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析壮族会鼓实现产业化的途径

探析壮族会鼓实现产业化的途径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马山县不断探索壮族会鼓产业化路子,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虽然马山县委、县政府为全县壮族会鼓传承保护进行市场化运作、加强传承保护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壮族会鼓还没有真正走上产业化之路。

探析壮族会鼓实现产业化的途径

黄丽君

【摘要】壮族会鼓是广西马山县一个独具民族民俗特色的物品,具有上千年的历史。近年来,马山县不断探索壮族会鼓产业化路子,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壮族会鼓;民族民俗;产业化;发展

2016年7月30日晚,中国台湾地区花莲县新城乡联合丰年祭在七星潭盛大开幕,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马山壮族会鼓首次在这一极具台湾少数民族特色的节日擂响。早在2012年10月,经过申报,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审组评估,马山县被正式授予“中国会鼓之乡”称号,马山壮族会鼓成为我国一朵绚丽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奇葩。马山县壮族会鼓始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明清,后逐渐演变成壮族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任务,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应发挥其丰富精神生活、推动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推进壮族会鼓产业化发展十分紧迫。

一、推进壮族会鼓产业化的意义

由于时代的变迁,多元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渐渐变为古董被尘封,马山壮族会鼓也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推进壮族会鼓产业化刻不容缓。

1.可以保护和挽救濒临灭绝的会鼓。2004年,整个马山县仅遗存39面牛皮大鼓,但经过挽救和发展,全县会鼓存藏量急升至2000多面。

2.可以保护和挽救面临失传的会鼓表演。2004年,马山县委、县政府将打造会鼓文化品牌列入文化建设头等大事来抓,有力地推动了马山县千年会鼓传承保护工作的开展。2006年,在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开幕式上,由108名鼓手擂响36面鼓进行的马山壮族会鼓原生态表演,使这一古老文化艺术初露锋芒。2008年,由300名鼓手擂响100面鼓进行的马山壮族会鼓表演,成为奥运火炬南宁传递活动唯一的文娱类节目。2010年,马山壮族会鼓在上海世博会广西活动周上精彩演绎,这一壮乡古老的文化艺术走出了广西。

3.可以有效推动壮族会鼓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马山是典型的大石山区,200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因此,对会鼓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壮族会鼓要真正走出困境,关键在于产业化。只有通过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才能有效推动壮族会鼓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

二、推进壮族会鼓产业化的建议

近几年来,马山县委、县政府主动为会鼓传承保护基地牵线搭桥,引导、鼓励有实力的传承保护基地与公司联合,走市场化展演道路。其中,百龙滩镇勉圩村会鼓队多次受邀到北京、上海、河南等地进行交流演出,每年外出演出30多场次,年演出收入40多万元,既解决了会鼓传承保护基地经费不足问题,又能安排当地劳动力就业

虽然马山县委、县政府为全县壮族会鼓传承保护进行市场化运作、加强传承保护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壮族会鼓还没有真正走上产业化之路。要扎实推进壮族会鼓产业化健康发展,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www.xing528.com)

一是发展壮大壮族会鼓文化旅游产业。如组织开展对壮族会鼓传说发源地、壮族会鼓传承基地的旅游探胜等活动。同时开展节庆游、村屯田园风光游、农家美食游等。

二是开发生产“中国会鼓之乡”系列文化品牌工艺品。如开发生产壮族会鼓服饰、壮族会鼓文化乐具、民间体育器具等。在制作新鼓时,可在鼓上附装饰物,如青蛙等,或是制作一些可爱的卡通类会鼓饰品。

三是制作音像产品,走舞台演出之路。要紧紧抓住市场经济脉搏,把会鼓表演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艺术和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经过包装宣传,对外进行有偿演出。广西著名的《刘三姐歌剧,是先有音像产品,后推出《印象·刘三姐》实景剧。借鉴这个成功模式,可以先投资兴建“中国会鼓之乡·马山壮族会鼓文化展示馆”,以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介绍壮族会鼓的地域特征、习俗特色等,充分展示深厚的壮族会鼓文化底蕴,然后可推出《印象·壮族会鼓》等深度开发产品;继续引导有实力的村屯传承保护基地与公司联合,走市场化展演道路。

三、推进壮族会鼓产业化要注意的问题

推进壮族会鼓产业化,以下几个问题要特别注意:

一是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壮族会鼓根植民间,遍布乡村角落,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民族味。壮族会鼓有混鼓、狂欢鼓、花灯鼓等多种打法,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表演时,除了主角鼓外,还有锣、钹等配角,这些配角以洪亮、清脆的声音来点缀鼓声,使整个演出既震撼人心又悦耳动听。2007年以来,马山县做了大胆创新,在会鼓表演中加入山歌对唱,使其更有可看性;2012年,自治区、南宁市文联有关专家对马山壮族会鼓表演进行指导,在传统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元素。在推进壮族会鼓产业化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在总体上保持民族特色,失去了民族的韵味,壮族会鼓将会走向穷途末路。

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思路。政府要在保护、传承会鼓方面起主导作用,要安排配套经费和建立组织机构开展会鼓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做好后继人才的培养工作,使宝贵的民族艺术代代相传。近年来,马山县白山、百龙滩等乡镇的会鼓传承人凭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主动献身民族文化事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要坚持“三个贴近”。文化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才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民族民俗文化艺术来自民间,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东西。马山县在推进壮族会鼓产业化的道路上,必须走大众化路线。东北二人转为什么能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就是它那简单的形式,通俗的唱腔,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推进壮族会鼓产业化是关系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形成合力,共同付出,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完成。只有扎实工作,自觉行动,才能让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壮族会鼓产业化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作者单位 马山县文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