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贫深困:贫困地区面临的挑战

重贫深困:贫困地区面临的挑战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贫困发生率高、“空壳村”多、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成为井冈人民脱贫路上的“三座大山”尽管井冈山旅游开发较早,全力打造红色旅游胜地,但绝大多数贫困群众尤其是远离景区的贫困群众,无法参与到旅游产业经营中来。“路塞、地瘠、疾病”长久以来成为井冈山挥之不去的“伤疤”;脱贫难问题,仍然是贫困群众心中之痛,“三区”叠加的井冈山是脱贫攻坚进程中“难啃的硬骨头”。

重贫深困:贫困地区面临的挑战

这种艰苦,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几代人。然而,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让人民摆脱贫困,过上美好生活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

党和国家始终没有忘记井冈山。60多年来,在井冈山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的扶贫与发展计划。

1950年设立井冈山特别区。

1958年抽调10万民工修建井冈山的第一条公路——井泰公路。

1959年设立了省辖的井冈山管理局,抽调了数百名干部来到井冈山参加山区建设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下乡干部、转业军官和上海知青,来到井冈山投身到火热的老区开发建设中。上海知青杨洁茹16岁那年,满怀激情,与一群姐妹从大上海来到革命老区,到达井冈山的第二天,她们被井冈山的贫穷落后惊呆了。土坯房已是最好的住处,住房大多是杉树皮围成的棚子,连屋顶也仅是靠几块树皮盖成;没有电灯,只能用小木棍或其他杂物蘸点煤油照明,烧完了就得马上换,一晚上得折腾无数回。痛哭一场后,她毅然选择了留下来。至今,杨洁茹仍扎根在井冈山区,为老区乡村教育事业奉献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劈石开山,黄洋界上的公路建设难度极大(1959年)

党和各级政府还先后在这里实行了从救济式扶贫到攻坚扶贫的一系列措施,经过一代代老区人的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井冈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发展较快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贫困程度看数据

贫困发生率高。到2014年初,井冈山总人口17万人,农业人口12万余人。贫困人口4638户1693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3.8%,贫困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600元。

蜿蜒泥泞的井宁公路,是上井冈山的重要通道(1968年)

“空壳村”多。106个行政村中,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有93个,占总村数的87.73%。其中,年收入两万元以下的“空壳村”还有55个,占总村数的51.88%。(www.xing528.com)

人均可支配收入低。至2015年初,井冈山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685元,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低了32.72%。

>>生活状况看住房

即便在精准脱贫实施之初的2013年底,井冈山还有危旧土坯房7533栋,涉及农村人口30132人。尤其是深山区的贫困群众,几乎都住着清一色的干打垒土坯房,他们编了顺口溜“晴天楼顶掉渣,雨天墙上开花,一旦遭遇泥石流,连人带房冲到山脚下”,来形容山区群众提心吊胆过日子的窘境。

>>经济水平看三产

长期以来,“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成为井冈山农民的生存写照。农业结构单一,工业底子薄弱,后发优势不足,商业经济活力有限,农村集体经济突围艰难,空壳村田园荒芜,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贫困群众抵御疾病、灾害等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

贫困发生率高、“空壳村”多、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成为井冈人民脱贫路上的“三座大山”

尽管井冈山旅游开发较早,全力打造红色旅游胜地,但绝大多数贫困群众尤其是远离景区的贫困群众,无法参与到旅游产业经营中来。一拨又一拨的山里人,随着打工潮外出谋生。茅坪乡神山村,直到2016年仍有80%的年轻人在外打工谋生。42岁的彭德良,十多年前到广东、浙江务工,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外面“浪荡”多年,又苦又累不说,赚下的钱不过勉强维持家用。

在精准脱贫实施之初的2013年底,这样的干打垒土坯房,在井冈山比较普遍

“三双筷子、三只碗、一箩谷子”——这是彭夏英和丈夫张成德带着女儿分家时的全部家当。山上的毛竹是他们一家的指靠,可是背着一捆毛竹走十几公里山路,到茅坪圩镇也只能卖二三十块钱,累弯腰,跑断腿,也只能维持一家三张嘴。“最穷的时候,连10块钱都借不到,那时候真是难啊!”回想起早年的苦日子,彭夏英几度哽咽。

“路塞、地瘠、疾病”长久以来成为井冈山挥之不去的“伤疤”;脱贫难问题,仍然是贫困群众心中之痛,“三区”叠加的井冈山是脱贫攻坚进程中“难啃的硬骨头”。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对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而言,历史,是一枚闪光的“勋章”;贫困,却是一个黯淡的“标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