮动汇率制度产生影响,致使汇率波动明显,增加了外汇风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造成了负面影响;第三,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频繁的汇率波动致使投机资本的增加,投机活动又加剧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第四,由于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不健全,国际货币体系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大部分国家只能依赖庞大的外汇储备抵御外汇风险;第五,由于牙买加体系没有硬性规则或制裁办法,协调机制不健全,各国政府均根据自己国家利益行事,较容易造成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之间严重的利益冲突。
2.世界经济失衡
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和世界经济失衡的关系密切,是造成世界经济失衡的关键性因素。“布雷顿森林体系Ⅱ”理论指出,某些亚洲国家采用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形成所谓的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这些国家大都采用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策略,因此汇率常被低估,实现了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持续盈余。经济体较小的国家,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限,而拥有较大经济体的中国持续出口导向政策则会对世界经济产生较大影响。有些经济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全球失衡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上升有着重要的联系。随着美元国际地位的提升,“特里芬两难”愈加剧烈,然而并没有较好的替代货币出现,美元依然是全球避险货币。在这种情况下,将会造成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从而加剧全球经济的失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政治、经济和贸易往来越发频繁且相互依存。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国际贸易增长迅速,全球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一个广为联系的整体。与国际贸易相比,更为庞大的市场是国际外汇市场。据统计,2011年的世界贸易额为18.2万亿美元(WTO2012),而2010年4月的日均外汇交易量就达3.98万亿美元(BIS2010银行三年期报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内部政治经济的变化能快速地通过浮动汇率和国际贸易传导到另一个国家。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使西方国家把传统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市场前景广阔的国家,从而获取更大利益和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导致了传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缩减,金融等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扩大,大量消费品和制成品依赖进口,加剧了国际贸易的失衡。结构性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致使西方国家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不能较好地刺激其国内经济的发展,反而过多的流动性带来国际资本套利流动的泛滥,汇率过度的波动,加大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www.xing528.com)
世界经济失衡和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基础性缺陷是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失衡迫使发达国家不断采取宽松的货币与财政政策,造成流动性泛滥,利率降低,刺激金融机构承担过度风险,同时发达国家对金融体系监管较为松弛,导致全球金融体系风险过高。要解决金融危机问题势必将面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重组。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从来就不是单一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从古至今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都是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相互妥协的结果。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通过各国间的协调与合作诞生了牙买加体系。而在经历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后,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内在的缺陷,将次贷危机后世界经济的失衡与再平衡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作为国际经济合作和政策协调的核心。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势头继续巩固,美国数据良好,欧债危机高潮已过,但复苏进程仍然不均衡,下行风险仍然存在,各国应该继续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解决导致金融危机的深层次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呼声已久,并提出一些改革方案。比如提倡以某种方式回复金本位制的思想,然而这是一种很明显的错误思想,这种方案不现实且不可能实现。以欧元区为代表的区域货币一体化是一种典型的折中方案,20世纪60年代,由蒙代尔等人创立发展的“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成为欧元诞生的主要理论依据,而欧元的诞生是对建设超越主权的国际货币改革目标的实验。
虽然欧洲曾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潭,但与美债危机有所不同,欧债危机的发生促使各国进行改革。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南欧国家生产成本和生产率的分化,事实上,在欧元诞生的十年期间,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葡萄牙的单位劳动成本分别增长了30%、28%、36%和25%,相比较而言,德国只增长了不到5%,而南北欧生产率却没有显著差异。欧债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这一内在因素,也促使南欧各国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提升自身生产率,从而有效地控制成本。从短期来看,改革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但从长期来看,有助于促进对欧洲国家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提升。
再一种比较激进的方案是发行超越主权的国际货币,但由于各国文化、价值取向和利益的不同,很难达成一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只能在各方协调、谈判和妥协中慢慢解决,一蹴而就的超主权国际货币方案也是不切实际的。综上所述,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将在谈判中缓慢前行。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首先,IMF以及世界银行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和投票权,从国际货币体系治理机制方面进行了改革;其次,扩大了特别提款权(SDR)发行使用范围,调整了SDR一揽子货币权重,为世界各国外汇储备与国际支付提供重要的补充;最后,强化国际协调机制,建立了以G20为核心的国际货币合作机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以国际合作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