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三角城市群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合作机制

长三角城市群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合作机制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严峻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内各城市积极响应中央对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定位,探索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对口支援和产业转移。从2013年3月到2018年11月,长三角三省一市环境相关主要领导、负责人已召开8次联席会议,就区域生态共保,环境共治等跨界合作、技术扩散与技术转移进行了积极探索,着力推动长三角区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促进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在生态保护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长三角城市群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合作机制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流域绿色发展、长江生态保护的重要一环(见图4-1)。该地区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标志性举措为突破口,全力以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生态环境总体上向好的方向发展。2017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范围在48.2%~94.2%之间,平均为74.8%,比2016年上升了2.7%,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5.2%。其中,重度污染占比0.9%,中度污染占比4.4%,轻度污染占比19.9%,同比2016年,空气质量有所改善。长三角城市群国控地表水质优良率为61.94%(≤Ⅲ类),低于全国水平5.96%;轻度污染地表水占比为22.12%(Ⅳ);中度污染占比为13.27(Ⅴ);重度污染占比为2.65%(Ⅵ),低于全国水平8.3%。长三角区域内陆河湖众多,水网密布,主要湖泊太湖、巢湖、洪泽湖等的富营养化严重,蓝藻频发,差不多有大半数的内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低于Ⅲ类地表水标准,内陆河湖水质趋于恶化;近岸海域水质呈下降趋势,海域水体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此外,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急剧增加,土壤复合污染加剧,部分农田土壤多环芳烃或重金属污染严重。

面对严峻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内各城市积极响应中央对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定位,探索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对口支援和产业转移。从2013年3月到2018年11月,长三角三省一市环境相关主要领导、负责人已召开8次联席会议,就区域生态共保,环境共治等跨界合作、技术扩散与技术转移进行了积极探索,着力推动长三角区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促进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在生态保护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1],对水、耕地、森林、滩涂四类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也进行了编制,进一步加强和创新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河湖健康评估制度,推动饮用水源地管理机制、环境综合整治与河道综合治理模式创新等;鼓励支持社会第三方治理,完善了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推进环境共治共享,完善有奖举报制度等。长三角区域在环保投入方面也是持续增长,环境设施能力显著提升。以上海为例,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从2007年366.1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823.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59%,占GDP比重也从2007年的2.9%增长到2016年的3.1%。10年期间,上海城市排水管道长度从8 120公里增长至21 397公里,增长了1.64倍,污水处理能力从556万吨/日提升到815万吨/日,增长了46.6%。长三角城市群不断增长城市环保资金、技术和人员的投入,提升环境基础设施,为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2016年5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为生态保护提供发展新支撑,实施生态建设与修复工程,深化大气、土壤和水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治,建立地区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到2030年,要将长三角城市群全面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需要坚持区域联防联控、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统筹兼顾、系统谋划、精准施策,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以达到城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而开展能力建设、提高环保标准、生产环保产品、发展清洁技术、开发生态资源、普及环保意识,成为促进区域绿色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式之一。(www.xing528.com)

图4-1 长三角城市群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