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捷环球:从好公司到轻资产巨头

思捷环球:从好公司到轻资产巨头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直以来,思捷环球都没有在年报中披露有关产品研发及供应链方面的内容。过去,思捷环球的确是一家“好”公司,但逐步被老板们掏空了。思捷环球是一家最典型的轻资产公司,根据2018财报的披露,其公司相关固定(运营类)资产少得可怜,仅不到14亿元。然而,在思捷环球董事们灯红酒绿的背后,整个社会及市场早已悄然改变。

思捷环球:从好公司到轻资产巨头

今天回看思捷环球的窘境,完全可以说见怪不怪,因为刚刚过去的十年,遭遇全球化发展受挫的远非思捷环球一家,像NEXT、C&A、BENETTON、TOPSHOP等都是,这些品牌最终没有脱颖而出最重要的原因,是把做品牌和做企业彻底地割裂了。

做品牌,关注的焦点是产品、渠道和广告,而企业是靠供应链、物流和算法等核心技术驱动。从市场竞争的角度,产品、渠道和广告,无论如何做,品牌之间的门槛并不高,像ESP也好,包括NEXT、C&A、BENETTON、TOPSHOP等品牌,难道就比ZARA、H&M和UNIQLO差?其实未必。但要说在供应链、物流、算法等核心技术方面,ZARA等这三个品牌的母公司就要比ESP们强的不是一点点了。

今天,中国很多年销售过百亿的公司,仍然停留在做品牌的阶段,如果对做品牌和做企业的认知不能及时地深度迭代,未来的路将更为艰辛,ESP就是最生动的前车之鉴。

毫无疑问,思捷环球是一家深陷于做品牌的公司,自恋于自己的产品,渴望渠道为王,擅长批发交易,重视终端形象等表象系统的设计与专研,忽略了作为一家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投入与塑造。我曾经说过,像思捷环球这样的公司真的并不多见,从邢李时代开始,就非常重视对主要负责人的激励,宁愿花大价钱去激励人,也不愿意在产品、销售之外的企业竞争力体系上作多大的投入。

一直以来,思捷环球都没有在年报中披露有关产品研发及供应链方面的内容(无论是投入资金量还是理念思想都没有)。如果去研究今天那些在全球有影响力的超级公司,会发现它们基本上都是在2000—2010年的这十年间投入巨资完成了研发体系的升级及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从而形成了绝对的竞争力,“轻松地”做到千亿级规模。

过去,思捷环球的确是一家“好”公司,但逐步被老板们掏空了。

链接:在香港上市,或许是思捷环球最大的战略失误,因为港交所强制分红的制度设计,思捷环球每年都会大量的分红,甚至在企业经营极为艰难的时刻都是如此,以致最终被彻底地掏空。(www.xing528.com)

思捷环球是一家最典型的轻资产公司,根据2018财报的披露,其公司相关固定(运营类)资产少得可怜,仅不到14亿元。对比ZARA、UNIQLO等公司的“重”,思捷环球太“轻”了。ZARA们正因为“重”,才跑出了更快的速度。

当然,仅从损益表的角度看,当时思捷环球的确业绩优秀,(到2008年时)5年业绩翻一倍、净利润翻两倍,存货周转天数只有54天,毛利率高达53.6%。如果再把时间拉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思捷环球就是一家快速扩张的“印钞机”型的公司,即高销售+高增长+高毛利+低库存型的公司,实实在在地给思捷环球的股东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2008年取得如此佳绩,搞个举杯庆祝太正常不过了,就算普通人也会这么干,何况思捷环球的董事会主席。然而,在思捷环球董事们灯红酒绿的背后,整个社会及市场早已悄然改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开启了市场大消费扩容,那个阶段,西方很多国家都诞生了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品牌,像美国的GAP、意大利的Benetton、英国的NEXT和Topshop、荷兰的C&A、德国的ESPRIT、西班牙的ZARA、瑞典的H&M、日本的UNIQLO等,还有很多后起之秀如A&F、Forever21等,其中,大部分品牌的规模化、国际化发展都如昙花一现般一闪而过,有的彻底萎缩了,有的则退回了本国市场(中国市场的消费扩容整整晚了十年,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十年,产生了杉杉、雅戈尔、美尔雅、李宁、美邦、森马海澜之家安踏太平鸟、欧时力、江南布衣等无数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

这些品牌在当时都发展得不错,有的生意甚至很好,像十多年前Topshop在伦敦牛津街一家旗舰店一年就能做到1亿英镑的销售,一个品牌一家店一年能做到近10亿人民币的生意,这可是不得了的单店业绩,哪怕到今天也很难被超越。令人唏嘘的是,今天的Topshop日子并不太好过,有财经媒体披露其母公司搞不好还要破产。

这些曾经生意很好、发展很快的品牌,都忽略了作为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过于强调轻资产运营,强调产品和渠道为王,最终失去了难得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