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在深化医药卫生机制体制改革优化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苏州市首先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的作用,推动公立医院管委会实质运作;开展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试点,完善远程医疗、儿科和妇幼保健医疗服务价格;进一步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开展年金制试点,逐步实现编内编外人员退休后待遇同等;开展医院章程试点,完善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加强公立医院重点数据指标监测;加强医院决策机制、民主管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产管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信息管理等制度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次,推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推动急慢分治,完善适应分级诊疗的医保支付、价格等配套政策;开展日间手术试点,逐步增加日间手术试点病种和术式,大力提升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五大救治中心的建设水平。再次,推进专科专病医联体建设,针对常见的影响市民健康的人群患病率高、综合干预效果好的若干类健康问题,推进以疾病早期识别、适宜技术运用、健康综合干预、专科规范诊疗为主要内容的专科专病医联体建设,以有专科优势的三级医院为龙头组建专科专病联盟,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完善医联体内部分工协作机制,注重医联体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任务分工,实行分级诊疗服务;试点推动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完善医保基金支付区域总额控制,改革财政补助方式;鼓励民营医院等社会办医疗机构及康复、护理等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最后,完善综合监管制度,加快整合卫生计生行政执法资源,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重大执法法制审核制度,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开展卫生计生综合监督重点检查和专项整治,加强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等综合监管;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督,针对居民饮用水水质、游泳场馆水质在线监测和医疗机构放射辐射、医疗废物等开展远程监控管理;加快推进卫生计生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行信用承诺、信用报告、信用审查等信用管理机制;建立并完善以政府监管为主导、第三方广泛参与、医疗卫生机构自我管理和社会监督为补充的集中、统一、专业、高效的综合监管体系。
二是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首先,苏州市努力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开展绩效管理,全面落实14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要求,以全科医生为服务主体,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向健康管理转型;委托第三方开展绩效考核评估,围绕“三位一体”综合防治管理服务模式、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卫生信息系统综合应用,积极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向签约居民开放,增强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其次,着力推进重大疾病防控,全面推进健康城市“531”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影响市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的预防与干预能力,加强疾控体系和能力建设,落实重大疾病防治专项规划,加强重大和重点疾病防控;推行医疗机构门诊医务人员推荐HIV检测策略,积极建设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推进结核病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服务模式,加强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的结核病防控工作,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管理;强化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病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推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防治管理。再次,强化提升卫生应急核心能力,抓好县(市、区)、镇(街道)和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夯实基层卫生应急基础,提升核心能力,加强各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内涵建设和日常管理,加强各级卫生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开展培训演练,提升卫生应急处置水平;发挥联防联控机制作用,加强部门协调联动,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后,提升食品安全支撑能力,全面落实年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研判,提升食品安全未知风险识别防控能力;大力推进省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重点实验室建设,实行“互联网+”和“不见面”备案。(www.xing528.com)
三是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首先,苏州市尽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区、城关镇(政府所在镇)、中心镇(街道)、开发区等人口聚集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布局和建设,努力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可及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积极创建全国百强(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和省基层卫生十强县(市、区)、示范乡镇卫生院、示范村卫生室。其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通过大医院和社区上下联动、医防一体、专科协作、信息支撑的工作路径,健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妊娠三大疾病高危因素筛查机制;启动健康市民“531”倍增计划,重点围绕成人儿童呼吸系统慢性病、全人群睡眠障碍、中老年骨质疏松及骨关节炎、儿童常见健康问题、成人“三高”临界等健康问题,建立基于区域医疗卫生中心的五大类健康问题的区域慢性病防治指导中心;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个性化健康教育、精准化疾病筛查、综合化健康管理和规范化疾病诊疗能力,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转型。再次,全面实施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着力提升签约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推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和服务项目,对困难人群(低保、特困、低保边缘)、特残人群、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疾病筛查高危人群、“531”筛查高危人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等,采用以全科医生为实施主体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制度,实行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对签约的慢性病病人实施“长处方”和“延伸处方”制度;对全科医师团队采取激励机制,建立规范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收费模式;加强医养结合,推动家庭医生为行动不便、确有需要的签约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开设家庭病床。
四是优化医疗服务供给。苏州市首先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控制大医院规模,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儿科疾病、肿瘤、精神疾病、传染病等疾病防治所需的紧缺的专科医疗机构和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慢性病长期照护机构。其次,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开展三级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及以下医院(妇幼保健院)评审工作,推动三级医院(妇幼保健院)、各市及县(市)区域平台与江苏省医疗服务综合监管系统对接,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服务、医院运行、医疗质量安全等实时监测;开展医疗机构、执业医师、执业护士电子化注册,加强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等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应用,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强化诊疗环节质量控制,加强基层医疗质量管理,增加医疗服务透明度。其次,鼓励社会办医发展,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优先投向医疗资源稀缺领域以及特需医疗服务领域;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在科研课题申报、职称晋升、重点专科评审、医院评价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医师到非公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和开设名医工作室。再次,着力改善医疗服务,实施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全面落实预约诊疗、远程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等八项制度,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采取多学科联合诊疗、日间手术等重点措施,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加强人文服务,切实改善医院后勤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