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 超
【摘 要】南宁市壮锦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开发当前还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在对存在问题做分析之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文化;南宁市;壮锦艺术;传承开发;研究
一、南宁市壮锦文化资源传承的现状
(一)文化传承的政策缺位,非物质文化传承岌岌可危
南宁市具有丰富的壮锦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说是南宁文化的“活化石”。在现代机械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南宁市的壮锦文化传承面临着不少困难。现在南宁市仅有宾阳县和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还在专门从事壮锦工艺的制作和传承,南宁市其他地区只有零星的手工作坊会制作壮锦。壮锦生产规模稍大的,仅有宾阳民族织锦厂。由此可以看出,壮锦已从乡野村寨隐退消匿了,壮锦的民间自发传承已不可能实现。实施壮锦文化资源的保护需要以政府为主导,需要政府在文化传承上采取积极措施。然而南宁市壮锦文化资源缺乏政府保护和政策支持,政府对壮锦文化资源如何保护、怎样保护等没有明确规定。政策上的缺位,使壮锦在传承过程中遭遇困难,缺少足够的吸引力。
(二)文化传承投入的资金有限,文化建构意识不强
南宁各地的壮锦生产企业,最大的为只有数十名职工的作坊式企业,并面临着生产工具老化、手工艺人年龄偏高、产量偏低、市场有限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宾阳县城内有十多个生产壮锦的企业,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民族艺术边缘化的趋势加强,以及政府投入有限等原因,壮锦企业开始走下坡路。企业缺乏适时的革新和必要的资金支持,效益不好,不少艺人改换行业,乡镇办的丝绵厂停产,县办织锦厂也相继倒闭。
(三)壮锦文化传承后继无人
研究课题组对南宁市6县(区)的壮锦企业和民间大师进行调查走访,发现相关企业、工作室普遍缺乏技艺人才,精于壮锦生产和技术的熟练技工少之又少,称得上壮锦文化大师的只有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梁树英[1]和谭湘光[2],但后继无人。
(四)传统传承方式面临失传危机
南宁市壮锦文化的传承方式大约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通过面对面的口头传授,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织锦技艺可以比较完整地保留最精华的成分,有利于传承人掌握操作程序和体会其中的丰富内涵。第二种是依靠民间的礼俗进行传承。壮锦在一段时期内是我国壮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备品和礼俗的重要物品,借助礼俗得以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方式都面临失传危机。
二、壮锦文化资源传承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去民族化”思潮下壮锦文化资源的流失
壮锦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我国的汉代,班固《后汉书》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广西地区织出五彩斑斓的“斑布”,这种“斑布”便是壮锦的前身。到了宋代,广西已经可生产出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即早期的壮锦。壮锦体现了壮族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进入21世纪,国际化、全球化成为时代的主流。在这种背景下,有些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摒弃了代表我国民族精神的文化。在这种“去民族化”思潮的冲击下,我国有些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濒临消失。与蜀锦、云锦、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的壮锦,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短暂辉煌后,正在慢慢地衰落。
(二)壮锦文化艺术符号载体空间的拓展有限
壮锦是广西典型的壮族传统文化艺术符号,是壮族人民情感联结的纽带。但在时代的变迁中,其价值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出现了拓展空间有限的窘境。壮锦文化资源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很难适应现代人对于艺术审美的需求。虽然南宁市重视壮锦文化资源的拓展,例如开发壮锦礼品、壮锦文创产品等,但拓展的空间还很有限。
(三)经济效益偏低导致壮锦文化无人传承(www.xing528.com)
壮族女性是掌握壮锦织锦技艺的人,同时也是壮锦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以前壮族姑娘一般在尚未及笄时就开始在长辈或师傅的指导下,学习复杂的织锦技术,等技艺日渐精湛后就会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智慧对壮锦艺术进行创新。正是通过这种纵向的代际传递实现文化的积累、传承和发展。如今,壮锦传承面临着技术烦琐复杂、经济效益偏低的窘境,大部分壮族女性不愿意去学这门耗时费工又带不来经济利益的古老技艺。昔日壮锦文化兴盛的忻城、宾阳等地,只有年近古稀的老织女还在使用织锦机织壮锦。文化传承者对壮锦技艺的主动放弃直接造成了文化传承的中断和衰落。
三、南宁市壮锦文化传承的路径
(一)增强政府的行政保障
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政府提供保障。政府的行政保障行为对壮锦的发展和保护起主导作用,政府应积极通过政策引导、法规护航等措施,为壮锦文化资源的传承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南宁市政府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从制度上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在壮锦文化资源传承过程中的责任,以及保护主体单位、专家学者和地方民众之间的协作关系,使壮锦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有效开展。二是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壮锦的整理、研究以及宣传工作,并建立起壮锦保护档案和数据库。
(二)挖掘和整合壮锦文化产业资源
南宁市的壮锦资源比较分散,进行壮锦文化资源传承的关键在于挖掘和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开拓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之路。一是要提升壮锦的文化内涵,积极推动壮锦产品的品牌建设,推进壮锦工艺品产业发展;二是要将壮锦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传统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进一步提高生命力,得到发扬传承;三是政府各部门互助合作,整合壮锦文化资源;四是成立南宁市壮锦文化协会,利用民间协会的力量整合本市的壮锦企业和经销门店,共同研发富有特色的壮锦艺术产品。
(三)多渠道实现壮锦在保护中开发
多渠道实现壮锦在保护中开发,大力扶植壮锦的再生载体。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吉祥物“南南”和“宁宁”,便是以广西的白头叶猴为原型,并融入了壮锦、祥云、朱槿花等元素;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赠送给外国领导人的礼物都有以壮锦为主要元素设计的作品。由此可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传承,是实现壮锦文化资源传承的重要手段和渠道。
(四)提升壮锦传承者的文化自觉
传承者对壮锦文化有认知缺失,必然无法对壮锦文化的价值有深刻认识从而自觉传承,导致壮锦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因此,要运用多重力量对传承者进行适当引导,提升其文化自觉,使之主动参与到壮锦文化的保护中来,承担起传承壮锦文化资源的责任。
(五)加强壮锦文化自主创新,实施品牌战略
精心打造和培育知名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南宁市壮锦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打造壮锦文化精品工程。一是鼓励壮锦生产企业在传承传统工艺美术品和技艺的基础上研发新品种、新工艺,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艺术品位。二是南宁市的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和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举办壮锦创新成果展览和创意设计竞赛,鼓励创新,为壮锦工艺的产学研合作与交流提供平台。
(作者单位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注释】
[1]梁树英于20世纪80年代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2]谭湘光于2007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