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币值稳定
币值代表了该种货币的购买力,币值稳定是货币生存的基本条件。国际货币币值稳定包括对内价值稳定与对外价值稳定,前者指通胀水平基本合理,后者指汇率稳定。币值对内和对外稳定彼此紧密相关,是相互支撑关系。如果一国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将造成该国货币大幅贬值;如果一国货币对外贬值,会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币值不稳定会使货币丧失基本功能。货币发行主体经济实力是币值稳定的基础条件,只有货币发行主体经济实力稳定,货币币值才会长期稳定。
19世纪,英镑是币值最为稳定的货币,因此英镑作为当时的国际货币。但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遭到破坏。1931年9月,英国政府停止英镑自由兑换黄金并且大幅贬值英镑,由1英镑兑4.86美元降至3.75美元,该年年底再降至3.25美元。英镑贬值削弱了当时其他国家的国际货币储备,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因此受损。1973—1995年,日元兑美元汇率变动超过10%的情况出现过8次,1985—1986年,日元出现1年升值40.5%的波动记录,1995年,日元开启贬值通道,不到3年时间贬值达100%,在2001年又开始大幅升值。日元的大起大落限制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
(二)国际货币职能齐全
国际定价、国际结算、国际支付、国际投资和国际储备是国际货币全部职能。国际货币职能不全意味该货币不能在国际范围内全面履行职能,大大影响了货币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国际货币职能齐全是其国际地位的重要保障。微观来看,个体使用国际货币可能会侧重货币某一职能或部分职能,但就全球而论,国际货币缺乏任何职能都会失去大量使用者,影响货币的全球流通性进而降低其国际地位。另一方面,国际货币职能齐全才能保障各种职能间相互支撑。国际货币各职能间呈环环相扣与彼此支撑的关系,某些职能的缺失就会影响其他职能发挥作用。高质量国际货币必须国际职能齐全。
从国际定价上看,美元的国际定价能力最强。汇率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亚洲和拉美的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由于传统上与美国有密切的经济和贸易关系,仍然将其货币名义上或实际上钉住美元。在国际贸易方面,大宗商品,尤其是原料和初级产品都以美元定价,如黄金、原油、铁矿石、大豆、稀土等。主要大宗商品最具影响力的期货市场都在美国。大宗商品价格与美国利率、美元汇率呈负相关。大宗商品企业及国际投行、对冲基金等将大宗商品与美元互为对冲工具。另外,各国在比较和计算GDP、贸易额、外汇储备等经济指标时,也都用美元计价。
从国际结算上看,各国货币在本质上均具有国际结算的职能。国际结算是指国际上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交往或联系而发生的以货币表示债权债务的清偿行为或资金转移行为。美元、欧元、日元、英镑都具有国际结算的功能。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人民币在2014年11月已取代加拿大元和澳元成为国际结算中第五大支付货币。
从国际支付上看,美元无论在美国的国际贸易支付中还是他国国际贸易支付中均占据较大比重。1972年,美元在本国出口贸易中的计价比重为0.95,在本国进口贸易中比重为0.78。欧元诞生后,美元在本国国际贸易中计价比重并没有下降反而上升,至2003年美元在本国出口贸易中的计价比重为0.998,在美国进口贸易中的比重为0.928。20世纪80年代,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日元在本国进出口贸易中计价比重呈上升趋势,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达到较高水平。但日本本国的国际贸易中以日元计价的比例远小于以美元计价的比例。
从国际投资上看,以美元计价的金融工具及衍生品占比最大,其次为欧元。从国际债券规模看,如图7-1所示,美元占比已从2000年的47.86%下降到2011年的38.57%。欧元占比从2000年的20.81%上升到2011年的25.67%。在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之后至2009年欧债危机之前的这段时间,欧元的债券占比达到29%左右。
图7-1 国际债券币种构成
从衍生品交易看,在利率期货中,美元占据半壁江山,达到50%,近两年超过60%;2000—2013年,欧元占比在30%左右,近两年下滑到19%;英镑占比自2002年的6.12%稳步上升到2015年上半年的10.32%;自2001年,日元占比未超过4%,并有逐渐下降趋势,2013年后占比不到1%。详见图7-2。
图7-2 利率期货币种构成
外汇期货的格局与利率期货大体一致,如图7-3所示。美元占比始终大于90%,近5年稳定在98%;欧元占比在30%~40%,曾在2005年达到峰值48%;英镑占比大约在10%;2004年以前,日元占比是英镑的两倍,之后日元占比下滑,除个别年份有所上升外英镑占比基本不变,但日元占比始终大于英镑占比。
图7-3 外汇期货币种构成
从国际储备上看,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如图7-4所示。2000年以后,美元占绝对主导地位,占比始终超过60%,欧元成立之前超过70%。欧元成立后,占国际储备的比重一路攀升,从2000年的18.29%上升至2009年达到最高值27.66%,之后由于欧债危机逐步下滑,至2015年第一季度占比回落至20.72%。日元与英镑合计占国际储备比重不到10%。
图7-4 国际外汇储备构成(www.xing528.com)
整体上看,美元、欧元的国际职能最全面。日元几乎只起到了国际储备的职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作为套利交易的对象。即使日本本国的国际贸易以日元计价的比例都小于美元,以日元计价的国际债券及金融衍生品占世界总额比重不到20%。
(三)货币使用便利
理论界对货币使用便利并无严格定义。本书认为,货币使用便利是指某种货币履行职能时,在空间区域、时间范围、方式方法和运用成本等方面基本没有障碍。使用便利可以强化国际货币职能和提高货币国际地位,强化其国际竞争力。事实上,在全球范围使用便利是对货币及相关体系非常高的要求与标准。
20世纪30年代,德国在中东欧国家间成立了马克集团,扩大了马克的使用范围,加强了中东欧中小国家对马克的依赖。自欧元出现后,欧元的使用范围迅速扩大。一些非欧盟国家,如摩纳哥、圣马力诺和梵蒂冈等也使用欧元。在欧元区的内部贸易和对外贸易中,欧元计价比重均超过美元计价。在美国与欧盟的贸易中,美元计价比重远小于美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中美元计价的比重。
(四)发行主体政治安全
理论界对严格意义的政治定义并无共识。一般情况是将政治涉及的领域与内容罗列汇总称为政治。本书认为,政权凝聚了与政治有关的全部重要因素,因而“政权治理”是政治的核心内容。所谓政治安全就是政权独立自主地、有效地实现自身意志并达成自身意图的能力基本处于风险可控状态。事实表明,无论古今、无论东方西方、无论何种体制、无论何党执政,一个货币发行主体,只要丧失政治安全,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均会受到极大制约乃至彻底破坏,货币履行职能也就丧失基本保障。因此,发行主体政治安全是国际货币履行职能核心保障之一。
每一种货币作为国际货币时期该发行国都是政治稳定的。政治动乱不仅削弱一国经济发展的实力,更破坏了人们对该国货币的信心。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工业增长减速、海外投资减少、贸易规模萎缩、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定。战争期间的英镑大幅贬值并因此丧失了国际货币地位。
(五)国家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体现了一国的国际吸引力。除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保障了政治上的稳定,美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力。美国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教育理念被世界广泛接受。美国崇尚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强调民主,尊重人权。自由、创新的精神让美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才。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始终独领风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软实力保障了美元仍是当前的中心国际货币。
(六)军事实力
军事实力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安全保障,是政治稳定的源泉,是人们对某种货币有信心的基础。强大的军事实力不仅可以保证货币发行国自身发展环境的稳定,还可以向其他国家提供军事支持与援助从而输出战争贷款,或处于战略目的在全球范围进行军事部署进而达到引导资金流向的威慑目的。
在1971年前后,外国人所持有的美元资产达到500亿美元,美国的黄金储备是150亿美元,许多国家对美元币值稳定的信心产生动摇,美元遭到抛售,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崩溃。现今,美国政府公共债务在2010年就超过9万亿美元,并且债务规模还在不断膨胀,美元贬值的风险不小于1971年,2007年的金融危机曾使人们一度对美元失去信心,但是美元却没有遭遇抛售,在2015年初美元指数飙升超过100。强大的军事实力为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保驾护航。
(七)历史惯性
某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即具有规模效应,短时期内不容易被颠覆。在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英国,但以英镑计价的资产数量仍超过美元资产,政治上美国依然承认英国的地位,直到20世纪中叶美元才全面取代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在美元取代英镑后的一段时间,美国经济实力曾出现下滑,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国际收支持续逆差,美元对马克、日元汇率持续下降,但美元依然保持着国际货币的地位,贸易商和国际投资者仍使用美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