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家文物局决定将蓬莱和广州、泉州、宁波、扬州港口城市一起,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计划,后来增加北海、漳州、福州、南京,一共9座城市。“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分为从中国南部沿海出发的“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和从中国的东部沿海出发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其中,“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指通向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等地区的海上贸易交往航线,形成时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是已知的我国最为古老的海外贸易和友好交往航线之一。早在商代,山东半岛就开始了远航贸易。春秋时期,山东半岛就与朝鲜半岛建立了经贸往来,战国以后,中国向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输出书籍,见于史书最早记载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随着近年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加及古登州地区作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研究深入,烟台“东方海上丝绸之路”首航地的历史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
古登州的建置始于唐代,而登州古港的港航活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由于条件限制,先民们最初的海上航行是沿着海岸进行的。登州所处的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海峡,散落着数十个岛屿,为两个半岛之间航路开通创造了有利条件。人们通过逐岛航行从胶东半岛到了辽东半岛。后来人们沿着辽东半岛的海岸继续航行,先是到达了朝鲜半岛,后经朝鲜半岛南端穿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这就是胶东半岛最早的通向海外的航线,被称作“登州海道”。
登州海道开通之后,胶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之间就开始了贸易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开始时先是各种陶制器皿和农作物的种子,后来是瓷器,人们便把这条海上通道称作“陶瓷之路”。到了秦汉时期,胶东半岛的丝织业发展很快,中国与朝鲜、日本之间也开始了丝绸交易。烟台地区是我国最早植柞养蚕的地区之一,在西周时期丝织业就有一定的规模了,这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准备了充足的货源,奠定了物质基础。齐国凭借强大的国力,与海外诸国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烟台地区的芝罘等港口是当时最为著名的口岸。考古发现,日本出土了我国战国末年齐国所产丝绢,当时的日本还处在新石器时代,自己还没有丝绸纺织品。这说明,齐国时期已经开辟了从烟台一带出发直到日本的海上贸易航路。
秦始皇时期,秦始皇派遣出自齐地的著名方士徐福东渡日本。徐福在日本被视为“蚕桑之神”来祭祀,成为“中国丝绸的传播者和开拓东海丝路的先驱”。目前学术界的观点认为,徐福是龙口人,其东渡日本的始发地就在烟台沿海的港口。2200多年前的徐福东渡,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齐文化向海外的一次大传播,是中日韩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也是中国航海史上的第一次伟大创举。(www.xing528.com)
唐朝在烟台地区设置登州,登州港与明州(今宁波)、广州、泉州齐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港口。《新唐书·地理志》记述,唐代中国与周边各国交流的主要交通路线有7条,而海路只有两条,其中一条就是由登州出发,联系新罗和渤海国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即从蓬莱出发,通过长岛岛链,连接辽东半岛,转至朝鲜半岛的航线。据资料表明,隋唐时,日本曾6次、朝鲜曾30余次派遣隋使、遣唐使沿此路在登州登陆,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当时的登州港曾有过“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帆樯林立,笙歌达旦”的辉煌。
元朝时期,南北漕运的疏通使烟台成为南北水运的中转站,朝鲜半岛的商人在烟台可以买到中国南北方的主要货物。1363年,元朝“立胶东行中书省及行枢密院,总制东方事”,“置胶东行省于莱阳”。这是史上胶东地区唯一一次建省,烟台一带不仅成为通往东方的出海要道,更成为应对东方事务的战略要地。直到明朝,由南京、北京等地至山东半岛,再从登州出海的水陆兼行路线,只需3天便至朝鲜半岛,是最为快捷的路线。
总体来看,从登州(今烟台)始发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沿线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商贸之路,也是人文交流的文化之路、友好往来的和平之路。烟台作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首航地,不但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的广度,同时也拉长了其时间上的跨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