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分工的演变与挑战的分析

国际分工的演变与挑战的分析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近代国际分工开始形成。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将亚、非、拉国家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使其只片面发展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进行出口,造成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单一,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垂直型国际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非、拉国家逐渐开始重视发展民族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原来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传统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形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国际分工的演变与挑战的分析

(一)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个国家的社会分工由国内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主要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际贸易往来和国际市场的开拓主要是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国际化和专业化。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在奴隶社会,地中海沿岸就已出现了邻国之间的分工,但由于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这种国家之间一定程度的分工和交换只是社会分工的局部延伸。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工业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15世纪末到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为近代国际分工提供了地理条件,随后的殖民地开拓扩展了市场,促进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西欧国家在亚、非、拉国家开矿山,建立甘蔗烟草等种植园,为本国生产和提供原料,并扩大对殖民地的工业品出口,形成了宗主国与殖民地的最初分工。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产业革命,接着迅速扩展到欧美其他国家。机器大工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分工的发展,从而促使各国国内相互分离的地方市场发展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又使各自独立的国内市场汇合成统一的世界市场。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近代国际分工开始形成。马克思指出:“在英国,机器发明之后分工才有了巨大进步……机器的发明完成了工场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前半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首先开始于英国,以后逐步波及欧洲其他国家,这一时期在历史上称为“产业革命”,即第一次技术革命。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纺织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从而使组织、拥有大量机器和大量工人的大工厂成为可能,于是揭开了机器生产的时代。机器被普遍应用于各个生产部门,如纺织、冶金化工、采煤、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部门等。大机器工业的建立引起商品的大量生产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在这个基础上,生产范围和世界市场范围进一步扩大,商品种类增加和数量增多,同时也降低了商品的价格,提高了商品的竞争力,使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贸易关系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开始形成。为了输入大量商品,引起交通运输工具和通信联络工具的巨大变革,轮船的行驶,铁路、公路的兴建,电报、电话的应用,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国际贸易往来和世界市场的开拓、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列宁曾经说过:“1789—1877年间的时代特征,是进步的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开始普遍于全世界,使旧的生产方式服从于它。它消灭了封建的民族孤立性,形成了国际的劳动分工及其表现形式——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扩大。”

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这个时期的国际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

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将亚、非、拉国家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使其只片面发展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进行出口,造成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单一,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与此同时,随着新科技的发明与应用,产生了化学工业、电力工业、精密仪器工业等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各个资本主义强国分别在一个或几个工业部门形成自身优势。例如,当时英国首先发明和采用了转炉炼钢技术,因而在钢铁生产中居领先地位;而德国侧重于发展化学工业。这就促使发达国家出口具有各自优势的工业产品,形成了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国际分工。

4.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新特点也逐渐呈现。

(1)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迅猛发展,并居于主导地位。(www.xing528.com)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分工中,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不同的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居主导地位,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国际分工居次要地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国际分工,也就是各国在工业生产之间的专业化协作逐渐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而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呈现出垂直型国际分工,即发达国家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原材料的国际分工。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大量智力资源和巨额资金投入,任何一个国家或单个的企业都难以单独从事所有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生产,这就迫使发达国家之间实行分工合作,若干个国家之间合作生产现代高技术的产品,如巨型飞机、原子能发电站、大型储存集成电路计算机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形式发生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非、拉国家逐渐开始重视发展民族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原来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传统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形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将生产中心转向资本、技术密集的行业,而把一些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的行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样,发展中国家主要承担了一些技术含量较低、加工工艺复杂的劳动密集型工序,发达国家主要承担一些资源消耗小、技术含量高的知识密集型工序,发展中国家成了发达国家的加工厂或加工车间。

(3)产业内部的分工逐步增强。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国国内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向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发展,并突破国界,形成国家之间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这种部门内部的分工,主要表现为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和工艺工序的专业化。

(二)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分工使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国际贸易往来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国际分工的水平可以体现出国际贸易规模的大小。人类在经历每一次科技革命之后,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品种,增加了商品的数量,并且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逐步形成,自此以后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2.国际分工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变化。1953年,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第一次超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从此之后,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下降,比如轻纺产品、资本货物、高技术产品比重逐渐上升,特别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办公及通信设备等项贸易增长较快,其贸易额占国际货物贸易额的近40%。

3.国际分工使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发生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殖民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决定了西方工业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世界总贸易的一半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呈现出从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变的趋势,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逐渐趋于主导地位,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退居次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