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籽是海宁地区种植的一种油料作物,被农民们归入“春花”中,秋冬时节种植,春夏之交收获。据海宁县志记载,全县1932年种植油菜1万亩,生产油菜籽480吨,平均亩产48公斤;1949年种植油菜88 746亩,生产油菜籽3 372吨,平均亩产38公斤[102]。那时,农民们生产出油菜籽以后,直接拿到油车上去榨油。菜油用于日常消费,菜饼则是上等的农家肥料。
沿袭着传统的种植结构,在人民公社时期,油菜仍然是海宁的主要油料作物,全县每年的种植面积约13万—14万亩。海宁则是浙江主要的油菜籽产地之一。如表4-9所示,在联民大队,油菜在全大队春花作物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表4-9 1970年联民大队春花作物面积规划 (单位:亩)
资料来源:周生康,《工作笔记》,1969年10月21日。
就如络麻的情况一样,油菜也是国家的重要物资。国家希望生产队尽可能增加油菜籽的产量,支援国家建设。1970年,红江人民公社贯彻县粮食会议精神,提出大力增产油菜。海宁县油菜籽原来年产742万斤、净产649万斤,现调整到800万斤。红江人民公社原产油菜籽26.5万斤,目标为51万斤[103]。公社提出的增产目标几乎要翻一番!1971年5月,在盐官茧站会议上,红江人民公社领导们提出要力争多收购油菜籽,支援国家建设。在增产的情况,生产队可以适当多留一点油菜籽。但要力争多购,支援国家建设[104]。他们还提出,贯彻老任务,年年挖潜力。“今年一定两年合起来,新任务增加15%,还超,再增加15%。”[105]
如何才能增加油菜籽的产出?
办法之一是改良品种。解放以前,海宁主要种植白菜型油菜品种,有黄油菜、青油菜、花油菜和土油菜等。1950年代中期,海宁引进并推广甘蓝型油菜品种,主要品种有胜利油菜、东胜14、川油2号、浙油7号、“480”、宁油7号、甘油4号、92—13系等。到1960年代中期,甘蓝型油菜的栽种面积占海宁年栽培面积的85%左右[106]。
1971年,红江人民公社召开干部大会,强调重视油菜种植,开展油菜选种,提出选择“九二”、“一二七”、“三高”、菜油2号、“四一二”、东升5号、东升14号等油菜品种,由大队科学实验小组进行品种优化工作[107]。但是,直到1970年代中后期,红江人民公社各生产队仍然种植不少传统的土油菜(见表4-10)[108]。
表4-10 1976年12月红江人民公社联民大队冬种油菜实种面积 (单位:亩)
注:实种面积中的负数是没有完成的计划面积数。
资料来源:周生康,《工作笔记》,1976年12月23日。
办法之二是增加油菜的种植面积。1970年代中期,联民大队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增加了旱涝保收水田面积,为春花种植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为了响应上级政府号召,联民大队要求各个生产队增加油菜的种植面积,并下达了相应的种植计划。但是,生产队却往往不按计划种植。表4-11反映了1975年联民大队各个生产队的实际情况。
表4-11 1975年联民大队各生产队油菜实种面积 (单位:亩)
资料来源:周生康,《工作笔记》,1975年12月30日。
1976年的情况依然如此。联民大队在冬种和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上指出,大队油菜种植问题最大,全大队计划种植油菜330亩,实际只种植了288亩,减少42亩。其中,东风生产队减少9亩,红星生产队4亩,东方红生产队5亩,红旗生产队5亩,向阳生产队5亩,胜利生产队竟然少种了14亩。胜利生产队的油菜计划种植面积42亩,实际只种了28.5亩[109]。
办法之三是提高产量。1971年,联民大队带领着大队、生产队的干部们到辛江人民公社永福生产大队“取经”。1971年,永福大队第8生产队油菜籽产量最高,亩产高达240.6斤。在全大队18个生产队中,有3、8、15三个生产队平均亩产超过220斤。全大队平均亩产200.6斤,最差的生产队也达到亩产166.2斤[110]。受到永福大队的鼓舞,联民大队决心向永福大队学习,努力提高油菜籽产量。联民大队党支部和革命领导小组向各个生产队下达了1972年的具体增产指标:东风生产队2 327斤、红星生产队2 232斤、红江生产队1 377斤、立新生产队1 662斤、东方红生产队1 425斤、红旗生产队1 140斤、向阳队生产2 090斤、胜利生产队1 425斤。大队要求,1972年,联民大队除了完成46 000斤国家油菜籽统销指标以外,争取增收油菜13 678斤[111]。最后的结果如何呢?表4-12反映了1972年联民大队各生产队的油菜籽产量。
表4-12 1972年联民大队各生产队油菜籽产量 (单位:亩、斤)
(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1972年联民大队决算方案。
1972年,联民大队所有增加油菜籽产出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了。这一年,联民大队完成了国家的油菜籽收购任务,但没有实现联民大队党支部和革命领导小组提出的增产目标。原因何在?就在于生产队集体对于油菜籽生产的想法。一方面,在人民公社时期,联民大队一带的农民们喜欢说“吃饭靠集体,用钱靠自己”,油菜与吃饭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生产队在安排农业生产的时候,总是把油菜的种植排在较次要的位置上,因此,油菜的种植增产措施难以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农民们也深知油菜种植的重要性。油菜籽的产量直接影响到农民家庭菜油的供应量,在猪肉稀缺的年代,菜油几乎成为“肚里油水”的最重要来源。因此,农民们会尽力种好油菜。两种想法交织在一起,导致生产队油菜籽的生产一直保持在“差不多”的水平上,不会大减产,更难大增产。
生产队从下种开始就重视油菜的生产。与其他的春花作物一样,油菜秋冬时节下种,春夏之交收获。油菜的下种区分为直播和育秧两种。直播指直接播油菜种子到大田里。土油菜适合于直播,直播的时间通常在10月20—30日之间。根据秋季作物的收获时间,络麻可以与直播的土油菜接上茬口。络麻收起以后,农民们需要进行土地整理,包括垦地、编轮、“落地”[112]。由于油菜种子十分细小,土地整理的质量要求比较高。垦地以后,需要把大的土块敲碎耙细,否则,地里留有较大的空隙,油菜种子可能滑落到空隙之间,难以出苗。
土地整理完毕,农民们准备向田地里撒土油菜的种子。油菜的下种分为条播和散播两种,条播的土地需要整理出两条浅浅的“条”,以备下种。撒油菜种子可要“好手把子”。油菜籽又小又滑,稍不留心,就会从“手指缝里落下来”,撒得地里“稀一块、密一块”,严重影响播种质量,还浪费了油菜种子。撒完种子以后,农民们挑来浓粪“冒籽”,增加了土地的肥力,也熏走了鸟和昆虫。
直播的油菜出苗以后,生产队要及时安排散苗、除草与施肥。这项工作与麻苗的早期管理方式一样,农民们拿着小凳、种刀到地里,拔掉多余的菜苗,连根拔起小草。然后,再浇清水粪肥[113]。但是,油菜苗的管理难度却大大低于麻苗管理,原因在于,麻苗管理在春季,各类杂草长得特别快;油菜苗管理在秋季,杂草少、长得慢。
在联民大队一带,大部分油菜都要育秧、移栽。油菜一般在秋分至寒露育秧为宜,胜利油菜秧令期45—55天,播种量不超过1斤。秧田和大田比例是1∶6。土菜秧不迟于10月15日,秧令期30—35天,直播菜可推迟7—10天[114]。1978年,联民大队布置了各个生产队的具体播种育秧时间,胜利、油菜东胜14号在9月底开始,10月3号前结束;中熟品种“480”在10月3号开始,5号前结束;土油菜10月10号开始,15号前结束[115]。
要想油菜丰收,培育壮苗是基础。生产队首先选择肥力好、排水通畅、日照充分的地作为油菜育秧田。就如水稻秧田的情况一样,油菜秧地的土地整理要求也十分高,不仅要做到深翻、细耙、平整、土粒均匀,还要施足底肥。例如,1978年9月23日,联民大队在开干部大会时,要求各个生产队为每亩油菜秧苗地施下100斤氨水作底肥,以确保壮秧。1974年10月9日,联民大队干部会上提出了油菜下种、育秧的“技术措施”。
具体的技术指导:重攻“五苗”,即破土要早、出苗要全、苗势要齐、生产要匀、苗情要壮,把好全苗。壮秧关。壮秧指标:六片叶、六寸长、节间短、根丝长、根系旺、蒲头粗矮、无病虫。技术措施:要着重抓好“盖灰出齐苗,删苗长匀秧,施肥促壮秧”等。掌握技术四条:①因地制宜确定播种期:油菜秋分至寒露为宜。直播油菜可迟点,比秧苗晚7—10天播种。②培育壮秧:要求每亩播种1斤,不能超过1斤,秧田和大田面积比例是一开六或一开五为宜。③要认真把好秧田整地质量关。④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全苗管理,把好全苗关,肥水促控争全苗。掌握前期早、中期轻、后期重原则,就是说要基肥足,及早施苗肥,定苗后施追肥,中期看苗补上接力肥,后期重施起身肥。[116]
油菜秧出苗后要及时管理。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民们制定了形象的油菜育秧质量标准。在油菜秧3张叶时,菜秧的密度以“蛋滚得进出”为标准;在定苗时期,油菜秧苗应当达到“6张叶、6寸长、矮菩头、根系旺”的水平,秧苗的密度是“拳头推得进出”。
如何才能培育出好的油菜秧苗?1977年11月4日,红江人民公社召开植保员会议,专门布置了油菜育秧工作:“1.旺盛轧苗(早播早培育的苗)。这部分苗提早移植。2.中播的苗,存在缺水停止发育问题。现在加强培育、散苗,施肥、抗旱。3.迟播的更加重视培育。4.提倡移栽前一星期施起身肥。关于秧苗除虫,用药具体方法为:1.用乐果1斤,稻瘟净1斤,加水1 000斤,效果比较好。2.甲氯粉、乙氯粉150倍,六六六粉200倍,喷得均匀。3.敌百虫1斤,加浓氨1斤,加750斤水;敌百虫1斤,正品氨2斤,加750斤水(每亩水量喷足120—150斤)。4.地下害虫:用菜饼混合敌百虫撒地上(10菜饼,10斤水,1两敌百虫)。”[117]
油菜秧苗的管理应当根据土地、气候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1974年秋天比较干旱,在公社布置的培育工作中,没有谈到排水的问题。其实,在油菜秧苗的管理中,防涝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俗话说“烂田地里油菜,到死勿发”。油菜秧田里水分过多,会导致油菜秧部分根须腐烂,菜秧看上去好好的,但移栽后,油菜的生长受到极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油菜籽的产量。
每年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晚稻收割以后,农民们用铡刀、宽齿铁耙开出一条条V形水沟,把平整的水稻田编出一条条窄轮。他们再用铁耙敲碎从沟里翻上的泥土,耙平。土地整理完毕,就可以种油菜秧了。他们从秧地里小心地拔出油菜秧,挑到大田里。然后,用种刀掘出一个泥洞,把菜秧的根放入洞内,再用手指压紧泥土,一棵菜秧就种好了。每一轮地都种两排油菜秧。当天下午吃过点心,油菜秧已经种得差不多了。他们挑来清水粪,给每一棵菜秧都浇上粪水。这样一来,“秧根紧贴泥土,容易成活”。油菜秧活了,西北风起了。农民们在油菜田地里除一次草,松松土,浇上一次越冬肥,就可以安然度过整个冬天了。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油菜迅速生长,野草也滋生繁衍。春天要抓紧除草,还要施上追肥,使油菜植株粗壮。“清明时节雨纷纷”,正值油菜放花期,如果田里的水位过高,导致油菜烂根,就可能严重妨碍油菜结籽。这时候,田油菜的排水工作特别重要。
每年4月中旬以后,油菜花盛开。远远望去,一片片油菜花海,犹如平铺在大地上的一块块金黄色绸缎,在春日的骄阳下闪烁,在暖洋洋的微风中飘逸。走近菜地,那清新的花香令人陶醉,那穿梭于花间的蜜蜂让人着迷,那耳边的嗡嗡声把人带入似真似幻的境界[118]。当然,美景天天在眼前,欣赏只在一瞬间。农民们忙着要给田油菜疏通水沟,排出积水,以争取油菜的好收成。油菜花落,油菜荚结籽。油菜籽在菜荚里慢慢成熟,菜荚的颜色慢慢由绿转黄。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们除了注意排水,防止烂根外,还期待着“老天爷帮忙,千万不要刮大风”。否则,油菜倒伏,可能造成极大的损失。
油菜的成熟期存在品种差异,土油菜早,胜利油菜晚。胜利油菜是解放以后引进的新品种,产量高于土油菜,但是,直到1970年代末,生产队里仍然种植土油菜,为什么?原因就在于胜利油菜成熟太晚,全部种胜利油菜,早稻插秧会脱季节。表4-13反映了联民大队一带油菜收获的情况,其中,已收油菜大多是土油菜(见表4-13)。
表4-13 1971年联民大队各生产队油菜收获进度 (单位:亩)
资料来源:周生康,《工作笔记》,1971年6月2日。
在所有作物收获中,油菜籽的收获过程最容易造成损失。油菜籽的收获需要“恰到时机”。此时,油菜籽的绝大部分菜荚已经变黄,但菜荚还紧包着,轻轻碰触不会导致菜荚打开、菜籽落地。天气晴朗,用力搓菜荚,油菜籽就会顺利落下来。农民们在收油菜籽的时候,事先带来蚕匾或者比蚕匾大数倍的塑料薄膜,在合适的地方铺开。他们用“轻功夫”拔起油菜[119],搬到铺好的匾里或者塑料薄膜上。堆到1尺半高,他们用双脚跪压油菜秆,双手用力搓油菜荚,迫使油菜荚打开,油菜籽便落在匾里或者塑料纸上。等搓到大部分油菜籽落下,人站起来,双手用棍棒敲油菜秆,使“架”在油菜秆上的菜籽全部落到下面。最后,他们拿起油菜秆,轻轻抖动,把油菜柴放在一边。联民大队一带的农民们把油菜收获的过程称为“搓菜籽”。油菜收获受天气的影响很大,如果连续阴雨,菜荚湿,菜籽粘在菜荚上,难以搓下来,就可能造成极大损失,“人做天收”。
搓下的菜籽与菜壳混杂,要经过一个“筛”的过程,去掉菜壳与杂质,油菜籽的收获才最后完成。在收获的过程中,生产队还通过片选、株选,留出油菜种子,准备秋天播种。在人民公社时期,联民大队一带的农民把留种以后剩下的所有油菜籽都卖给国家,从国家那里换来菜油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