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格局演变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57.4%,预计到2035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1%~73%[11]。城市景观格局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具有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土地城市化三大最显著的特征[12]。其中,从土地城市化特征来看,1985年长三角区域(25市)建成区面积约227km2,到2005年增加到1 031km2,增长率为354.19%。进入21世纪,长三角区域形成了网络化、多中心的格局,无锡、宁波、苏州等中心城市集聚,而上海的目标是“四个中心”的建设,上海在区域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得到了提升。进入新时代,长三角区域要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就要凸显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贯穿绿色发展理念,能够主动服务于长江经济带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高速铁路等新一代的区域交通的兴起,使得区域的空间联系更加紧密。其中,杭州湾大桥、沪宁高铁和苏通长江大桥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进一步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完善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区域内人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2.土地城市化的生态环境问题(www.xing528.com)
在长三角地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不透水地表不断地取代自然地表,直接改变了城市下垫面结构,改变了城市地表径流产生和汇聚的规律,阻碍了雨水的下渗,阻断了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导致了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增加,使得传统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堪重负,暴雨后受灾地区不断扩大、城市内涝灾害频发,而暴雨内涝后由雨水冲刷带来的面源污染也使得城市水环境污染更加严重[13]。城市群快速的大规模的扩张侵占了长三角地区大量的耕地和自然生态用地,改变了原本自然或半自然的下垫面景观格局和类型,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例如,水涝过程中,还向区域内及周边排放大量污染物,使得区域环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然而,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与环境问题,不是必然的对立关系,关键在于城市化进程中要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三省一市合理地布局城市用地规模对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用地和控制城市用地开发规模具有实际意义。合理地布局不透水地表和科学地控制不透水地表规模,能够帮助协调城市建设与水环境的关系,恢复甚至增强城市水系统的抵御力和修复力,形成安全的可自我修复的城市水系统。总体上,当前环境治理形势仍然错综复杂,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依然较大,要加强长三角地区环境经济形势研判,及时改进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高污染防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确保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扎实进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