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各城市坚持守住生态环境底线,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低效落后的产业,加快发展低排放低能耗的生态创新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壮大先进制造业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密集区域集聚;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多样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水平,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推动特大型城市和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城市污染企业治理改造和环保搬迁,支持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完善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扩大强制执行范围,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装配式建筑。
2012年,国务院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把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环保产业园区的建设,是促进“十三五”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绿色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载体。长三角地区经济优势较为明显,环保产业基础较好,是我国环保产业集聚地区之一。比如,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唯一以发展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面积由原来的44km2增加到212km2,2014年环保部批复同意在宜兴环保科技园设立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交流示范基地。园区具有1 400多家环保企业,占无锡环保企业总数的89%,吸引了美国、日本、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园区与哈工大、清华、南大等80多所高等院校形成了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设立了环保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了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形成了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施工、运营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此外,还有苏州国家环保产业园、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常州国家环保产业园、诸暨现代环保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等。
长三角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相似,产业分工合作受限于竞争模式而难以统筹布局,导致地区产业同构化明显,市场壁垒是造成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不力的主要因素[10]。世界另外五大城市群中,各个城市都是主导唯一产业的,没有明显的产业集群聚集特征,然而通过调整和协作城市群内的产业,在城市群区域内能够总体上形成高层面上多元化产业群落。若要长三角城市群促进区域内的资源合理布局、要素充分流动,需要进一步强化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打破原先的壁垒,实现城市顶层规划对接;严格控制高排放、高能耗的落后产业发展,敲定工业污染物排放的阶段减排目标,进而推动区域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建设。(www.xing528.com)
长三角地区需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形成,启动长江经济带环境评价“三线一单”编制,强化总量、空间和准入环境管理;发布《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等10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2+26”城市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调节企业环境行为,开征环境保护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态势正逐步形成;推动绿色产业投资和环保产业壮大;坚持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建筑高星级、规模化发展,推广装配式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的新技术应用,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强化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到2035年,实施装配式建筑100%覆盖,绿色建筑达标率达到100%。
推动产业转型创新,主要是以产业、行业为主,涵盖供应链、服务体系、商业模式创新,主要途径为产业转型和企业创新。产业转型是不同行业因其创新速率、投资强度、创新类型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生态创新模式,为实现产业的结构调整与环保转型,将渐进式的生态创新和突破性的生态创新结合起来,融合末端治理、模块改造和整体优化,关注工艺流程的生态环保改造,重视产品服务的生态环境责任,构建具有长远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和行业实力。企业创新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要提高企业参与生态创新的积极性,营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为企业在研发、融资、人力资源等方面创造良好条件,鼓励在生态创新上表现优异的企业,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企业在生态创新中分享利益,最终形成企业自发、自觉参与生态创新的大好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