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民大队是浙北杭嘉湖平原南端海宁县境内的一个生产大队。
海宁县位于钱塘江北岸,在浙江省省会杭州市东北偏东61.5公里处。东邻海盐县;西接余杭县;南临钱塘江,与萧山、上虞县隔江相望;北连桐乡;东北隅与嘉兴市郊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0°19′—30°35′,东经120°18′—120°50′。东西长51.65公里,南北最宽处28.94公里,总面积681.5平方公里。1990年,海宁全区有15个镇,12个乡,辖89个居民委员会,286个村民委员会[2]。
截至1990年,盐官乡位于海宁市市府所在地硖石镇西南20公里处,杭州湾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30°24′,东经120°32′。东接丁桥镇,西邻钱塘江镇,西南毗连盐官景区,西北隅与周镇乡接壤,北靠郭店乡和丰士乡。全乡面积19.65平方公里,有130个自然村。盐官乡共有11个行政村,联民村在盐官乡的东南部,离镇政府足有十里路程[3](见图1-1)。
图1-1 联民大队地理位置图(1993年)(www.xing528.com)
联民大队的南端有一条老沪杭公路。公路筑于民国年间,沿着杭州湾蜿蜒曲折,从杭州一直通到上海。公路是运输的通道,更是防护钱塘江大潮的一道防线。1937年,日本军队在乍浦登陆,沿着老沪杭公路烧杀抢掠,联民大队一带公路南面的房子化为废墟,一些人惨死于日本兵的刺刀下,给当地农民留下了很多痛苦的记忆。
盐官素以钱塘江潮而闻名天下。月缺月圆,潮汐的时间随之变化,半个月一个轮回。汹涌澎湃的海潮蔚为大观,却严重地威胁着沿岸人民的生存,联民大队一带自古就有“海宁海塘不修,七郡生灵成鱼鳖”之说。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浙江东防海塘同知杨振斋著《海塘孽要》序云:“浙江海塘为杭嘉湖苏松常六郡民田庐舍所关国计至重,晋唐以后,南江道塞,南宋嘉定以前,潮由中门出入,南北两岸俱无所害,自嘉定十二年(1219年)潮失故道,水力直趋于北,海宁州南四十余里沦入海水。”[4]此后,潮水多次冲坍海塘,海水内灌,农田被淹,百姓受灾。
解放以后,国家十分重视修筑海塘。人民公社时期,政府动员农民们修起了高高的防潮大堤,并在大堤上种植了固土的芦竹。站在江边远眺,大堤犹如绿色的长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已经把泥堤改建成牢固的水泥堤。当地农民们说,“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需要担心潮水泛滥了”。然而,江边偶尔会有噩耗传来,个别“不识潮性”的人看水面平静,走下海塘,不料被潮水卷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