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在《文汇报》上看到一篇演讲《广博教育:哈佛核心课程的启发》。文中关于“education”和“training”区别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该文章的作者认为,为了适应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科学社会,应把教育分成“education”和“training”这两个层次。学生不仅要在专业(与某种职业相联系的专业)上受到训练,而且应该受到一种广博的教育。在大学本科阶段,学生主要应该受到的就是这种广博的教育,尤其在高等教育成为大众教育时,更应当如此。然后,其中一部分人“兵分两路”:一个是走向专业化教育的道路,读学术型硕士(master of arts, MA; master of science, MS)和博士(PH D);另一个是走向职业化教育的道路,读各种职业硕士,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了在中文上更加准确地表达这两个层次,笔者认为,“education”是指“从广博到专业的教育”,“training”是指“不同类型和等级的职业培训”。各种职业硕士就是高级职业培训。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在研究人力资本价值形成时,也将教育和培训看成两种不同的途径。
在欧洲不少国家,大学有“university”和“polytechnic”(可译为综合技术大学)之分。我在芬兰访问时,一位来自“polytechnic”的校长向我展示了一张芬兰教育结构图,说明在教育部之下,“university”和“polytechnic”是并列的,前者是建立在广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后者则是职业教育(培训)。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在“polytechnic”中,就有BBA(bachel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即工商管理学士的设置。当然,在“university”中,有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在“polytechnic”中,通常只有本科教育。
正是基于这一区别,对MBA教育就需要有一个明确定位的问题。从MBA创建的初衷—培养高级(senior)职业经理人,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看,MBA是高级职业培训。由于参与MBA项目的学员,都接受过大学本科的教育,因此,完整地说,MBA是建立在广博教育基础上的高级培训,其本质是培训。(www.xing528.com)
如果这一定位是可以成立的,那么,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例如,师资问题。目前,中国能够教好MBA课程的师资在哪里?让那些习惯演绎法的教授们去上MBA的课程行吗?应当说,已有MBA学位授予权的商学院已经在师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开始有了一些基本符合条件的、讲授MBA课程的师资,但是,数量还远远不够。现在普遍釆取的客座讲学制度,除了成本高一些以外,基本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做法。另外,我们的教授也通过国内外进修的方式,提升自己的MBA教学能力。又如,规模问题。当下,MBA教学的优质资源极其有限,但招生规模膨胀过快,供求事实上严重失衡。这就带来了MBA变味、培养质量不能保证的问题。这样的格局如不尽快改变,中国MBA的发展前景就不容乐观。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出国际化的MBA,而是将它完全本土化,那么,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如何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市场经济如何与国际接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