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背景,一方面是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是世界经济重心东移,中国崛起。
早在20世纪30~40年代,上海就曾跻身于“国际大都市”行列,与伦敦、纽约、巴黎、东京、柏林并称为世界六大国际大都市。经过半个世纪的中断,20世纪90年代,上海又重新提出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确立了“把上海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大战略。
2014年3月,上海市政府制定了《关于编制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意见》,提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2014年4月,在中央的要求下,上海又增加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自2014年起,“全球城市”成为上海的新定位。
1991年,萨森(Saskia Sassen)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全球服务经济的迅猛发展,系统阐述了世界城市的全球服务功能,进而提出了“全球城市”(the Global City)的概念。“全球城市”被看作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国际化的高端形态,是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组织节点,表现出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控制力与影响力,往往是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集中地、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区域级的交通信息枢纽、国际文化的交流中心,具有独特人文精神的城市。
2018年1月,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规划)将卓越的全球城市定为发展目标。这是从“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至今上海的第六轮城市总体规划,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的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14]。“上海2035”规划指出了上海的城市性质: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35年是我国“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上海2035”规划所确定的目标愿景的时间节点,也与此保持一致:立足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梦圆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2035”规划对标的是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从创新、人文、生态等维度确定的面向2035年的具体指标,也体现了卓越的标准。到2035年,重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展望到2050年,各项发展指标要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同济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诸大建提出,“上海2035”规划其框架设计可以概括为“一总三分”。一个总目标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以及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三个分目标是三个“之城”,经济维度是创新之城,社会维度是人文之城,环境维度是生态之城。三个分目标正好对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居三”新城市议程的三根支柱——经济支柱、社会支柱、环境支柱[15]。上海城市品牌定位目标体系如图2-1所示。
图2-1 “上海2035”规划目标体系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2018年6月27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推动中央赋予上海的战略定位和战略任务落地落实,加快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共上海市委审议并通过了《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认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实现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目标的集中体现。进入新时代,上海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和责任,按照中央对上海的定位和要求,要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要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上海要承担起上述历史使命,必须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实现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目标的集中体现、核心任务和必由之路。(www.xing528.com)
对应全球城市进阶的目标,上海设定了一个时间表:经过5年的努力,使上海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的核心功能显著增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再用5年左右,使上海“五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全面提升,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到2035年,把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卓越全球城市,具有全球影响力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
《意见》指出,要对标顶级全球城市,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必须围绕增强城市核心功能,聚焦关键重点领域。框架性部署是“5个新突破+8个新高地”。在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品牌建设、制度创新、对外开放、创新创业、全球网络、发展平台、人才集聚、品质生活等关键领域打造体现世界一流水平、引领未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新高地。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是:①推进国际经济中心综合实力取得新突破。②推进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功能取得新突破。③推进国际贸易中心枢纽功能取得新突破。④推进国际航运中心高端服务能力取得新突破。⑤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取得新突破。⑥打造具有国际标识度的上海品牌新高地。⑦打造衔接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创新新高地。⑧打造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高地。⑨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新高地。⑩打造联通全球的网络枢纽新高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发展平台新高地。打造近悦远来的国际化人才集聚新高地。打造令人向往的品质生活新高地。
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路线图如图2-2所示。
图2-2 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路线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卓越全球城市和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是发展愿景。其中卓越全球城市是总目标,是战略目标,是城市品牌定位。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是分目标,是对卓越全球城市的一个说明。
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以及文化大都市是竞争维度,是为了达成发展愿景而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在这些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整个城市能级的提升,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在这六个竞争维度中,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是两个更为基础性的维度。对全球城市的经济竞争力,现在更深入的思考是要靠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来驱动。上海原来的4个中心建设在实践中要素投入的内容比较重,现在提出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就是要更加彻底地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6]。因为科技创新中心代表着城市的科技竞争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一切产业领先的前提,决定了城市的硬实力。这也是2014年中央要求上海的发展目标在4个中心之上加上科技创新中心的原因。这充分体现了中央的高瞻远瞩,对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发展动力的清醒的认知和准确的把握。而文化大都市的定位,实际上是要求上海成为有影响力的全球文化中心。如果说科技决定了城市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就决定了城市的软实力。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这4个中心是阶段性目标,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有可能会调整、变化,但科技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在可预见的将来,都是全球城市追求的目标。如果这6个竞争维度的定位能够达成,上海无疑将被建成卓越全球城市。
品牌建设、制度创新、对外开放、创新创业、全球网络、发展平台、人才集聚、品质生活这8个关键领域,其实是上海向着上述诸多目标进军的支撑维度。上述发展愿景和竞争维度,都是在说明不同层次的定位目标,并没有指出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些目标,也就是说,都属于战略目标,而不是战略措施。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中提出的8个关键领域,正是上海市品牌定位从战略目标走向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明确提出了应当怎样做才能实现目标,打造这8个方面的新高地是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发力点,是抓手,是战略措施,是支撑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重大决策密集出台的背后,反映的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雄心和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