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司制企业的焕发新生: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时期的企业发展

公司制企业的焕发新生: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时期的企业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时期,资本经济席卷全球,造就和催生了以资本作为纽带的全球化企业。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时期企业的全球化模式和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时期企业的全球化模式相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期间,企业形式也因为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第一个阶段表现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企业组织形式;另一种是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的企业制度。

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时期,资本经济席卷全球,造就和催生了以资本作为纽带的全球化企业。经济全球化席卷到哪里,资本就到达哪里,全球化企业就把触角伸向哪里;同样,全球化企业到了哪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会随之跟上。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时期企业的全球化模式和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时期企业的全球化模式相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的生产方式更加复杂,生产规模更加壮大,生产关系也得到升级,到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掀起之时,现代公司组织已经比第一次全球化早期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也为掀起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奠定了坚实的企业基础。

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期间,企业形式也因为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第一个阶段表现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企业组织形式;另一种是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的企业制度。由于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第一个阶段,世界上出现了截然对立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所以,两种制度下的企业组织形式完全是不一样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组织体系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即学习借鉴了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企业组织模式。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制度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公有制企业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企业和市场化的主体,政府和企业的职能很难分开,企业很难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主承担经营风险的企业。完全市场化的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宗旨,兼顾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行为向董事会负责,向股东负责,而公有制企业并不是这样。以资本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出资人有限责任和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这样的“三权分立”治理结构对公有制企业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由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终极所有制关系没有发生改变,这使得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与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接轨存在很大难度。所以,中国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体制上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光靠自己的改革,还要通过对外开放来解决。

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企业制度的表现形式也不完全都是美国式或者欧洲式的,同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日本,其企业组织形式在公司制基础上,也有很多自身的特点。虽然日本的企业组织也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它们习惯于集体主义精神,善于将企业的独立性、产业的配套关系、贸易的合作关系、资金的融通关系结合起来,用产业组织的整体性来弥补企业个体的不足。比如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和其他商社一样,旗下有很多企业,但是并不是所有住友系企业都是由住友株式会社顶层的控股公司控股或者参股,有的企业和住友株式会社母公司完全没有资本关系,更像一个俱乐部,它们之间主要依靠400多年前建立的诚信哲学作为企业文化并形成产业系统关系。

苏联时期创建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下的企业主要有几个特点:

第一,基本上没有采用公司组织形式。

俄国资产阶级通过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的封建王朝,几个月之后,苏维埃又从资产阶级手上夺取了国家政权,创建了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在俄国时期就不发达,现代公司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苏联成立之后,列宁将企业收归国有,同时允许外国企业和小企业的存在。但是几年之后,列宁去世,斯大林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把所有生产资料收归国有,整个国家的企业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完全抛弃了公司制企业模式,即使后来进行了一些企业改革措施,也没有实施公司制,仅仅是企业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上的一些改革。一直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计划经济时期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这样的乌托邦式企业,才寿终正寝。

苏联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在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时期曾为苏联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它们在科技、航空、军工、重工业领域创建了强大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和生产制造能力。在美苏竞争过程中,苏联完全不落下风。我和乌克兰航空制造企业有些交往,曾经试图帮助中国企业引进安-225、安-24飞机。我在对接中发现,苏联解体都已经20多年了,乌克兰的航空制造体制和苏联时期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至今还在吃老本。比如,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的安-225大型军用运输机至今还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大型运输机。安东诺夫设计局创建于1946年,这个设计局曾经是苏联最强大的军用和民用运输飞机设计机构,人员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60万人的规模。苏联解体之后,安东诺夫设计局急剧衰落,如今只有不到8万人,整个机构仍然保持着当年的全民所有制经营管理方式,2018年有传言称其将被波音收购。在计划经济年代,安东诺夫设计局负责飞机的设计和装配制造,但是发动机的设计和生产制造则由另一个全民所有制企业马达西奇公司负责。在计划经济制度下,马达西奇绝对不能越权去设计和制造飞机整机,而安东诺夫也绝对不允许设计和制造飞机发动机。所有这些决策和管理权都不在这两个企业,而在它们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完全不一样。

全民所有制企业由政府主管机构进行直接管理,企业的领导权完全属于政府主管部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的上级主管和领导部门很复杂,企业首先都有党组织,党组织不仅需要管理党员,还拥有企业经营管理的领导权。企业的主要干部都是党员,实际上企业的领导权在党组织手上。厂长(经理)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行政长官,负责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此外,行业主管和地区主管两个“婆婆”拥有对企业的决策权。

第三,全民所有制企业没有独立进入市场的权力,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都不由企业自主决定。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所有生产决策都不由企业自主制定,生产制造企业不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需要产品的企业不直接向生产制造企业订购,而是上报给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将生产指令下达给生产制造企业;完成生产之后,也不由生产制造企业向需求产品的企业进行结算,而是由主管部门进行结算。

第四,全民所有制企业在产品结构和产品生产组织系统上不是按照产品生产工业的需要进行安排,而是在企业内部建立所有生产工艺环节,组织产品生产的每个专业生产工序。

比如建设一家汽车制造企业,除了标准产品进行外购之外,一辆汽车从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到最后的总装都要在这个汽车制造企业完成,包括金属切割、机械加工、电机生产、发动机生产等。这样就需要该企业建立非常庞大和复杂的生产加工、技术管理、工艺管理系统。该企业自己不需要从事产品研发,其技术部门和工艺部门只是负责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技术处理和工业处理。

第五,全民所有制企业不仅要从事生产,还要承担社会职能,企业有学校、医院、食堂、商店等非企业机构。

全民所有制企业不仅负责安排员工的工作和生产,还需要解决员工的所有生活需求。员工在结婚之前有免费的单身宿舍住,结婚之后有企业分配的住房。企业有学校供员工的孩子读书,还有职工食堂,员工每天都可以在食堂就餐。大型全民所有制企业还有消防队、医院、派出所等社会组织。我在1977年考上的重庆机械技工学校所在的重庆长江机床厂以及毕业分配所至的重庆起重机厂就是两家典型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从1977年到1987年,我在这样的企业干了整整10年时间,亲身经历了全民所有制企业早期开始的改革。当年置身于那样的环境,我对外部世界完全无知,今天回想起来依然觉得荒唐。

中国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全盘引进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起了完全仿照苏联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企业制度。同时,由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都采用了这样的企业模式,这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形成了一定的全球化体系。但是随着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开始逐渐改革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样的改革大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3年;第二个阶段是从1993年到2003年;第三个阶段是从2003年到2015年之后。

第一个阶段:1978年到1993年。这个阶段中国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开始通过扩大企业的自主经营权,把过去完全掌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部分权力下放到企业,使企业有了内在的发展积极性。企业在完成上级任务的基础上,可以将超额完成的部分留一定的比例给自己,用于给职工发奖金、建宿舍等。此外,企业可以兴办劳动服务公司来创收,所获收益归企业所有,由企业自主分配。

第二个阶段:1993年到2003年。这个阶段主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在这个阶段逐渐通过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大面积地进行了公司化改制。尤其是在1997年之后,通过“抓大放小”政策的实施,大部分企业资本私有化,很多中小企业被民营企业收购,也有很多全员职工持股的企业改革成为私有化企业。

第三个阶段:2003年到2015年之后。这个阶段成立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次对国有资产进行系统化监管。这期间开始全面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虽然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一概念早在1997年就已经提出,但是仅仅局限在公司制改革这个层面,如何将公有制优势很好地发挥出来、避免公有制低效率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混合所有制经济试图在国有资本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探讨如何通过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逐渐找到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融合方式,将国有资本的公平、公开、规范与私有资本的速度、效率、灵活结合起来,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大难题。

虽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苏联创造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运营模式也曾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了几十年时间,但是,所有全民所有制企业中没有一家是全球化企业,每个企业和企业之间也没有从产品链、价值链、供应链这些链条上建立全球联系。根本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不是按照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组织生产经营的,而是按照政府的计划来组织生产,如此不可能出现全球化企业。如果企业不可能成为全球化企业,怎么可能有企业的高水平竞争?在这一点上,中国目前存在的一种趋势,就是国有企业的高度垄断和集中行为。要给企业建立市场化、国际化、全球化机制,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避免重蹈计划经济时期的覆辙。

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时期,以成熟、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高度完整,资本金融的高度发展,让发达国家找到了通过资本而不是殖民模式领导、控制全球的方法。

在成熟的全球化市场经济体系下,资本比货币更容易超越宗教、政治、国境、贫富等而在全球范围内畅行无阻。在华尔街的规则、资本以及投资银行家们的配置下,资本所构成的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关系,魔幻般地战胜了简单粗暴的殖民领导模式,于是,跨国公司成为承载着发达国家辉煌的载体。

美国从20世纪初展开五次全球并购浪潮,通过充分利用资本运营手段和资本金融的技巧和规则,以华尔街为中心,以全球为半径,完成了全球资本的重组、整合、并购、交易、控制。

美国推动的企业国际化和全球化成为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主要模式。

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就是美国的摩根大通、通用电气、埃克森美孚、福特等企业。这些企业和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时期的企业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资本主义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渐渐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这个体系和东印度公司时期的体系有了根本性区别。

首先是已经有了系统独立的企业法规,企业独立于政府和行政,独自承担投资融资任务和经营责任。企业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的设立、投资、经营都由法律决定,企业股份、经营内容、经营决策、投资融资、企业治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都由企业自主决定。

其次是企业完全依法独立,不受行政干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企业通过贸易、技术、资本与国际市场建立经济关系,在海外的投资、经营活动同样都是企业行为。只要符合国际规范,符合所在国家的法律,企业就可以在海外从事投资经营活动。

第二,企业不能对市场构成垄断。当一个企业的业务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垄断和控制地位的时候,国家司法部门可以依据法律予以裁决,强制企业进行业务分拆,以减少不公平竞争。(www.xing528.com)

第三,企业从早期的行政性、政企不分、垄断经营进入公平竞争、公开竞争、市场化、法制化竞争阶段。

第四,企业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的进步和发展为企业的全球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在治理结构方面,企业渐渐从家族企业发展成为社会化企业,家族企业和社会化企业的根本区别就是企业从人治走向法治。人治下的企业很难发展到一定规模,只有法治下的企业才能真正发展成为规模化、社会化的企业。法治下的企业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资本比例形成经营者、董事会、股东会三权分立的相互制约的治理结构,摆脱了家族企业对于公司治理的局限。

第五,全球化资本市场的创立,以及美元的全球结算货币地位,促进了控股企业、跨国企业、全球化企业的发展。

企业上市之后,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重组、并购,然后以资本作为纽带创建全球化企业,开展全球化的投资,获得在全球范围的垄断地位,从而获得在全球赚钱的能力。企业全球化的能力越强,赚钱越多,获得的资金也越多,企业就随着产品的全球化、技术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科研的全球化、人才的全球化推动了第二次全球化浪潮。

以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为例,1870年洛克菲勒在美国创办标准石油公司,但是到1911年,由于涉及垄断经营,这家公司被美国最高法院下令解散。后来经过不断的重组、合并、分拆等资本运营行为,埃克森美孚公司成立,至今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石油天然气生产商。

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可以称为企业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代名词。因为在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是国际化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全球化的推动者和领导者。不管是第一次全球化浪潮还是第二次全球化浪潮,都是由走在工业革命前沿的国家推动的,发达国家的企业家是全球化进步技术的推动者,发达国家的企业是全球进步技术的应用者和市场化的实践者,所以,发达国家的企业实际上是全球化的载体。

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科研水平、消费水平、商品生产制造水平、工艺设计水平、财务管理水平都在同一个层次;国与国之间形成的交易都有相同的规则、体系,都是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国与国之间形成了很多超越国家限制的市场规则,商品、服务、贸易在发达国家之间相对容易实现;这些国家之间的语言也相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各国不同的产业历史和传统,形成了非常有规则的产业分工关系,避免了很多同业竞争、同质竞争。

比如,意大利在时尚、创意领域具有传统优势,法国在化妆品、奢侈品方面存在优势,荷兰在现代农业领域具有很高的水平,瑞士在金融、食品、钟表、精密仪器等方面表现出优势,德国在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领域也领先全球。这种有规则的产业分工使欧洲各国内部基本没有出现野蛮竞争,这些国家的产业技术优势通过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走向世界。

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创建一系列国际化、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在金融、产品、技术、贸易规则、关税、财务、法律等很多领域建立了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全球化经济体系,真正主导了第二次全球化浪潮。苏联解体之后,给现代全球化经济载体——企业,尤其是公司制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全球化发展空间。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为投资经营空间的跨国企业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全球化产业生态,跨国企业成为推动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强大载体,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企业应运而生。这期间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企业成为企业全球化或者全球化企业的典型,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第一,企业全球化体系全面形成。

什么是企业的全球化体系呢?就是随着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全面推进,为了适应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在各个国家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全面配置和分布,在市场这种看不见的神奇力量的推动下,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企业载体。通过资本的驱动力,各行各业的企业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连接了全球化经济浪潮中的每个链条。比如说,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企业以及领军企业,每个行业企业里,有的从事整机的研发、生产、销售;有的从事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有的进行了高度细分,细分到各个产品要素、各种产品规格,然后又形成企业在产品上下游之间的分工。除了生产制造企业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与生产制造企业关联的服务型企业,门类非常丰富,包括金融服务、保险服务、销售服务、法律服务、财务服务、税务筹划、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供电服务、供水服务、供气服务、品牌策划、广告营销、教育培训等。

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例,20年前,全球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有6家,其分支机构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而20年后的今天,它们整合成为德勤、毕马威、安永、普华永道4家了。

第二,G7成员国的企业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整合的领军企业。

我在过去的业务中,每研究一个目标企业,都要研究这个企业所在的行业,然后也会从每一个行业里去找到这个行业的领军企业,目的是研究一个行业的集中度,也就是看这个行业里前10名企业所占这个行业的市场销售比例。在无数次这样的分析中,我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来自英、法、德、意、美、加、日这几个国家的企业基本上占据了世界每个行业的领导地位。世界前10强、前50强的企业几乎都来自这几个国家。这在高端装备行业、医药行业等技术门槛高的行业尤为突出。比如汽车行业,长期都是丰田、戴姆勒、宝马、菲亚特、通用、福特这些企业垄断着全球的产能。

第三,全球化企业主导,完成了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时期形成的全球化产业整合。

汽车产业是全球化最成熟的产业,也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几乎都有汽车,2018年全球汽车销售总量为8600万辆,世界排名前10名的企业占有比例超过70%。在这前10名企业里,大众来自德国;丰田来自日本;雷诺来自法国;福特来自美国;本田、铃木来自日本;现代来自韩国;菲亚特来自意大利;雪铁龙来自法国。所谓的全球化产业整合就是每一个行业在全球市场的集中度,也就是全球的垄断程度。发达国家的汽车制造企业利用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创造了全球化环境。

除了汽车行业之外,全球几乎所有的高端制造业也都被发达国家的企业所垄断,包括化工、奢侈品、高端消费品、高端服务、制药行业、航空业、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材料、生物技术、高品质农业产品等。

第四,形成了满足全球化企业全球战略投资和经营的产融结合体系。

全球化企业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能力呢?试想,如果一个企业单纯依靠产品经营、服务来实现收入,产生利润之后再去扩大再生产,这个企业是难以成为全球化企业的。除非是在高速发展的行业里面拥有全球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类似于中国的华为这样的公司。总体上来看,发达国家的全球化企业之所以能够形成全球化的战略投资能力,主要还是将资本作为主要工具。首先是资本的融入使企业不再简单依靠自有资金进行发展;其次是资本的公开交易和流通可以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全球化企业;最后是由于全球化资本市场的定价、交易、支付、并购、整合使得资本要素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企业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发行股份实现对其他企业的并购,从而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投资和管理。这样的特征还表现为资本的多重属性在企业全球化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当然,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时期所形成的企业全球化特征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其他章节会有论述。

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期间日本的企业形态比较特别,它们既不是公有制形态下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也不是简单的以资本为纽带的有限公司制企业。日本企业的特点不仅仅是单一的企业载体,它们更加注重企业在产业生态中的关系,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综合商社模式。对于综合商社模式,国内已经有很多研究,也曾经有国内企业企图学习借鉴日本的商社模式。重庆商社集团是中国国有企业学习借鉴日本商社模式比较成功的案例,但是这些年没有很好发展,不是商社模式本身的问题,而是中国并不具备商社模式发展成长的环境。

如果让我解读日本商社模式的特点,我认为最大的特点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得最成功的典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成为全球化企业的核心是依靠资本作为纽带,法律作为保障;日本商社在同样借鉴资本功能的同时,并没有完全以资本的权力作为企业发展、产业发展的绝对权力,而是通过贸易、销售、金融、保险、服务、信息来形成独立企业的联合体,达到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产业之间的协同性。西方依靠资本的纽带形成这种能力,而日本依靠产业组织形成这种能力。除此之外,隐藏在背后的东西就是传统的“和文化”,就是把企业和产业的价值观作为最坚实的信仰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密码,每个人又通过所在家族的文化、血缘的传承,形成了最具特色的企业和产业生态。

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时期所形成的企业组织形式、产业组织形式、企业治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构成了全球性的庞大体系。中国逐渐从另外一种体系融入全球化的体系中来,但是又没有从根本上和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引领者形成深度融合,二者存在制度上的根本性冲突和矛盾。这使得中国的公有制企业或私有的民营企业,都很难成为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时期的全球化企业,而很多试图完全按照全球化模式来打造自己的中国企业纷纷因为各种原因而倒闭、消失。包括早期的南德集团、华晨集团、德隆集团,以及前一段时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海航集团。

不管怎样,这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世纪性难题。20世纪没有解决的问题在21世纪能否解决呢?

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中后期,尤其是互联网诞生之后,产生出一大批全球化企业,这些企业在短短的时间内,取代传统企业,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先锋。

电脑成为互联网链接的结点之后,迅速全球化,而每一台电脑里面最重要的软件操作系统,由一家公司垄断,这个公司叫微软。数字经济时代早期,微软公司超越传统产业的企业,成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随着3G时代到来,移动互联网大规模出现,通信和信息技术结合成为ICT,再次带来数字时代的技术进步,这个时期的苹果公司成为大赢家,移动互联网终端产品的普及让苹果公司这样的全球化企业成为数字时代的一个经典企业;4G时代,数字经济开发出更多的产业应用,带动更多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全球化企业形态,亚马逊、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小米这些企业的出现,标志着全球企业进入资本经济和数字经济交替的时代;5G技术让通信和信息技术进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这个时代通过5G技术的全面实施和应用,让人类进入数字经济时代。

那么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和企业全球化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