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世纪70年代至1914年:国际金本位制的建立与繁荣
国际货币体系统领各国货币关系,但是又根植于各国货币体系,只有在各国货币体系建立与完善的基础上,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才有可能。货币最早产生于普通商品交易中,随着金、银等贵金属的出现,金属所具有的良好属性使它们从普通商品中脱颖而出,成为货币的不二选择。“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随着贵金属货币化运动的展开,各国最终殊途同归地选择了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作为本国的货币基础,这为国际货币体系向金本位制过渡提供了基础与可能。
在国际金本位制建立之前,以金、银为基础,各国的货币制度大致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金本位国家,以英国为首,包括葡萄牙、英国大部分的自治领(Dominions)和殖民地;一类是银本位国家,包括德国大部(德国在1871年普法战争后才第一次形成统一国家)、奥地利、荷兰、丹麦、挪威、瑞典、墨西哥、中国、印度、日本等;一类是复本位国家,即同时以金、银作为本位货币,这些国家包括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美国等。国际金本位制的建立就是后两类国家逐步放弃白银,提升黄金在本国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的过程。
英国是最早实行金本位的国家,不过英国也是从金银复本位过渡而来的。1717年,当时的铸币局大臣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爵士由于将黄金相对白银的价格定得过高,致使白银逐步退出流通领域,英国进入事实上的金本位体制。181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铸币法》,正式实行金本位制度,但由于对法战争的影响,这项法令到1821年才得以实行。
银本位国家向金本位转变以德国为转折。1871年,普鲁士王国在普法战争中胜出,并最终建立统一的德国。以此为契机,新成立的德国废除了原来的货币体系,利用从法国获得的战争赔款推行货币改革,发行以黄金为准备基础的新货币单位——马克,从而进入金本位制时代。由于德国贸易的相当部分是在伦敦通过英镑信贷来获取融资的,采用金本位制,可以固定马克与英镑的关系。事实上,英国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与金融中心地位是大多数国家步英国后尘实行金本位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德国步入金本位体制,黄金的吸引力在各国再一次受到强化,但是对于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来说,货币体制的转换则多少有些迫不得已。在复本位制下,如果两种本位货币的价值发生了改变,根据格雷欣法则,这将造成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驱逐。当时世界的情况是,1849年和185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使得黄金产量大增,这造成金银市场比率下跌,但是在10年之后,美国内华达州银矿的发现却又造成白银产量大增,致使金银价格比率回调。金银价格比率的变换造成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时而偏向银本位制,时而偏向金本位制,复本位制的维持变得困难重重。最终法国在1878年放弃复本位制,推行金本位制。
美国从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转换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来源于“南北战争”。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为筹措庞大的战争经费,林肯政府发行了大量没有黄金与白银支持的绿背纸币,这造成了美国严重的通货膨胀。1875年,美国国会通过《恢复硬币支付法》(Resumption Act),规定财政部于1879年1月1日起,以1盎司20美元的战前平价,用黄金兑回发行的绿背纸币,这实际上确立了黄金在美国货币体系中本位货币的地位。
至此,以英、法、德、美这四个当时的世界强国为核心,金本位制先后在世界各国推行开来,最终形成了覆盖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国际金本位体制。尽管在此前后,金本位制由于战争、金融动荡等原因出现过短暂的停滞,但是直到1914年,金本位制在大部分国家运行良好,这一段时间也是国际金本位制最为繁荣与稳定的时期,如表7-1所示。
表7-1 国际金本位制的建立
注:a:英国于1816年颁布《铸币法》,但是直到1821年该法令才得以实行;b:美国虽然在1875年颁布《恢复硬币支付法》,但到1879年金本位制才得以确立;c:美国在实行金本位制后一直到1971年并未中断;d:希腊在1885年1月到1885年8月曾有过短暂的金本位时期。
作为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体制,国际金本位制的诞生并非来自国际经济协调与合作的推动,而更像是各国货币体系的叠加,当各国都开始实行金本位制时,国际金本位制便自动形成。英国是当时的世界经济强国,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中拥有支配地位,英国与英镑自然而然成为国际金本位制的中心。
在金本位制下,黄金几乎不受任何约束,这表现在:①自由铸造,任何人在缴纳了一定的铸币税之后都可以按含金量将金块交由国家铸成金币;②自由兑换,各种金属以及银行券(纸币)都可以按照平价自由买卖、兑换黄金;③自由进出口,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国境。
19世纪70年代至1914年的国际金本位制确实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与繁荣。1870—1900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平均增长率为3.7%,1900—1913年的平均增长率更是达到4.2%,这一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际金本位建立之前的时期。在国际贸易方面,1870—1900年,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率为3.24%,1900—1913年的平均增长率为3.75%,均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较为快速的发展时期。
然而,国际金本位制的成功并非仅来自金本位所独有的特质,国际金本位在1914年的崩溃以及在1925~1931年重建的失败就说明了这一点。成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
第一,这一时期为金本位制的诞生与顺利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几场战争相继结束,德国实现统一,美国内战结束,主要国家英、法、德、美建立了稳定的政治体制,西方世界进入40年的和平发展期。第二次科技革命爆发,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银行体系、资本市场等金融体系获得极大发展。这都为金本位制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基础。
第二,这一时期各国都把外部平衡目标放在首位,从而确保了国际金本位规则特别是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顺畅进行。以外部稳定为目标,意味着国内稳定目标要做出牺牲,例如收支盈余国要回归收支平衡必须忍受国内经济过热与通胀压力,而收支逆差国则须忍受国内经济下滑与通缩压力。在这一时期,各国政府规模相对较小,对经济的干预能力较弱,对经济的干预意愿也不是很强烈,国内经济目标如失业等还没有受到国内政府的重视,因此,维持外部平衡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1914—19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对欧洲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波及全世界。受战争影响,世界大多数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放弃了黄金的可兑换性,从而造成国际金本位制的第一次瓦解。这一时期的国际货币体系可以看作两次国际金本位制的过渡阶段,1914年至1918年战争期间,各国忙于战争而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出现停滞,而在战争之后,各国试图将国际货币体系重新带回金本位制。
“一战”爆发后,为满足战争需要,各国政府加强了对黄金的控制,禁止黄金输出,同时,为了筹措战争经费,各国政府开征各种税,发行政府债券,最终不得不放弃货币发行的黄金储备支持规定。这导致战后各国货币超额发行,物价飞涨,除美元外,主要货币均放弃了与黄金的兑换承诺,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开始自由浮动。
这一时期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在国际储备货币方面,由于金本位制的崩溃,黄金在整个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资产,英镑的地位开始下降,美元的地位有所提升。由于美国受战争的影响相对较小,美国的经济情况尤其是通货膨胀都要好于欧洲,而且美元仍保持着与黄金的可兑换性,因此,美元成为战后唯一的“标杆”货币,美元的地位逐渐超越英镑。
英国是国际金本位制的中心,因此在金本位制崩溃之后,英国一直试图恢复这一体制,英镑在战后也一直努力向战前的汇率水平靠拢,因此在这一时期,英镑汇率经历了一个先贬后升的过程。1919年,英格兰银行停止为英镑提供官方支持,英镑兑美元在战时的固定汇率被打破,1920年,英镑兑美元汇率达到历史低点,但随后几年里在震荡中逐步回归,并最终在1925年国际金本位制回归时将汇率重新固定在战前的水平。(www.xing528.com)
相比英国,法郎的汇率波动情况则要剧烈得多。1913年,法郎兑美元的汇率大约为5.18法郎兑1美元,1919年3月,法郎兑美元的固定汇率取消,法郎开始了快速的贬值过程,当年年底降到大约11法郎兑1美元,1920年年底,法郎兑美元汇率更是跌到近17法郎兑1美元。在经过1921年和1922年调整之后,法郎的贬值在1923年继续呈加速之势,1924年,法国政府通过向美国贷款来稳定法郎汇率,以对抗市场投机力量,法郎兑美元汇率在1924年出现好转迹象。但反击仅是一场短命的胜利。由于贷款延期出现波折,1925年,法郎汇率一跌再跌,12月跌至27法郎兑1美元,1926年,尽管贷款延期问题获得解决,但是法郎的颓势依然没能控制住,法郎兑美元汇率一度突破40法郎兑1美元,最终法郎在1928年重返金本位制时,也没能回到战前的水平。
(三)1925—1931年:国际金本位的“复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混乱的国际货币体系在各国看来只不过是战后国际货币体系重归金本位制的过渡阶段,战前国际金本位制所取得的成功一直为各国津津乐道,同时,除金本位制外,各国在国际货币体系安排上并无其他先例可循,因此尽快回归金本位制就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在战后的共同希望。
然而恢复金本位制的过程并不顺利。1920年夏,国际联盟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国际金融会议,虽然参与的国家不少,但最终无果而终,这主要是因为战争赔款与债务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对后来的热亚那会议也造成了一定影响。1922年春天的热那亚会议由法国和英国发起,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部署恢复金本位制。会议形成的草案规定,外汇和黄金一道可以作为中央银行的储备,建议大国完全以黄金持有其储备,而其他国家则可以持有黄金中心的外汇债券作为储备,也即战后的金本位制应采用金汇兑本位制。这为各国恢复金本位制提供了目标指引。
英国是回归金本位制最积极的倡导者。1918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英国政府就任命了一个战后货币与外汇委员会研究英镑按战前汇率回归到金本位制的可能,这个委员会由当时的英格兰银行行长孔力夫领导,所以也被称为孔力夫委员会(Cunliffe Committee)。1924年,在英格兰银行的敦促下,英国政府又指示张伯伦—布拉德伯里委员会(该委员会最先由张伯伦担任主席,在张伯伦担任英国外交大臣之后由布拉德伯里接任)继续研究恢复金本位制的可能性。同年,丘吉尔接任英国财政大臣,开始加速推进英国重返金本位制的进程。
自1925年1月起,丘吉尔开始不断向政府人员、经济学家征询关于英镑恢复金本位制的意见,最终在3月20日英国首相、财政大臣、外交部长、英格兰银行行长等人的会晤中,同意恢复金本位制,这个决定提交内阁讨论后于4月25日生效,国会在5月4日对其进行了审议,随后,英国国王在14日签署了这项立法,英国正式恢复金本位制。
英国恢复金本位制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大批国家都在此前后恢复了金本位。据统计,到1926年,有39个国家实行了金本位制,到1927年,金本位制的重建基本完成,详见表7-2。
表7-2 国际金本位制的重建
续表
但是此时的情况已与战前的情况大不相同。同1913年之前相比,20世纪20年代物价飞涨,黄金也相应短缺,世界经济已经不可能完全回到原来的金本位制,必须对旧有体制进行修改以适应战后各国的情况。因此,在热那亚会议上,由英国人起草的会议草案就建议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并努力说服全世界都采用这一制度。
重建后的国际金本位制实行的是黄金—外汇双层国际储备结构,黄金仍是储备基础,外汇则以美元、英镑、法郎为中心。“一战”后美国成为全球货币黄金的最大持有者,1926年,美国拥有近45%的世界黄金供应量,因此美国金本位制的恢复较为彻底,回到了同战前一样的金币本位制。同样的国家还有瑞典、荷兰等。而英国、法国等恢复的则是金块本位制。在这一体制下,虽然各国仍承诺银行券或纸币可以兑换成黄金,但是增加了一定的限制条件,如英格兰银行规定黄金兑换不得少于400盎司,法国也有类似规定。同时,金币在国内也不再流通。
在美国、英国、法国恢复金本位的基础上,其他国家如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则实行金汇兑本位制,这些国家货币仍规定一定的含金量,与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以黄金和这些国家的外汇作为储备基础。
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成为当时一个不错的选择,其满足了各国回归金本位制的共同愿望,同时克服了各国普遍存在的黄金短缺问题,这对黄金来说是一个解脱。但这也可以看作黄金地位的削弱,国家信用货币开始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角色,美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由于各国货币仍直接或间接钉住黄金,所以各国汇率仍然是固定汇率制。
(四)1931—1939年:三大货币集团
英国的失利诱发越来越多的国家脱离金本位,国际货币体系逐渐分裂为以下三大货币集团。
(1)英镑集团,主要由跟随英格兰银行放弃金本位转而钉住英镑的国家组成,这些国家大都是英联邦成员国或者是与英国经济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这些国家的货币与英镑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随英镑的变动而变动,以英镑作为外汇储备。
(2)黄金集团,包括一些西欧国家(法国、比利时、瑞士、荷兰、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罗马尼亚)、美国及其影响的拉美地区,以及这些国家的海外属地(如荷属东印度和菲律宾)等,这些国家在英国脱离金本位的最初并没有放弃黄金的可兑换性,故称黄金集团。
(3)法郎集团,黄金集团的另一部分国家组建了以法国为中心的法郎集团。随着美国的“变节”,以法国为首的前拉丁货币联盟成员国,发现保持对黄金的可兑换性压力越来越大,为维持货币平价,这些国家大都经历了长期的经济萧条和货币危机,最终,捷克斯洛伐克在1934年,比利时在1935年,法国、荷兰和瑞士在1936年不得不放弃金本位制。这些国家最终走到一起,组建了法郎集团。
三大货币集团可以看作世界各国在金本位制失败后不得已的“自保”,但各货币集团之间的竞争与排斥,再加上渗透于其间的英镑、美元、法郎对国际货币地位的争夺,使得这一时期国际货币体系陷入极度混乱,最终的结果是伤人伤己,无人得利。为此,英、美、法三国在1936年达成“三方货币协定”,约定三国相互合作,避免竞争性贬值,对当时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因此,这一时期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如下:国际储备货币方面,金本位制重建的失败使得黄金储备资产地位再一次受到削弱,三大货币集团的形成对应的是英镑、美元、法郎三足鼎立局面,但是英镑的地位在逐渐收缩,从先前的全球角色逐渐退守到英联邦内部,而美元的地位仍在不断上升,为“二战”后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奠定了基础。汇率制度方面,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相比1914年至1925年的浮动汇率,这一时期的汇率浮动显得无所适从,有些茫然,在前一个时期,各国相信汇率浮动仅是暂时的,固定汇率仍是回归目标,但是在这一时期,对于汇率浮动最终走向何方这一问题,各国都看不清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