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稻田间管理阶段划分及关键要点

水稻田间管理阶段划分及关键要点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插秧结束,农民们需要进行水稻生产的田间管理。我们可以把水稻生产的田间管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水稻田间管理的前期,从插秧到分蘖末期;第二阶段是水稻田间管理中期,从分蘖末期到始穗;第三阶段从始穗到收割,为水稻田间管理后期。水稻早期田间管理的关键在于管好水、肥与草。二熟制的早稻尽量在25天内,三熟制在20天内完成三次耘田,转入搁田期,即水稻管理的第二阶段。

水稻田间管理阶段划分及关键要点

插秧结束,农民们需要进行水稻生产的田间管理。我们可以把水稻生产的田间管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水稻田间管理的前期,从插秧到分蘖末期;第二阶段是水稻田间管理中期,从分蘖末期到始穗;第三阶段从始穗到收割,为水稻田间管理后期。

水稻早期田间管理的关键在于管好水、肥与草。水稻的田间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水的管理。周生康《工作笔记》中的一段话使我们看到了水的管理的精妙与复杂:“落谷时平沟水,防雨1寸半水;1寸秧时瓜皮水,防晒跑马水;三张叶时铜板水;拔秧时2寸水;防霜时洗秧水。矮脚稻与特号稻灌水要求又有所不同:插秧瓜皮水;还苗时1寸水;发棵时半寸水;耘田时脚背水,后搁田一次;元秆拔节1寸水;做胎2寸水;灌浆期1.5寸水;稻黄时氽到水。”[34]

在插秧以后,在灌水上做到坚持浅灌、勤灌,在活棵前不能断水晒苗,也要防止漫灌大水沉秧。浅水灌、土温高、肥料分解快,可以促进充分发棵。插秧后灌水有讲究,一般等大田落干后晒半天或一天太阳再灌上水,通过自然落干,可以使土壤充分透气,为中期搁田打好基础。因而农民说:“插秧后搁一搁,前期发不足。”即是说插秧后要勤加管理,否则耽误了施肥和灌水,水稻不能充分发棵。为了保证在水稻生长发育时期进行合理灌水,每个生产队都有“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专人管水员”[35]

1970年代,“放水”是农业生产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农活。一方面,放水员要准确判断放水的时间与放水的量,做到这一点十分不容易。他不仅要熟知每个不同品种的水稻对于水的不同需求,要知道天气变化,还要熟知生产队里每一块水田的土质及其受到土质影响的渗水速度。另一方面,放水员还要熟悉“水路”。联民大队一带是半经济作物区,土地高低不平,水田分布零散。在陈家场,全队的水田放一次水,水路要弯几十道弯,打上百个“缺口”。放水员要“头脑清楚”,知道大队抽水机站抽多少时间的水才能确保队里的每一块水田都“吃足了水”,要知道从大队总渠道来的水从哪里“入口”进入生产队的水田,更要准确地掌握每一个缺口打开与关闭的时间。

雪峰是陈家场专职放水员。他出生贫困,幼年时曾经外出“打拳头卖膏药”,练出一身的“本事”。他力气大,干活利索,脑子清楚,熟知生产队里的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水缺。他脾气暴躁,在与别的生产队“争水”[36]的时候,陈家场从来都不会吃亏。当然,生产队里还有其他几个人也会放水,如曾经当过多年生产队长的陈双明、顾颐德。1970年代后期,祝一鹏也常常走在放水的田埂上。他是招来的女婿,却以自己的努力在陈家场“站住了脚”[37]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水稻秧苗返青以后,就开始了正常的生长发育。就如长身体时期的孩子需要多吃食物,返青以后的稻苗对肥料的需求量很大。这一阶段要及时施肥,以确保苗壮枝茂,为多穗打好基础。肥料品种很多,公社时期施用的肥料主要是化肥与粪肥。

施化肥是轻松活。生产队的出工哨子吹响,负责施化肥的男劳力到生产队的仓库里去领化肥,以每亩10斤计算,施10亩水田也只要100斤化肥。到了田头,男劳力们各自用篮子或者米箩装几斤化肥,每人负责一块田,走到田里,右手抓起一把化肥,一个旋转,就均匀地把化肥施到了水田中。陈××干活马虎,很多年里,他只能评到9.5分底分。看到那些拿个10分底分的男劳力们施化肥,拿“安耽工[38]”,他就会说气话:“他们到田里去走一走也可以拿10分工,我们干得死去活来,工分还比他们少。”有一次,生产队有人存心安排他去施化肥。几天以后,其他人施化肥的田都是绿油油的一片,唯独他施肥的田绿一片,黄一片。他施肥不均匀,“老天马上给他看颜色”。生产队长拉着他到田头,训斥了一顿,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多说什么了。当然,其他人还会“背后说难听话”。有人干轻松的活,总有人心里不舒服。

与施化肥不同,施粪肥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农活。通常,生产队长都安排男劳动力去干,但是,陈家场是一个有名的“太太队”,男劳动力较少,生产队长有时也不得不安排妇女劳动力施粪肥。哨子吹响,农民们各从自己家里挑着空粪桶出工。他们到生产队的粪窖里去挑粪,挑到田边,一字排开,用撩子向田里泼粪。田与田之间是田埂,有些田埂的宽度不到半尺,挑着100多斤重的粪,就像走独木桥,“走的时候,全身都要用足了功夫”。更麻烦的是,有些田埂太窄,又不平,粪桶都放不稳当,一不小心,粪桶侧翻,搞得一裤子的粪水。这样的活干上整整一天,其辛苦是难以想象的。

当然,在水稻田间管理的各种劳作中,最令人难忘的是耘田。耘田是一种精细的农活,为大田里成活的秧苗松土、除草,要将田土耘平,除净杂草。周生康的《工作笔记》中谈到,一般早稻需要耘六遍田,第一次耘田在活棵后开始,即插秧后6—7天,并结合“点兵补苗”补好棵。插秧后13—14天耘好第二遍田,称作“二遍紧,精益求精拔掉稗草”。二熟制的早稻尽量在25天内,三熟制在20天内完成三次耘田,转入搁田期,即水稻管理的第二阶段。耘田与施肥技术相结合,要做到“头次耘田发棵肥,二遍耘田平衡肥,三遍耘田长穗肥”[39]

首先,耘田以其特别的姿势而让人不能忘怀。人走入水稻田里,水稻田里有着瓜皮水[40],或者,水稻田刚刚“搁田”,没有水,但泥很烂。农民必须双腿跪下,双手向前扒下,做出狗爬的姿势,俗话说,“耘田像狗爬田”。此时,一股特别的味道扑面而来,混杂着化肥中刺鼻的氨气味、粪肥发酵时的腥臭味、泥土的醇香味以及禾苗的清新味,给人异样的感觉。“双抢上岸”[41]以后的耘田更是“苦来也怪”[42]。天气正值“秋老虎”[43]发威,气压低,湿度高,温度也高,“不干活,人也很难过,趴在田里,有时让人喘不过气来,像要昏过去一样。”

其次,联民大队一带的农民们也会记得耘田时脑海里时而闪过的担忧甚至恐惧。这一带曾经是吸血虫流行地区,陈家场有好几个农民得过吸血虫病。大肚子,消瘦,乏力,以及治疗吸血虫病的痛苦经历,这一切都给陈家场农民留下深深的印象。到1970年代初期,生产队每年都要组织农民消灭钉螺,以彻底消灭吸血虫。水是传播吸血虫病的重要环节,耘田的时候,一整天与水接触,心里免不了有点儿“发毛”[44]。同时,水田里的蚂蟥也让一些胆子小的农民害怕。蚂蟥有许多品种,这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黄色的带状蚂蟥,长得小,吸起血来却很猛,给人灼热的痛感;一种是灰黑色的短而宽的蚂蟥,这种蚂蟥十分敏感,一触动它,它就缩成圆球状。

然而,田还得耘。耘田的时候,农民们用双手抓动每一寸田土,既除了田里的草,也松了土。双手一点点抓松田土,拔去田里的草,把草埋在土里,双脚慢慢向前移动。农民们从田的一头下去,慢慢爬到田的另一头,就可以“上岸”歇一小会儿。田的长度各不相同,有些田只有几十米,耘一行田就快一些;有些田的长度超过100米,耘一行田让人腿酸肩痛。田的土质各不相同,有些田土质比较硬,双腿一路爬过去,膝盖疼痛,皮肤发红。耘田时有的人会偷懒。有的耘得不到位,马马虎虎“把水搞搞浑,快快爬到头,就算耘好了”。有的干脆跪一会儿就站起来,用脚去抹土。生产队干部看到了,就会高喊:“跪下,跪下!”总有几个农民跪一会儿,就又会站一站,他们有站起来的理由:“干部们开会拿‘安耽工’,放水员放水,安耽,工分还多,就叫我们爬田?”

人民公社时期普遍种植双季稻,早稻、晚稻都要进行早期管理。早稻耘田的时候,春蚕正值旺节,农民们常常忙得“抬起脚来做生活”。晚稻耘田时的情况有所不同,那是一年中农活较少的时期。虽然“秋老虎”闷热,但歇下来,找个朝东的门口,地下铺一只蚕匾,懒散地躺下,一丝风吹来,也让人心醉。虽然耘田“苦煞”,但耘田“上岸”,洗尽身上的臭气,回家还有“甜馄饨吃”[45]

水稻管理的第二阶段需要施肥、除虫、搁田,“活不多,但要人盯着”。陈家场有农民说:“生产队里的庄稼,又不是我家里的,关我什么事?”甚至有人说:“多管闲事多吃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是你负责的事,不要操心,更不要管,多管没有好处,只可能招来麻烦,惹一身臭气。农民们并不关心生产队里的庄稼,却盯着自留地里的菜长出了几片叶子,晨曦里几朵菊花绽放,晚霞下可以采几枝黄花菜。农民们不盯生产队里的庄稼,只有生产队长来盯,也有生产队里的其他干部帮助盯。生产队集体农业经营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农民们的漠然与事不关己的态度,全队几百亩田地里的庄稼只有生产队长与少数人盯着,难免有所疏忽,如果生产队长本人农业技术差,情况就更糟糕了。

生产队长们盯什么?首先,盯住水稻生长的态势,以便及时施用追肥。施追肥是件轻松活,时间要求不严格,主要施用化肥。自从水稻改成双季稻以后,生长周期缩短,作物对于速效肥料的需求大大增加,但供销社供应的化肥难以满足需求。生产队长“动足了脑筋”,确保水稻生长所需要的化肥定量。他要及时购买定额供给的化肥,他一次次把配额给其他作物的化肥“挪用”到水稻生产中,还要想办法“开后门”买化肥。例如,联民大队一些生产队曾经多次托关系到海宁化肥厂去购买“次品氨水”。由于生产队长们的努力,化肥确保了水稻的高产,但高产的代价是高昂的,施入水田的化肥量大大超过了施入旱地的量,导致了水田土质的普遍退化。

其次,生产队长们要盯住水稻的病虫害情况。但是,生产队长、生产队植保员们都没有能力准确判断、预测病虫害,他们主要听从上级的布置,或者听“广播喇叭里的声音”,然后安排施农药就行了。1970年代,晚稻生产中的农药使用令农村干部与农民们头痛。第一,晚稻的病虫害似乎越发越频繁,生产队不得不三天两头打农药。第二,越打农药,病虫害的抗药性越强,生产队用的农药就越来越毒。有的农民说,“看了农药瓶上的死人骷髅,心里就发寒”。第三,农民们知道,许多农药有“内吸收”,他们害怕农药最终会残留在谷子里,伤害人的身体。所有这些令人头痛的情况都没有改变生产队的行为,他们不得不“虫口里夺丰收”。所有这些令人头痛的事都是短视的,生产队里的农民们在当时尚缺乏长远的眼光。十多年以后,联新村县人民代表张士生取了这一带的井水去化验,结果令人们大吃一惊:井水已经被农药残留污染,不适合饮用。

再次,生产队长要盯住水的管理。这一阶段的水稻生产以稳生长、争大穗为目的。在培育管理上,以搁田或者称烤田为中心,并适时施用穗肥。搁田能起到“壮秆促根,增长促壮”的作用,是实现好苗好稻的重要手段。所以,搁田要适时,搁田的时间一般在分蘖末期,“稻穗分化之前”。根据联民大队一带农民们的生产经验,抓住分蘖盛期末搁田,对增产最为有利。根据这一要求,一般二熟制早稻早熟品种宜在5月中下旬搁田,迟熟品种在5月底6月初搁田,三熟制早稻早插后20天左右进行搁田较为有利。通过搁田,促使水稻多发新根,根系向下扎,须根向上冒,控制叶片徒长,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减少病源,健壮苗体,增加抵抗力。中期不搁田,或搁不好田,稻脚发软,蒲头[46]发黑,稻苗常常会倒伏[47]。晚稻搁田的时间通常也在秧苗返青后15天左右,生产队长会根据晚稻品种的不同做出灵活的安排。

搁田要求搁到“田边鸡毛裂,田中不污脚,苗叶笃起,叶色褪淡,白根发旺”。这时候,可以给水稻田再次灌水。灌水后施用穗肥,促进稻苗健壮生长和长穗。施用穗肥时机的把握,以看主穗为准。拣一枝生长最好最健壮的娘稻(主穗)剥一剥,小穗接近一粒米长,这时施肥最适当(在这个时候,绝大部分还没有孕穗)。施肥过早会增加无效分蘖,过迟可能导致稻苗返青,剑叶变大,穗发得过快,反而不利于高产[48]。(www.xing528.com)

水稻生产管理的第三阶段从早稻的抽穗到收割,这是水稻的后期管理。第三个阶段处于水稻的开花结实期,主要目标是减少瘪谷,增加粒重,主要工作是管水和防病治虫。联民大队周生康在1971年5月3日讲到了早稻的后期管理:

这时候,田土仍保持干干湿湿的状态,以湿为主。以“活水”为主,每隔3—5天灌一次浅水,让其自然落干,水气交替,以水吊肥,以水养根。高温天气,适当增加水层,以水降温保根,以防高温逼熟。习惯上称为灌跑马水,田地不烂,也不发白,到割稻时“穿布鞋走不过,穿球鞋能走得”。俗语说:“后期田白一白,产量差一百。”后期田地断水不宜过早,断水过早则会造成水稻缺水,日晒逼熟,谷粒轻,瘪谷多,稻秆上粗下细容易倒伏。一般在收割前5—7天断水为宜。治虫要准,水稻虫发病早期和少量时即将其消灭掉,并要严格掌握施用农药规格。[49]

在联民大队一带,天气情况对于早稻后期生长有较大的影响。7月20日以后,如果白天的气温高达摄氏37—38度,早稻被“高温逼熟”,农民们就束手无策。更让农民们无奈的是台风的袭击。早稻是软秆植物,经不起台风的狂吹。一股大风过去,常常发生整片早稻倒伏,严重的时候甚至颗粒无收。1970年代以后,政府推广矮脚品种早稻,以减小台风的影响[50]

农谚云:“处暑没有空心草。”所有的夏秋作物,在处暑这个季节之前,都要孕穗。每年8月8日前后立秋,处暑的季节在8月22—23日。只有半个月时间,要使插种的晚稻生长发育和孕穗,时间非常紧迫,所以在“双抢”结束的同时,人们便马不停蹄地培育晚稻,使其在短短的时间里旺长,跟上季节。有些双季晚稻插秧晚,就会影响产量。如果秋季冷空气来得早,晚稻往往赶不上成熟期,就会出现“翘稻头”[51]

9月16—26日是晚稻抽穗扬花时间。晚稻一般在9月25日齐穗。无论早下种还是迟下种,早发还是迟发,都应当在9月25日以前抽穗完毕。在孕穗一个月以后,晚稻抽穗扬花和灌浆。在扬花时节,理想的环境是风和日丽,气候温暖;大风会影响扬花,雨水过多也不好。气温对于晚稻影响特别大。冷空气过强,或者3天以上平均温度小于20度,甚至出现16度左右的低温,就会影响扬花,轻者造成大量瘪谷,重者出现“朝天笑”[52],甚或颗粒无收。如果遇到大风或大雨,把稻花吹落,也会大量出现瘪谷、空谷和花稻穗[53]。如果季节抓得紧,可以提早齐穗,也能提早扬花、灌浆和成熟,就可相对免遭或少遭受低温、冷空气和冷霜的影响。

1971年8月,在红江人民公社植保员会议上,公社领导谈到晚稻抽穗扬花时节可能遭遇冷空气影响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晚稻管理工作的三条措施。

1必须……树立“种田为革命,人定胜天”(思想),充分发动群众,总结经验教训,保质保量切实抓好当前双抢工作,为晚稻早发早熟打下基础。

2做到先播不耐寒的籼稻品种,后插晚粳品种,尽量争取迟播早插,以达到早抽穗早成熟,避免后期强冷空气危害。

3我们必须相应增加种植密度,实行小株密植,8月5日,每亩插秧不少于35万基本苗;5日以后,每亩不少于40万基本苗,靠多穗增产。[54]

晚稻后期严重缺水会导致谷粒不饱满,使产量下降,而且严重影响出米率与出饭率。俗话说,“稻黄三架水”,就是说稻看上去已经呈黄色了,但还未真正成熟,这段时间还不能放弃水浆管理,不能以为已经达到丰收条件了而过早地、盲目地乐观。这时候,如果天晴,还需要灌3次水[55]

在早稻与晚稻的晚期管理中,有一件事年复一年地令各个生产队队长们心烦——禁鸡[56]。在人民公社时期,家家户户都养鸡,有些人家养10多只甚至20多只。水稻灌浆了,鸡发现了嫩嫩甜甜的美食,纷纷大摇大摆地去吃稻穗上还没有成熟的谷子。太阳落山了,鸡的主人们看着肚子鼓鼓的鸡回家,心里乐,却什么也不说。生产队长急了,紧急召开全生产队社员大会。他在吵吵闹闹中宣布即日起禁鸡,同时也宣布了不执行禁鸡令的惩罚措施。

但是,像往年一样,禁鸡令总是难以执行,生产队里总有人偷偷摸摸地把鸡放出来,任它往稻田里跑。即使生产队长看到鸡在啄稻穗,他又能怎么样?鸡身上没有写字,他不知道鸡后面站着的主人是谁。这时候,人情、亲情束缚着他的选择,面子、关系迫使他谨慎行事。于是,他常常选择把鸡赶走。鸡暂时离开了,问题没有根本上解决。生产队长终于拿出了最后的招数,他找人用农药浸泡麦粒,再把“毒麦”撒到鸡经常走动的路上。这一招果然灵,每一户都“自觉”地把鸡关在笼子里,生产队长没有得罪任何人。鸡禁住了,稻谷成熟了。

水稻成熟了,准备开镰收割,争取做到颗粒归仓。由于气候的原因,早稻与晚稻的收获过程存在很大差异,我们将专门描述早稻的收获,这里先看看晚稻的收获。

秋高气爽,晚稻黄了,进入了收获的季节。晚稻收起以后,下一茬种麦子、油菜等春花作物,时间宽裕,所以晚稻收获用不着“抢火烧白场”[57],可以成熟一片收割一片。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民们用镰刀割稻,就如插秧一样,男女劳动力在田头一字排开,每人割6—8行,从田的一头割到另一头。割稻的时候,农民们弯着腰,镰刀贴着地面,一手握稻秆,一手用镰刀使劲把稻草割断。水稻是草本作物,根部有点儿潮湿,割稻用不着使大劲,但是,却考验着农民们的腰。联民大队一带的老农民说:“女孩没有腰,手脚快,插秧、割稻,她们最行。”生产队里的小伙子并不买账,他们体力好,憋着一口气,可以从田的这头一直割到那头,常常超过那些手巧的女孩子。胜出的小伙子站在田头,看着其他人都还弯腰挥汗,露出了得意的微笑[58]

联民大队的农民有时会把割稻与脱粒分开。他们把割下来的稻子整齐地摊在田里,期盼着晴天,晒干摊在田里的稻子。然后,他们组织劳动力把田里的稻子挑回到生产队的公房里,并在公房里脱粒。脱下来的谷子夹着碎的叶片、稻草秆,农民们用风箱煽去杂物,留下干净的谷子。谷子再经过几个“大太阳”,就可以进仓了。由于稻子割下后要太阳晒,这样的收获方式受到天气的影响。胡少祥回忆了当年晚稻收获的情况。

晒稻最好能够一次成功。所谓一次成功,就是说割好稻晒在田里经过5—7天的晴天,晒干了就收回家中。或者将稻谷收回家后,待空闲时脱粒,堆放时间长一些也不要紧,脱粒后稻草随即上堆不要再晒,再将谷子好好晒晒太阳,可长期存放。当然有些谷子当即加工食用的就不必晒了。晒稻两次成功是指将稻子晒了大约2—3天未干时,天气阴雨,只得等天晴后再晒3—4天才可以。晒稻主要靠天气,天气晴朗非常利于晒稻。如果晚稻未晒干而遇上阴雨天气,是非常糟糕的。尤其是如果天晴后,未等将稻晒干又遇雨天,稻谷再也无法晒干,就是晒稻失败了。如果碰到多次阴雨,田间积存大量的水,稻柴吸水严重,就无法晒干,有的稻穗浸在水里或粘在湿土上,易发芽或霉烂。大量的鲜谷不及时晒干,会大大影响稻谷质量,出谷量亦会受到影响。晒稻一次成功的话,完全能够达到丰产丰收。[59]

1970年代,陈家场大多采取一边收割一边脱粒的收获方式。农民们在前面割稻,打稻机“跟在屁股后面”。那时,传统的稻桶[60]已经淘汰,农民普通采取脚踏式滚桶打稻机。每台机器配7个人,2人打稻,2人传稻,2人扎稻草,1人挑打出来的谷子。如果天晴,谷子就挑到生产队的水泥场地上,那里专门有人负责晒谷子;如果天气不好,谷子先放在生产队的仓库或者蚕室里,等天好后再拿出来晒。湿谷要晒几天,再经过风箱煽尽杂物,谷子才能进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