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耕农业中,假如土地能为农民提供充裕的粮食和其他消费资料,土地的人口压力就不存在;假如土地所提供的东西只能满足农民生存的需要,土地的人口压力就已经存在;假如土地的产出还不能满足农民的生存需要,土地的人口压力就十分严重。1940年代的海宁和盐官地区属于第三种情况。人多地少一直是浙北乡村的一个严峻现实。1951年,激烈的土地制度改革只是改变了土地的占有、使用关系,因而程度不同地缓解了由于地权集中而加剧的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缓解人口之于土地的压力。像解放以前一样,1950年代初期,农民们缓解压力的主要方法是人口流动。1958年,国家出台了严格的户口政策,人口流动戛然而止,土地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上升[14]。
在人民公社时期,联民大队的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耕地的情况如何呢?下面的表1-5反映了联民大队在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以后的耕地变化情况。
表1-5 联民大队1962—1982年度耕地变动情况表 (单位:亩)
在表1-5中可以看到,联民大队1963年的耕地面积有较大增加,这是大人民公社在划成小公社时土地调整的结果。但是,从1963年以后,联民大队的耕地总面积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在这个时期,联民大队像全国其他农村一样,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水田、旱地与桑园的面积应该有较大的变动,我们在大队会计报表中却看不出来。这就是说,表1-5中的许多数字并不准确。那么,是不是联民大队刻意隐瞒土地结构的变动呢?回答是肯定的。在人民公社时期,“自由种植”一直受到严厉的批判,哪个生产队干部愿意“自找倒霉”呢?再说,土地面积与农户的收益分配没有直接关联,数字不准确没人会追究,生产队会计做账的时候,通常都“照抄上一年”的土地面积,因为这样做既轻松,又不会“犯错误”,何乐而不为呢?联民大队的土地面积从1962年到1982年没有增加,这一结果正确吗?回答是肯定的。实际上,联民大队一带根本就没有增加土地的潜力。解放初期,这里还有一些荒地,到1962年,荒地早已复耕成熟地,而且各有其主。农田水利建设中填了一些河浜,但是,增加的土地面积或许还不够用来做渠道、修机耕路和建房。1982年与1962年相比,联民大队的耕地面积只会减少,不可能增加。(www.xing528.com)
在人民公社时期,联民大队像其他浙北地区的农村一样,人口大幅度增加,粮食以及生活资料需求随之大幅度增加,但可以利用的耕地却不可能增加,甚至还可能减少。因此,人口之于土地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大。这种情况成为人民公社时期每一个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不得不面对的困境。下面的表1-6能够让我们体会到海宁农村人口之于土地压力增加的情况。
表1-6 海宁市耕地面积以及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表 (单位:亩)
续表
资料来源:参见内部文稿,海宁市农业局编:《海宁农业志》,2008年,第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