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启贤教授在他的论文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从每个人到一切人,还是从一切人到每个人。”近几年来,当我们重提人的全面发展时,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曾启贤教授说:“经济分析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利益的分析,而利益,则既要涉及每个人,也会涉及一切人。”笔者以为,对于这样一个思辨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如果从利益的角度回答,这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哲学的问题。
曾启贤教授认为,“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不会这样提出问题”。他通过引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点,得到了三个结论:第一,“如果不重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目标,而是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当作一切,那我们就离社会主义的目标更远而不是更近”;第二,“在经济分析中,我们应纠正被颠倒了的逻辑,按照从每一个人到一切人,有了每一个人就有一切人的逻辑来思考问题,使在这种分析基础上提出的政策建议,能真正为每一个人所接受,并通过他们的个人努力,使一切人的利益都能得到实现”;第三,“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要造成一种使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为自身利益平等竞争的过程中,同时去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机制”。与今天讨论以人为本时,我们看到的许多言论相比,这三点结论丝毫不显落后,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不难发现,但凡在用“一切人”代替“每个人”的场合中,或多或少隐含着对每个人即具体的人的否定。对于这种倾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已有许多批评和改进建议。在经济学研究中,分析判断宏观大势的多,对微观主体的实证研究不够,不知是不是这一倾向的一种反映。如果是,也要抓紧改进;否则,将对提高经济学研究水平不利。(www.xing528.com)
(原载于《东方经济》,2004年7月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