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综合交通网络,优化都市圈交通运营管理

打造综合交通网络,优化都市圈交通运营管理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三角城市群同城效应的不断显现,要求长三角各城市积极参与跨区域综合交通走廊建设,充分考虑各毗邻地区之间通勤客流和交通商务圈特征趋势。在这个综合信息平台上,可以掌握交通枢纽的全部运营信息,统一指挥交通枢纽的运营和应急救援。

打造综合交通网络,优化都市圈交通运营管理

1.打造都市群交通网络

进入21世纪后,最大的特征是高铁时代带来的深度“同城效应”。2010年7月,沪宁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上海、江苏“2小时交通圈”正式形成;2010年10月,沪杭高铁开通运营,实现上海、浙江主要城市的“同城效应”;2013年7月,宁杭、杭甬高铁同步开通,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城市的“高铁都市圈”正式形成。据调查,苏沪之间的交通联系频率和强度都持续增加,且沪苏间铁路客流以通勤、商务为主,规律性出行人群占比高达40%,并且具有早晚高峰的规律和特征,“都市群交通城市化”特征初步呈现[10],未来城市交通建设,需要充分考虑都市群交通通勤、商务方面的需求。

目前,上海高铁网呈现出带状结构,即以上海为始发站点,长三角另外一个城市为终点站,如同扇子的骨架,呈放射性结构布局,而这种扇形放射型的高铁网络结构不利于上海集散流动人口。上海要解决人口流动和土地短缺的困境就要打造高铁圈,将上海与周边城市都联结起来,例如打造“上海-南京-合肥芜湖湖州-上海”高铁圈。这样,一是加快了构建沪苏湖高铁,使其成为一条客运专线,对上海非核心功能和上海旅游业转移将产生重要影响。更为主要的是,该高铁圈具有巩固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核心节点城市的作用,并会成为上海与杭州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互动的“推拉杆”。二是尽快推动沪苏湖高铁延伸到芜湖的国家铁路网建设。沪苏湖高铁带动的是生活性服务业,目前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拉动价值不大。如果要发挥沪苏湖高铁更强大的带动效应,就需要推动沪苏湖高铁延伸到芜湖,增设宣城和芜湖两站。一旦沪苏湖高铁发展成为“沪苏芜高铁”,不仅可推动申湖芜智能制造产业带的形成,而且可带动宣城、芜湖加入到沪苏浙旅游业经济带发展中。更加具有长远价值的是,沪苏芜高铁与沪宁合芜高铁对接合拢,可形成泛长三角城市群高铁环,将打造出以上海为核心城市的超大城市圈,改变上海目前“孤核点无都市圈”的状态。

长三角城市群同城效应的不断显现,要求长三角各城市积极参与跨区域综合交通走廊建设,充分考虑各毗邻地区之间通勤客流和交通商务圈特征趋势。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要求长三角城市群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和紧凑发展,尽快构建与周边区域联动、城乡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有效引导和应对与周边毗邻地区、新城与中心城、新城之间、新城和新市镇之间的各种交通出行需求,构建适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城际交通和市域交通网络,实现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间90分钟内通勤,优化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客货运交通枢纽布局,促进内外交通无缝衔接。(www.xing528.com)

2.提高综合交通运营管理水平

要提高综合交通运营管理水平,一个关键举措是建立一体化信息交互平台,这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工程。其原因在于即便是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交通方式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要把这些交通信息完全整合起来非常困难,更别提不同的省市,难度更大。比如在上海,这些主要交通方式有交通部、铁道部建设部、民航局管的,也有上海市政府、国营企业、民营企业管的,甚至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导致这些交通具有不同的法规体系和投融资模式。比如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和交通枢纽的治安管理就相当复杂,涉及机场民航公安局、长宁公安局、闵行公安局、地铁公安局、铁路公安局等5家公安部门,如何把他们融合成一体化运作,这中间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运行管理体制和机制。虹桥机场的做法就是将陆侧各种交通方式的车站和航站楼整合在一个建筑里面,并利用一个综合运营平台进行运营管理,把运营信息系统都整合在一起,实现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有机融合,以提高换乘效率和旅客的舒适度,而不是简单地将各种交通方式拼凑在一起。虹桥机场通过精心组织和富有成效的工作,将民航、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磁浮交通、长途巴士、公交巴士、轨道交通、停车库场,以及城市高架道路、应急救援、气象地震等信息系统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来,建立起运营(应急)指挥中心。在这个综合信息平台上,可以掌握交通枢纽的全部运营信息,统一指挥交通枢纽的运营和应急救援。要实现交通信息一体化发展,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各类型交通信息一体化交互平台,把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营信息都收集在一起,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在规划之处,做好对接工作,以期达到一体化运营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