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企业还是先有经济的全球化呢?一定是先有企业,没有企业就没有全球化。但是最早的企业也一定不是全球化的企业。现存最早的企业是诞生于公元578年的“株式会社金刚组”,这是一家从事寺庙建筑和维修的家族企业,1955年改制成为有限公司,2006年,“株式会社金刚组”放弃房地产业务,回到最传统的寺庙设计、建造和维修业务。存续1000多年的这家企业至今也不是全球化企业,也没有到世界各地去建筑寺庙。
经济的全球化也有很多层意义,企业通过贸易的全球化,实现了产品、服务、技术、资本、知识产权、货币的全球化流通和交易;所有这些交易行为都在一定的规则、法律、税收、结算、标准、汇兑系统内有序地实施,这才能保证全球化的秩序;所有这些行为都有交易的载体,实现这些交易的载体主要就是企业,而且主要是公司制企业。这三个层次,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整体。
作为投资银行家,我从过去十几年间在业务上走遍的几十个国家的角度,从产品、技术、企业、产业、资本等多个方面,观察到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三链关系”。通过这个“三链关系”,我发现一个国家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实际上是企业的全球化。因为所有经济活动的载体都是企业,经济全球化都是由企业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而经济全球化的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水平。一个国家全球化的量化结果不能说明这个国家的全球化水平与质量的高低。比如,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天然气进口国,说明中国制造业的体量很大,一定是全球制造业强国,同时说明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储量不足以支持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但是,如果从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和创造的经济价值来分析,中国在单位能耗上的产出比,一定会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如果中国的企业都能达到日本、德国这些国家的企业水平,我相信中国进口的石油、天然气所创造的产出就会高得多。2001年,中国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产生的GDP为1.04美元,同年,日本为8.02美元,美国为4.39美元,墨西哥为4.09美元。所以,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国家的全球化水平取决于企业的全球化水平了。同样,一个企业的全球化能力、全球化水平,也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没有一家全球化企业,中国经济不可能强大。中国经济总量成为全球第二,也给中国企业的成长和全球化创造了条件。
我正是在过去几年的全球并购历程里,非常清晰地发现,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上去了,但是经济质量还不高,企业的国际化、全球化水平和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全球化水平和质量。
从过去的经历来看,我也认为世界各国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或者处于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第一种是发达国家,第二种是发展中国家,第三种是最不发达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可能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也可能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同样,也会有发达国家倒退成为发展中国家。我也发现,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化、全球化水平和程度普遍很高,发展中国家次之,最不发达国家最差。我接触过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也接触过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但就是没有机会接触不发达国家的企业。但毋庸置疑的是,绝对不会出现一个国家企业的国际化、全球化水平很高,但这个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或者不发达国家的情况。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需要从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那么这个国家的企业一定是要成为国际化、全球化的企业,至少这个国家需要涌现一大批国际化、全球化的企业。
总体来看,世界各国基本上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实,这三个层次的国家也代表了企业国际化、全球化的三个层次。发达国家的企业,也是国际化、全球化水平最高的企业;发展中国家企业整体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程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化、全球化程度,但是并不排除发展中国家也会产生出一批国际化、全球化程度很高的企业,也就是说,一旦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全球化达到一定的程度,这个国家就进入发达国家之列了。最不发达国家的企业,很难成长为全球化企业。从我2008年开始的全球化业务中,我没有看见一个全球化企业来自最不发达国家。
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企业的国际化是指一个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那么什么是国际化呢?所谓的国际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领导工业革命的国家所推行的一套在全球范围都适用的知识产权体系,包括语言、数字、规格、标准、财务、市场规则、贸易规则、金融规则、公司法规、环境保护、经济法律体系等。这些法则与规则随着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的增加逐渐被带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各国约定俗成的一套规范。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与这个国家的国际化程度是成正比的,发达程度越高,国家的国际化程度、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也就越高。
企业的国际化不等于企业的全球化。企业的全球化在企业的国际化基础之上,一个企业的产品、技术、市场、资本、团队、战略与世界各国的关系越复杂、往来越频繁,这个企业的全球化程度就越高。一个高水平的全球化企业一定是一个著名的跨国公司。企业的国际化是全球化的前提,没有企业的国际化不可能有企业的全球化。
之所以需要在这里强调企业的国际化,主要原因还在于新中国在1949年成立之后,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与全球市场经济占主流的国家和企业实施的完全不一样的经济体制,使中国企业的组织、运行、体制、机制、财务、法律和国际化与全球化完全不能对接。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一个很重要的改革就是从计划经济改革为市场经济,中国的所有企业必须要成为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而这个运行主体必须是国际化的。所以,中国企业没有达到国际化的规范和标准,是不可能成为全球化企业的。
从全球化的历史来看,虽然国际化是全球化的基础,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上却是先有全球化后有国际化的。企业为什么要国际化呢?我们还是回到第一次全球化去寻找答案。
最早的全球化实际上是从贸易开始的,这是全球化的早期形态,也是贸易全球化的开始。工业革命开始之后,英国以及后来的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在推动工业革命的时候,发现工业革命带来的规模化技术和农耕文明时期的完全不一样,存在知识产权和一整套标准化的行业机制。这些机制从原材料采购、原材料标准、生产加工技术、工艺到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维护都有一套系统规则,这些规则不管到哪个国家、哪个地区,都是相同的,把这些东西推广到世界各地就形成了各个国家和地区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这就是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也从早期的贸易全球化进入产品全球化阶段和生产全球化阶段。
农耕时代也有全球化的贸易,以当时中国在世界上最有优势的茶叶、陶瓷、蚕丝等产品来说,在国际贸易中,人们只能凭直观的视觉来分辨茶叶的等级,不懂得品种繁育、科学种植,也不了解茶多酚这样的产品成分;陶瓷产品也完全是靠经验进行烧制,人们对于陶土的种类、陶土的成分、烧制出来的产品有没有有害物质全然不知;都知道中国的蚕丝好,但好到什么程度同样只能用肉眼进行观察,用手进行触摸,没有人去系统研究桑树怎么种植,怎样科学养蚕,如何提高蚕宝宝的吐丝量。从蚕丝到丝绸的加工、丝绸面料的处理,许多技术都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这些成果一旦发明出来就会形成全球性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这些规则形成国际惯例就构成了国际化。不论你的产品在哪里生产,用哪里的原材料,用什么样的设备生产出来,都会有一个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这就是国际化,这也是全球化的基础。中国可以视为经济全球化的先驱之一,但仅仅是达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初级阶段,也就是贸易全球化阶段。世界各国只知道茶叶、丝绸、瓷器这些产品来自中国,品质很高,其他国家生产不出来。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些产品是哪个企业生产的,用什么样的技术,有没有专利权,有没有企业品牌等。
当一个企业的产品完全达到国际标准,可以被国际上的用户接受,存在一定的国际市场,并且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时,这个企业的产品就有机会进入全球市场,这就是全球化的开端。一个企业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的时候,这个企业的产品不仅可以进入一个国家,还可以进入多个国家,于是这个企业会考虑在具有市场优势的国家进行投资,这就是全球化的企业雏形。当一个企业已经没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无论企业总部放在哪里,都要在全球范围内制定企业战略的时候,这个企业的产品生产、原材料采购、产品的技术、产品的市场、企业的品牌等企业要素已经完完全全地全球化了,这个企业也就是通常说的跨国公司。
在这里,我们把企业分为公司制企业和非公司制企业。企业是人类社会的商业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企业诞生之前,企业的前身应该叫“商人”。“商人”主要从事简单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加工和贸易,其历史太久远了,可以追溯到农耕文明的早期。我在中国的河南省商丘市进行考察的时候,工作人员曾经给我介绍说,商丘这个地方历史很悠久,是商朝最早的建都地,也是商业的发源地,有不少人从事商业。后来,人们就把从事贸易和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沿用至今。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企业几乎都来自日本,今天的日本也是拥有古老企业最多的国家。在世界上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截至2013年还有5586家,而日本就有3146家,所占比例最高。据传,至今世界上依然存在的最早的企业是创建于公元578年的“株式会社金刚组”,是修建寺院、神社的企业。我曾经研究过一家古老的日本企业,名叫“香堂株式会社”,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这家企业现在还是日本的一家上市公司,其生产制造的各种香薰产品销往全世界。日本著名的“住友商事株式会社”虽然成立于1919年,但是其事业起源于17世纪初,创始人住友政友当时在京都开办书店及药铺。400多年后的今天,这家企业已经成长为涵盖金融、保险、钢铁、不动产领域的综合商社。其创始人当年创立的经营哲学,一直传承至今。
按照一些中国人的说法,世界上最早的企业应该诞生于6000多年前的中国,据称中国的绍兴黄酒就诞生于6000多年前,但是今天已经无从考证。黄酒传承下来了,但是酿造黄酒的企业却没有传承下来。不管中国最古老的企业在哪里,也不管起源于什么时候,由于战争、经济政治制度的变迁和朝代的变化,并未传承至今。
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掀起的时候,由于现代公司制度还不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也没有完全建成,现代化程度也不高,企业的国际化、全球化还没有建立起规则和体系。我称这一时期的企业为殖民经济时代的企业。
英国殖民时期的全球化模式是典型的殖民经济特征下的企业全球化。公司数量、公司规模较小,公司投资融资能力、公司治理和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弱。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例,这个公司从1600年诞生至最后消亡,都极其经典地阐释了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过程与特征,解读了东印度公司的性质和经营特征,就解读了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特点。(www.xing528.com)
英国东印度公司还有一个名称,叫不列颠东印度公司。1600年12月31日由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经营权。这个特许权是让该公司具有在印度的贸易特许权。有意思的是,这个东印度公司不是英国女皇的,也不是英国政府的,而是一家股份公司。虽然这家公司获得的是商业经营权,允许在印度进行垄断经营,但是这家公司的职能远远超越了商业的经营范畴,其不仅干预印度的政治,还干预军事,该公司拥有军队,可以发挥军事作用。
殖民、军事、东印度公司基本上可以视为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缩影,即英国用强大的军事实力做开路先锋,然后通过殖民协议获得殖民地统治权,接着用行政力量统治和控制殖民地,再用带有行政色彩,同时被军队保护甚至直接拥有军事力量的公司开展垄断性的商业经营活动,通过商业经营给经营者、股东以及大英帝国带去源源不断的财富。
东印度公司很快在垄断经营中发展壮大起来,经营34年之后,英王于1634年允许其将经营的领地从印度扩张到孟加拉地区。
1670年,英王查理二世发布五条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挥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力。毫无疑问,这个公司成为代表大英帝国的“流动的王国”。
到18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在欧洲征战之后,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印度公司也把业务从东南亚一带扩展到欧洲和北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球化的跨国企业。
18世纪,东印度公司开始和中国开展鸦片贸易,中国对鸦片的市场需求大增,东印度公司也垄断了中国的鸦片生意,把产自孟加拉的鸦片源源不断地卖到中国。中国全面禁烟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导致中国与英国签署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从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背后的推手就是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公司。
1773年,英国议会通过《东印度公司管理法案》,这个法案的核心是“公司为王室代行王室之主权,而不是为公司自己获得主权”。这个法案实际上是把东印度公司纳入王室管理之下,这个著名的“民营企业”此刻被国有化了。
1874年1月1日,经过274年经营之后,东印度公司宣布解散。《泰晤士报》对东印度公司的评论很精彩:“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
虽然说东印度公司的解散并不代表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结束,但是它所经历的历史就是第一次全球化的过程,它的经营逻辑和公司性质具有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最典型的特征。甚至有人说,就是这么一个公司,为大英帝国赚回了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东印度公司从创立直到解散,现代公司制度也没有诞生。这说明,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时期,公司仅仅是资本主义早期文明的经济组织,也是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产物。虽然当时有股份公司,也有民营企业,但是公司还不是完全依法经营的独立承担经营责任的市场主体,公司的业务也超出了商业范畴,公司也没有依法经营的治理结构,其经营完全是行政特许。
今天很难说到底是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推动了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还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培育和成熟推动了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发展。我觉得是以下几个原因推动了现代公司制度的成熟。
第一,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推动了西方近代商业文明发展、催生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同时,也创建了近代的法律秩序。这期间的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他的作品《社会契约论》不仅是现代国家与政治制度创建的理论基础,也是社会财富和市场经济创建的理论基础。
第二,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使原有的商业组织无法适应,必须要有新的组织形式才能满足资金、人才、技术的需求。
第三,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需要有更多的资金独立于生产经营之外来进行没有盈利的研发,而政府、科研机构、大学不会进行技术的商业应用开发。
在公司出现以前,个人独资企业是最典型的企业形式;与独资企业并存的是各种合伙组织,当时的合伙组织中最典型的就是家族经营团体。合伙组织都没有取得法人的地位,但是却有其他一些法人团体出现。这种情况最早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期。在古罗马,国家、地方自治团体、寺院等宗教团体都取得了法人的地位。到了中世纪,有一些贸易团体,尤其是一些从事海外贸易的组织取得了法人的资格。在中世纪的英国,这样的组织相对于合伙组织享有更大的独立性。股份有限公司起源于17世纪英国、荷兰等国设立的殖民公司,我们前面介绍的著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就是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1807年,《法国商法典》第一次对股份有限公司作了完备、系统的规定。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占统治地位的公司形式。有限公司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有限公司基本吸收了无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优点,弥补了两者的不足,尤其适用于中小企业。最早的有限公司立法为1892年德国制定的《有限责任公司法》。之后,1919年的法国和1938年的日本也相继制定了《有限公司法》。
在这里需要特别讨论的是日本的企业模式。我们都知道,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开展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成为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主导国之一。日本通过长期对俄战争、对华侵略、占领台湾成为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受益国家,但是日本在推行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真正全盘西化的。虽然日本也通过制定《有限公司法》创建了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但是日本在创建公司体系时非常独特地将从中国学习借鉴的传统文化精髓植入公司制度中,非常巧妙地把公司组织、产业体系、文化认同结合在一起。比如日本的商社体系,这种体系是一个产业多元化企业加产业组织系统,一个商社组织旗下有很多企业,这些企业有横向的产业组织关系,比如有的从事贸易,有的从事金融,有的从事服务,有的从事生产制造;在纵向上,产业链的上下游都有统一的商社品牌在经营,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的高度协同性。当你深度研究的时候才会发现,其实这些企业虽然都叫某个商社,但是它们不一定都有股权关系,并不是西方常见的以资本为纽带的集团管控企业。这样的企业和产业相结合的企业组织形式一直发展传承至今。本书在分析企业全球化组织的时候,还会详细分析这种企业组织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在明朝时期出现了近代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并没有形成工业文明。清朝的洋务运动之后,受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中国开始发展民族工业,创办了很多近现代工业,也诞生了第一批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广东一带。企业类型分为官办、民办、官督商办。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一直存续至今,是中国著名的全球化企业之一。洋务运动时期的产业内容主要是军工企业、造船企业、纺织企业、钢铁企业、交通企业、贸易企业等。其中有些企业甚至今天仍然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