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人口到劳动力:联民大队的历史与现状

从人口到劳动力:联民大队的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联民大队的人口增长仅比海宁市高1.6个百分点。解放以前,联民大队一带迫于人口之于土地的压力,男人几乎都选择外出学生意。旧时联民大队一带劳动力的情况可想而知。如果算上这些老人,联民大队的劳动力占人口的比例超过60%。但是,老人与小孩都只是“辅助劳动力”,他们在大队的统计中都被忽略了。整、半劳动力只占总人口的40.7%。表1-4联民大队1967年人口与劳动力情况表资源来源:联民大队文书档案。

从人口到劳动力:联民大队的历史与现状

农村人口无疑是影响农业经营的一个重要因素。像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解放以后,海宁城乡人口增长很快。1949年,海宁县总户数85 462户,总人口318 531人,到1990年,全市总户数173 549户,总人口达620 603人,总人口几乎翻了一倍。1949年,海宁县农业人口270 451人,占总人口的85%;1990年,全市农业人口520 125人,占总人口的83.8%。值得关注的是,1990年,海宁市农村每平方公里有790余人,比全省平均数高出近一倍。下面的表1-1列出了海宁市人口的变动情况。

表1-1 海宁市1949—1969年度户数与人口变动表

续表

资料来源:海宁市志编纂委员会:《海宁市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年,第141页。

观察表1 1可以看到,海宁市人口从1949年开始,第一个10年中增长了87 005人;第二个10年中增长人口最多,达到111 229人,年均增长人口超过1万人;第三个10年中增长55 991人;最后一个10年中增长最少,只有42 559人。实际上,1960年代初期到1970年代初期,海宁几乎出现了一个“人口爆炸期”,而这个时候增长的人口更多地滞留在农村中。联民大队的人口统计数字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农村人口增长的情况。

表1-2 联民大队1961—1982年度人口变动表

续表

资料来源:联民大队文书档案
注:在联民大队会计档案、统计档案中,部分年份的报表中有关劳动力的设计分“总劳力”与“其中全劳力”两栏,相关的数字没法测算出男劳力与女劳力,表1-2中只能空缺。部分年份的报表中没有迁入、迁出、出生、死亡等栏目。本表格中的斜体粗字是我们根据1963年度、1969年度两套联民大队户口资料汇总的数字。但是,联民大队的会计或者统计报表中,迁入、迁出都是指进入或者离开联民大队,而户口资料中的迁入、迁出指进入或者离开家庭,两者之间存在着区别。我们在统计的时候考虑到这个因素,剔除了联民大队内部的迁入与迁出,却难免会有疏漏。(www.xing528.com)

对照表1-1与表1-2,联民大队1982年的人口数与1961年相比,比值达到141.6%,海宁市的相关数字是140%。联民大队的人口增长仅比海宁市高1.6个百分点。但是,如果我们把比较的时间再推早几年,情况就会有很大的变化。联民大队1977年的人口数字与1961年相比,1977年联民大队全村的人口是1961年的142.7%,而海宁市的相关数字仅133.8%,联民大队的人口增长竟然比海宁市高出近9个百分点。如何解释这种情况?这是农村人口增长的一般情况吗?

表1-2包含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联民大队,1962年迁入人口多达77人,1963年又有57人从外面迁入。为什么?原来联民大队一带解放以前就有“学生意”的传统,那时候,许多人到周边城市去工作,却把家人留在家乡。1960年代初期,城市经济遇到了困难,国家动员工人“为国家挑重担”,回到农村生活。在这场“工人下放”运动中,联民大队的很多人首当其冲,因为他们的“家庭生活基础在农村”[13]。过了几年,“文化大革命”又给城市带来了困难,克服困难的办法之一是减少城市人口,于是一大批“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生活。1969年,迁入联民大队的有33人,其中来自上海的“回乡知识青年”就达10人。两次“下放”运动,城市人口迁入农村,当然导致了人口统计中农村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城市的结果。1970年代后期,农村出现了下放工人、知识青年“返城”高潮,部分抵销了“下放”带来的统计学结果。因此,联民大队人口统计所反映出来的农村人口的增长情况与海宁市的数据基本吻合。

在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时期,联民大队一带农村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较高的生育水平。从1962年到1981年,联民大队一共出生小孩603人,死亡人数只有219人,两者相减,净增长384人。如果我们把1981年的人口数减去1961年的人口数,结果等于445人。生育因素在人口增长中的贡献率高达86.3%。

在人民公社时期,人口的增长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经营与农民生活,但是,我们仅仅考虑人口的数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看一看人口的构成。解放以前,联民大队一带迫于人口之于土地的压力,男人几乎都选择外出学生意。所谓“男大十六闯,女大十六藏”,那时很多家里只有女人,她们中的很多人又缠着小脚。旧时联民大队一带劳动力的情况可想而知。人民公社禁止农民自由外出,所有的年轻人都在田里干活,同时,从城市“下放”来的又都是年轻人,因此,那时候农村的劳动力资源是过剩的。下面的表1-3反映了联民大队1960年代初期的人口结构

表1-3 联民大队1964年1月人口构成情况表

资料来源:联民大队文书档案。

从表1-3可以看到,如果我们把16岁到60岁作为农业劳动力,联民大队共有农业劳动力740人,占当时总人口的55.4%。实际上,农民一辈子辛苦,“做到双脚伸直才停止”,村落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爬得起”,都会在田里干活。如果算上这些老人,联民大队的劳动力占人口的比例超过60%。但是,老人与小孩都只是“辅助劳动力”,他们在大队的统计中都被忽略了。例如,1967年,联民大队共有321户家庭,1 416人,其中男性为662人,女性为754人,整劳动力有406人,半劳动力有171人。整、半劳动力只占总人口的40.7%。

表1-4 联民大队1967年人口与劳动力情况表

资源来源:联民大队文书档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