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为顺应时代要求,长三角城市建立了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运营管理模式和制度机制,但是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扩张性,汽车运输业最大的特征就是靠投资拉动,但这是不可持续的;坚持创新发展,适应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新要求,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提升交通体系的功能和服务水平才是根本;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导向,从单纯缓解交通供需矛盾转向为追求资源集约利用、营造宜人宜居的交通环境,促进科技创新与交通发展紧密结合;坚持协调发展,实现交通有序引导区域发展,发挥交通支撑和引导城乡空间布局的作用,引导城市人口的合理分布,贯彻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理念,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站点周边紧凑型、高密度开发,实现与地区开发功能紧密衔接。
1.城市交通转型发展
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需要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建立新的体制机制。以虹桥机场为例来归纳总结,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转型创新发展。
一是从“扩张型”向“内生型”转型,即从“把蛋糕做大”向“把蛋糕做精”转型。虹桥机场已经从过去的以投资拉动为特征的扩张型发展模式,向以内需拉动和消费拉动为特征的“内生型”发展模式转变,真正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从“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型。过去的40年,为保障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建设了一系列机场设施。2010年前,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借助上海世博会顺利完成建设投运,支撑国家拉动内需和服务长三角的需要。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不仅保障了上海世博会的运输,也为上海经济转型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确立了上海两大国际机场在中国城市与区域中的定位和地位,搭建起了与上海城市结构一体化的机场设施体系。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不仅使虹桥机场的机场设施与长三角的交通设施连为一体,更使得长三角综合交通一体化运营成为可能。如今,以“空铁通”和城市航站楼为代表的新的运营服务模式已经显露端倪。三是从“设施设备升级型”“技术创新型”向“商业模式创新型”“体制机制创新型”转型。过去的20多年,上海主要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对“两场”设施设备的建设和改造升级上。上海两大机场的硬件水平已经进入了世界最先进行列,同时,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突破,荣获一系列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但是在商业运营模式和制度机制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长三角城市群急需商业模式创新和制度机制创新,需要不断地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才能在经济社会转型中生存下来。随着上海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商务旅客对航空运输的要求不断变化,针对细分市场的要求,虹桥机场开发了商务快线。商务快线就是每天有10个以上的航班航线,基本保证了每个小时一个航班,这能够让旅客随到随走,实现3 000~5 000公里的航程范围内当天来返,真正把枢纽运作的好处发挥出来,达到公交式运营的标准。
城市空间格局是支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借鉴大伦敦圈及区域卫星城规划建设经验,未来上海应以大区域为单位,形成多轴带、多核心的集聚城市体系;确定“多组团、多轴、多中心”的上海大都市总体规划空间格局,构建多心型城市布局,分散、均衡、协调交通压力。上海还应突出交通骨架引导城镇空间布局,形成“枢纽型功能引领、网络化基础设施支撑、多种方式紧密衔接”的交通网络。以区域交通廊道引导空间布局,沿沪宁、沪杭、沪湖等廊道,提升上海嘉定、青浦、松江等地区城镇的综合性服务能力和对近沪地区的辐射服务能力,依托沿江、沿海、沿沪通、沿沪甬廊道,优化调整外高桥、空港、临港等地区的产业功能,增强奉贤新城、南汇新城的综合性功能和门户作用。以公共交通提升空间组织效能,构建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等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实现上海市域交通1小时即可抵达目的地。在区域规划时,就考虑职住均衡,整体降低市民出行需求,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等相关问题。
2.绿色智能发展
要持续推进城市交通创新发展,从发展绿色交通、智能共享交通等方面推进城市交通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智慧交通服务,营造低碳交通环境,提供公平共享的交通资源,满足多元化的交通需求,进一步突出“智慧、低碳、共享”的交通发展理念,发展绿色、智能、共享的交通体系。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绿色发展”“开展绿色出行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结构”。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大力推动绿色出行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坚决贯彻公交优先发展的战略,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未来的走向,更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唯一举措。如何发展绿色交通:一是通过推广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鼓励采用低碳绿色出行方式,推动低碳交通方式普及应用,重点完善大容量的轨道交通网络,以“增能、扩能、增效”为核心,不仅要关注建设规模,更要提升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运行能力和效率。二是抓服务短板,构筑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全面提升交通服务品质和吸引力,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的功能层次。三是通过结构优化促节能、新技术应用促节能、管理创新促节能、加大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力度,继续调控小客车保有量,加强引导个体机动交通合理使用,坚决坚持交通需求管理。四是节约集约利用交通资源,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加强交通与环境、安全等要素的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到城市资源约束与环境保护要求,积极推进基础实施养护,保障长期高效使用,全过程全周期加强生态保护,强化大气、水污染防治,加强动态监测,加强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
坚持绿色出行的理念可以凝聚更多共识。2017年9月18~24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举办了以“优选公交、绿色出行”为主题的“公交出行宣传周”等活动。在这期间,各地组织开展“百城市长乘公交”、集中宣传展览、关爱残疾人无障碍出行、公交出行等研讨活动;积极倡导社会公众优先选择城市轨道交通、公交、自行车出行等绿色交通出行方式;鼓励组织举办公交文化、“互联网+”公交等相关公益展览;鼓励和邀请学生、市民走进公交企业、公交枢纽、调度中心等地参观体验公交运营环节,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度,拉近城市公交和公众的距离。江苏省各级政府以及交通运输、公安、工会等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政府领导同志主动参与活动,带头乘坐公共交通。活动期间,江苏省各地先后共走进了135个社区,开展了203个主题宣传活动,张贴了大约2万张公交出行宣传海报,大量发放绿色出行倡导书。(www.xing528.com)
鼓励和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实现绿色交通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政府政策的倡导和大力支持下,长三角城市群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步伐加快,截至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新能源公交汽车车辆为47 651辆,比2016年增加了18 069辆,同比增长了61.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2%,详见表3-23。
表3-23 城市公共汽车运营车辆发展一览表
数据来源:2017年《城市(县城)客运统计资料》
表3-23分析了长三角城市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5个城市的公共汽车运营车辆和新能源运营车辆(辆)的发展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五大城市新能源运营车辆为19 250辆,占总运营车辆的40.89%。其中,南京新能源运营车辆占比最高,高达47.8%;其次为杭州,占比为43.1%,而上海新能源运营车辆数最多,为4 230辆,占五大城市总新能源运营车辆数的大半以上,占比为53.8%。
完善慢行交通设施,保护慢行交通的通行空间。以共享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的共享单车已经成为风头最盛的产业现象。共享单车不仅可以疏解交通、绿色出行、产业升级甚至是承担了人与城市和谐共处的新使命,更是解决交通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措施。不断完善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条件,长三角城市群各地积极引导公众选择自行车出行方式,加快了自行车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比如,厦门市已经建成了中国首条、全球最长的空中自行车“高速公路”,有效疏解了城市交通,推动了绿色出行。为进一步规范互联网租凭自行车的发展,各地陆续出台管理实施细则及停放导则等配套制度文件,进一步完善自行车发展环境。
要推动智能交通发展,必须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交通运输行业也在抓住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个契机,发动“互联网+交通”运动,以“智慧交通”为主战场,积极推动互联网与传统运输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和创新,大大推进了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转型为现代化服务业。城市客运行业则成为推进“互联网+”行动的重要应用领域,比如涌现出来的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网络预约出租车(简称为网约车)、互联网租凭自行车(简称为共享单车)、汽车分时租凭、地面红绿灯等城市交通新业态、新模式,有效激发了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全国城市客运行业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智能化作为改善公众出行新体验,提高公众出行获得感;围绕城市客运服务有效供给,提升城市客运供给效率和品质,强化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互联网+”城市客运深入融合,发展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客运服务,更好地适应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新要求;积极推进“互联网+公交”定制服务模式,探索新型服务产品,推动运输组织模式创新和运营效率提升。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环境,包容审慎、改革创新、坚守底线的原则,鼓励和规范交通运输新业态的发展。
构筑科技创新引领、信息深度整合的智慧交通。智慧交通是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而应运而生的,更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动脉,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交通拥挤、交通事故救援、交通管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毫无例外地承受着这些问题的困扰。在该背景下,如何把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载体和交通参与者结合起来系统考虑,充分利用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导航技术与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交通工程等多项高新技术,使得人、车、路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新的方式呈现,这就是智慧交通系统。《2012~2020年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形成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要求的智能交通体系,实现跨区域、大规模的智能交通集成应用和协同运行,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务和高效的物流服务,为21世纪中叶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12]。交通运输部党委书记杨传堂在2014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深化改革务实创新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中提出,将“四个交通”(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交通运输发展的主旋律。2015年,杨传堂书记在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两次提到“以智慧交通为主战场”。近年来,一个个全新的“互联网+交通”模式竞相出现,新技术带来了新的手段,更改变了理念和创新模式,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运输效率。高速铁路、快速公交、网约用车平台、共享单车、地面红绿灯等相继出现,给市民带来了新的体验。当然,在方便出行的同时对交通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有效地集成和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使人、车和路密切配合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建立起一种实时准确而高效的运输综合管理系统是“互联网+交通”的发展方向。
发展共享交通,坚持共享发展,借助现代快速发展起来的共享平台,为大众提供多元化的交通服务,这样不仅能够适应市民多样化的、高品质的交通需求和“互联网+”等创新发展要求,也可以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交通选择。同时,可以结合不同交通方式各自的服务优势,合理组织衔接,加强功能整合,提高运输效率。共享单车的出现,彻底解决了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共享汽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仅可以减少私有汽车保有量,缓解城市道路拥堵问题,同时也可降低对空气的污染。随着共享平台的出现,比如滴滴平台、滴达平台、优步等“互联网+交通”新平台的盛行,汽车共享比例增加,有利于城市交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未来要实现共享汽车的有序发展,一是政府应该确定汽车共享平台合理的定位和作用,二是在政府财政补贴政策上向电动汽车共享平台、运营使用方面倾斜。未来的交通发展呈现出电气化、自动化和共享化的趋势。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高度自动化的车辆、共享汽车或共享二手车被视为加速推广电动汽车的重要突破口,自动化汽车尤其是共享自动驾驶车辆的优点是,这些车的年行驶里程要比普通汽车高得多。由于电动车辆的运营成本低,非常适用于政府公共用车和企业用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交通研究所最近做了一项有趣的建模分析,他们通过对城市交通三次革命——电气化、自动化和共享化带来的变化做了一些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到2050年,如果我们依旧使用现在的技术和内燃汽车,则全球将出现21亿辆汽车,CO2排放总量将达46亿吨。如果实现汽车自动化和电气化交通革命,但未实现第三次革命——共享化,道路上同样将出现21亿辆汽车,但是CO2排放量将会降低很多。假如我们实现了汽车共享化,即实现城市交通的第三次革命,则全球车辆总数将大幅度减少,CO2的排放量也将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