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足之处
通过上文在全球视野下观察上海,我们发现上海与它卓越全球城市的定位目标相比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经济总量发展不足。2018年,上海仍然是全国经济总量第一的城市,但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优势在逐渐缩小。在经济总量上与国际著名城市相比,也有不少差距。2017年上海(面积6 340.5平方公里)经济规模约合4 500亿美元,纽约都市区(面积8 634平方公里)的GDP达到17 351亿美元,相差超过7万亿元人民币。上海目前在经济总量上可以说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面向全球,面向未来,上海要对标顶级城市,仍要加快做大经济规模[23]。
其次,经济密度发展不足。产生经济规模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密度不高,单位土地的经济承载容量有限。2017年,上海每平方公里GDP是4.7亿元,虽然远高于长三角城市群平均水平,但深圳是11.2亿元,纽约更达到11.4亿美元。从上海内部看,经济密度也分布不均衡,开发区每平方公里产出最高的达154亿元,低的只有30多亿元。在建设用地和人口承载量都存在硬约束的情况下,高质量发展的形势和任务相当严峻。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必须在提高地均产出、人均产出上下功夫,把提升经济密度的文章做好做足;要更高质量的GDP,树立“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的导向。提高经济密度关键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06~2015年上海的全要素贡献率是0.03,而同期北京是0.17,相差超过5倍[24]。
第三,城市主要功能能级不高,核心竞争力不突出。上海的各种平台、市场体系比较健全,但是市场能级还不够高,比如上海证券市场,就不如纽约、伦敦那么具有全球影响力。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上海虽然已经形成了规模巨大、功能多元、开放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但对标国际成熟市场,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不足,整体对外开放程度仍显不足,如股票市场外资持有不足5%,债券市场外资持有不足2%。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高端航运服务配置功能不强。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与购物天堂,与买全球卖全球都还有差距。
第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是伴随产业分工细化和新技术加速应用,从制造业内部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创新活力、强带动作用等特征,逐步成为后工业化时期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能级大的全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接近60%,占服务业比重为70%~80%。2017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13 156.31亿元,占GDP比重为43.66%,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63.3%。从这一指标来看,上海还有差距。
2.对策建议
(1)强化核心功能
上海目前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以应对上述不足之处。威尼斯、伦敦、纽约等城市的兴起,均在于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专家学者们目前达成共识,上海追求卓越全球城市,应当聚焦比较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全球城市不是全能城市。从前面的全球城市评价中我们已经得出结论,没有一个城市是完美的,能够在所有指标上达到全球第一。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既不必、也不能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应该发挥自己的长板,把长板做长。在有比较优势、长期可持续、不易被模仿的领域,既巩固提升已有的核心功能,又积极打造新的核心功能。比如金融中心建设,着力点就在进一步加快金融市场开放,大幅拓展境外投资者参与范围、渠道和规模,促进与境外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推动“上海金”“上海油”等价格信号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风向标之一。航运中心建设,着力点就放在提升高端服务能力上,包括加快航运服务高端要素集聚,吸引国际知名航运服务企业、国际航运组织和功能性航运机构入驻;开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制度创新、航运商业模式创新和航运科技创新,提升全球航运资源的配置能力;推进航运服务业扩大开放,加强航运金融业务创新等。
上海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振华认为,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不是财富、资本的积累,不是吸取大量外部资金、人才、资源到这个地方沉淀,而是要构筑功能平台、流量[25]。上海只要保持这个功能,能够为国家战略服务,配置全球资源,就够了。萨斯基娅·萨森(Saskia Sassen)讲的全球城市,其核心就是中介化。
(2)依托长三角城市群(www.xing528.com)
全球城市并非单打独斗,上海要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眼光不能局限在上海范围内。全球城市的竞争目前已经是以区域作为全球竞争单元,而不是单独的城市。其他主要全球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其发展经验都是依托周边城市群。城市群内部城市各自有明确的功能分工,各自有自己的核心功能和特定强项,彼此能够互补配套。比如,杭州的互联网金融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来说是一个互补,甚至是配套。对于上海来说,就是要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把自己的核心功能做大做强,把长板拉长,其他功能在长三角其他城市去找互补、找配套。
(3)改善营商环境
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城市政府并不能代表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公司机构等经济主体之间发生联系,公司机构在全球的经济活动带来了城市的全球连通性。只有具有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吸引那些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机构和公司到上海来。好的营商环境不仅是进入审批快、开工许可时间短,更重要的是市场规范、竞争公平、透明有序,充分保障微观市场主体的权益。
(4)吸引人才
人才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而高级人才尤其稀缺。全球性机构要靠人才才能运作,吸引不到人才的地方,也很难开设全球性公司和机构。为了吸引人才,城市首先要有优越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对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人文环境方面,上海一直有较好的基础,海派文化是上海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文化交流、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的标识度方面与顶级全球城市尚有差距。我们还需要努力提升国际化程度,让多元文化并存交融,让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人才感到亲切,更好地融入上海。其次,吸引人才也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交通、空气、河道、绿化、城市公共空间等。近年来,上海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美,但由于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较差,在空气、水、土壤、绿化等的质量方面与全球先进城市如北欧、澳洲、加拿大等地的多个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第三方面是城市安全,包括社会治安、食品安全、水电煤等城市生命线的保障,等等。上海城市居民的安全感不断增强,为迈向卓越全球城市打下了基础。在吸引人才方面总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的宜居性。
(5)科技创新
创新驱动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在科技创新上,上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基础研究的厚度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今后,上海要继续增强城市创新策源能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科技创新的前瞻布局和融通发展,使上海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
2018年以来,上海在推进科技创新上动作频频,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等逐步推进,放大了上海科技创新的基础优势、高度集聚的资源优势和开放的市场优势。
在科技创新方面,上海的另一个主攻方向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将创新策源能力落实到现代产业集群和创新企业集群上来。目前,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主管单位和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成果放在那里不转化,造成机会的丧失和成果的贬值,才是最大的资产流失”。上海的一些区级党委和政府已经在积极创造条件,勇于承担创新风险,助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例如,近年来杨浦区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扶持政策,发掘出一批双创小巨人企业,形成了双创重点企业储备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