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是现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形成的地方,是殖民经济体系的创建地区,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积淀最厚重的地方。自17世纪以来,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欧洲大部位于地球东半球的西北部,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大洲。欧洲和美洲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人种,欧洲主要是欧罗巴人,而美洲主要是世界各地的移民。欧洲人口约7.4亿,由48个国家和地区组成。欧洲历史复杂,虽然由48个国家和地区组成,但是由于大部分都是欧罗巴人,种族单一,所以很容易形成一个整体。欧盟就是欧洲最强大的经济体,由27个国家组成,涉及5亿多人口。2018年,欧盟的GDP超过了18万亿美元。
欧洲是现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发动者。经济全球化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在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期间,工业经济体系的各种标准化、法制化规则制定完成,这些规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所以,欧洲国家的企业也是全球化水平最高的企业。中国的企业全球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需要向欧洲整体学习。
由于欧洲的全球化能力远远超过中国的全球化能力,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全球化业务就存在以下一些现象和问题:
第一,中国企业需要长期学习和借鉴欧洲企业全球化的能力。
欧洲企业全球化的能力是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就形成的,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很多基础科学以及技术发明也主要来自欧洲,即使第三次工业革命被美国领先,欧洲也是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跟随者。传统意义上的世界七大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有一半以上来自欧洲。虽然美国在高科技、生物技术、新材料、半导体等领域全面领先,但是在装备制造、消费品、医疗健康、新能源和环保等很多领域都不如欧洲。
所以,中国最需要学习的是欧洲那种企业全球化的规范、企业全球化的战略、企业全球化的体系、企业全球化的信心、企业全球化的标准、企业全球化的文化、企业全球化的管理等内容。
以瑞士手表为例,瑞士手表行业早期并不是在瑞士发展起来的,法国在16世纪发生的宗教斗争使法国的手表制造技术流传到了瑞士。从16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几百年时间里,世界经济和科技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世界的手表工业也受到那么多的冲击,但是瑞士的手表工业依然在全球保持了不可取代的领导地位。不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品牌影响力,瑞士手表还是世界第一。瑞士手表的设计、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品牌管理、企业传承、市场竞争都经历了世界手表市场各种各样的考验。
我曾经考察过著名的手表品牌萧邦,这家创办于1860年的瑞士高级手表珠宝品牌至今已经经历了160年的时间。虽然早在1963年,萧邦家族的传人不再对手表和珠宝感兴趣,将公司卖给了德国的舍费尔(Scheufele)家族,但是舍费尔家族并没有将萧邦家族的品牌改成自己家族的品牌,所以才使得这个品牌能够延续、传承至今。
第二,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要善于向欧洲企业学习。
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不仅需要系统地学习欧洲企业全球化的能力,更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与欧洲企业展开全球化合作的机会。(www.xing528.com)
美国的工业化、企业全球化实际上是从欧洲学习的,主要因为美洲大陆曾经是欧洲的殖民地,欧洲把工业革命的成果通过移民、殖民带到了美洲。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企业全球化主要是向美国和欧洲学习的,而我觉得即使到了数字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还是需要向欧洲学习。在当前这个阶段,中国企业最需要从欧洲发掘各行各业的中小型全球化企业,包括服装服饰、食品生产、文化创意、建筑设计、旅游、教育、五金生产加工、精密制造、节能环保这样一些领域的企业。中国企业需要向这些企业学习企业全球化的方式,同时要利用中国数字经济的优势,将这些企业的产品、技术、品牌、知识产权带到中国,在中国市场进行再造之后,投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甚至回到欧洲市场。
最近一家中国企业让我印象很深刻,就是麦孚营养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早年在空军总医院做医生,后来复员之后到地方做医药产品销售。她发现中国也将开始发展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这个医药行业的细分市场,于是在投资人的支持下,创办了这样一家企业。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属于医疗行业临床营养系统的专业性很强的领域,中国刚刚开展临床营养这项事业,但是发达国家的临床营养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领域。中国要完全从零开始来创建这样一个体系,需要很漫长的过程。这家公司的创始人通过对全球临床营养体系进行分析后发现,欧洲的临床营养体系最适合中国,于是,她就直接联系欧洲在临床营养行业最优秀的企业,把其已经开发出来的成熟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引进到中国,在中国生产销售。几年之后,这家公司已经有一个项目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准,同时另有8个项目已经获得受理,还有30个项目正在报批过程中。一旦进入良性循环,这家公司就可以一举成为中国临床营养系统领域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开发的独角兽企业。这家企业的成功在于它一开始就采用了企业全球化的创业模式。为什么可以这样理解呢?首先,中国的临床营养系统领域是一个刚刚发展的领域,整个行业尚未建立完整的科研、转化、审批系统,而发达国家在这个领域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完全把机会给发达国家的企业,也难以让这些企业非常容易地进入中国市场。如果中国企业找到了中国市场与发达国家临床营养这个体系的联系,就会形成在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这个领域的行业门槛很高,要研发出符合要求、具有辅助治疗效果的临床营养食品本身就有很高的专业门槛。即使研发出产品,也需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准,这个周期至少是一年半。所以,投资大、专业门槛高、周期长的特点,就会让一般人望而却步。但是,一旦成功,这个企业的价值不会小于一个医药企业的价值,原因就在于它是生产研发医药食品的企业,医药食品的好处就是可以长期吃,不像药物,有时间的限制。
虽然这是个案,但是,中国和欧洲之间存在太多这样的商业机会。如果企业没有全球化意识和全球化视野,怎么可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呢?
第三,如何创建中欧企业之间的全球化模式?
除了以上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企业全球化方式之外,中欧企业之间最有价值的全球化模式是在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和第三次全球化浪潮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企业全球化的创新方式。
这个创新方式的基本逻辑是:利用欧洲在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中形成的产业优势、企业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让欧洲企业与中国相同行业的企业或者转型企业合作。同时,让欧洲企业利用中国的产业互联网模式进入中国市场,然后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返回欧洲,再次与欧洲企业一起合作,共同开发欧洲市场。
比如,在智慧家居行业的家具领域,欧洲企业有很多优势。我见过一个中国的被动式建筑的项目,被动式建筑的概念也是来自欧洲,主要是指设计建筑施工的时候,不是通过人工干预来让建筑发挥作用,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是充分利用阳光、地质、风向等自然材料来达到这些目的,使建筑本身更加环保、节能。德国人在这个领域非常成功,有很多技术成果,我看到德国的门窗不仅制造精美,而且寿命长。有中国企业就把德国产品拆卸之后进行仿制,结果做出来的产品不仅质量差,而且价格高。为什么不好好地向德国制造商提出合作要求呢?不外乎就是争取授权许可和支付专利费。那么,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即发掘欧洲这样的优质企业,让其通过中国的产业互联网所带来的智慧家居设计和应用,创造更多的智慧化场景,欧洲的硬件再加上中国的软件和场景设计,我相信这样的企业一定很有竞争力。这样的企业在中国成功之后,可以继续和欧洲企业合作,在欧洲企业家的引领之下,回到欧洲市场。中国利用数字经济的技术优势对欧洲家庭进行场景和应用的设计,然后让产品进入欧洲家庭,这不就找到了中国企业在欧洲全球化最好的模式了吗?
但是现在,中国满大街都是“80后”“90后”创业者们所创办的无数的线上教育、线上医疗、线上餐饮、线上招聘、线上交友等小型创业企业,创业者们对传统产业既看不懂又心存排斥。不管是“互联网+”也好,还是“+互联网”也好,互联网软件和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使互联网本身与所有产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这需要所有产业经营者与互联网经营者之间深度融合。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是要佩服华为。在华为“5G全场景”系列产品的发布会上,有一个产品更让我感兴趣,这不是华为的折叠屏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慧屏、智能手表等个人智慧产品,而是车联网。虽然车联网同样是个人终端,但是这个个人终端基于互联网和汽车产业的结合,让汽车用户之间的相互联结,既是物联网,又是产业互联网,也是一个个人移动终端。打造这样的生态确实不是一般企业能够做到的,这个产品系统一旦进入市场,将标志着华为通过“5G全场景”生态的打造正式进军出行终端,是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对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颠覆。如果这个终端被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应用,这就是中国的产业互联网,是中国数字经济全球化的冲锋号。
如果说按照与中国的契合度来对企业全球化进行评价的话,我会将欧洲排在第一位。欧洲的历史、人文、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能够全面和中国的数字经济融合,中国的数字经济才会发展成为高水平、高质量的数字经济。主要原因在于欧洲不是一个国家,中国和欧洲不是一个国家与一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欧洲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尤其是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合作伙伴分布在欧洲几十个国家的若干个企业的时候,地缘政治对企业全球化的干扰就会大大减弱。就像华为,如果没有欧洲不同国家的技术、企业、市场与华为的全面合作,华为是很难取得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巨大优势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