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贵龙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挖掘文化、保护文化、传播文化、融合文化等途径,将文化内涵贯穿到行、游、住、吃、购、娱等各旅游要素和环节,才能使旅游更具吸引力。马山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独具民族民俗特色,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本文对马山县如何立足本地资源,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旅游;马山县;特色文化;发展;研究
马山县有11个乡镇151个行政村(社区),面积2345平方公里,聚居着壮、汉、瑶、苗等各族人民。近年来,马山县整合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餐饮美食、特色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发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民族风情等旅游产品,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广西特色旅游名县。
一、马山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1.壮瑶文化底蕴深厚。马山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情独特,以壮文化为主体,以汉、瑶文化为两翼,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在丰富奇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有以壮族三声部民歌为代表的马山民歌,有以壮族会鼓为代表的民族体育竞技活动,有打榔、扁担舞、师公戏等民族舞蹈。壮瑶族传统节日节庆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民族特色服饰款式繁多,异彩纷呈。2013年8月,马山扁担舞与三声部民歌一起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进行表演,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当地观众的赞誉。2014年,马山壮族会鼓在第四十五届体操世锦赛开幕式上进行开场表演。2015年,马山县成功申报瑶族剪刀歌、上刀山下火海、丝弦戏等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报壮族刺绣传承人蓝淋、瑶族蚩尤舞传承人蓝秀神、壮族传扬歌传承人蓝日茂、壮族打榔传承人蓝日志、壮族踩花灯传承人潘庆福等人为自治区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动马山壮、瑶文化不断发展。
2.生态环境独特。马山县山川秀美,风景如画,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县内有跌宕起伏的岩溶地貌,有峰林峰丛洼地,有多姿多彩的溶洞,有时隐时现的地下河,有神秘的石林城堡。较为著名的景点有被誉为世界十大名洞之一的金伦洞,广西最大的岩洞寺庙灵阳寺,风景优美的弄拉生态自然保护区,风光旖旎的红水河以及小都百屯、三甲屯和水锦·民江屯等3个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生态综合示范村等。马山县有“中国黑山羊之乡”的美称,其他农特产品也是丰富多样。马山土鸡、旱藕粉、红水河油鱼、百香果等风味独特,是令人赞不绝口的绿色原生态美食。此外,马山县地处广西中部,居红水河中段南岸、大明山北麓,境内有国道210线、省道、西南出海大通道之都南高速公路以及来宾至马山高速公路、马山至平果等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3.初现效益。马山县正逐步扩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县内已建设有三星级旅游饭店、三星级以上农家乐达8家,53处景区景点旅游标识牌共313块,打造了中国弄拉、西山庄园、小都百屯、三甲屯、古朗屯等一批重点景区,古零小都百综合示范村获评为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月月生态旅游活动不断出彩,全县生态休闲旅游持续升温。通过文化与旅游旅相互融合的“小都百模式”和“弄拉模式”等产业发展模式,已成为南宁市产业致富的典型。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18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3亿元。2016年春节黄金周期间,环弄拉生态旅游区(生态综合示范区)共接待游客52.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4亿元,带动了30%以上的贫困户就业、创业,有效促农增收。连续成功举办9届文化旅游美食节。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627.46万人次,累计旅游综合收入39.17亿元。马山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明显得到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显著增强,旅游经济社会效益已初现。
二、存在的问题(www.xing528.com)
1.资源挖掘不深。马山县建有民俗文化展示馆、打扁担民俗文化展示馆等文化基地。然而文化旅游景点、文化基地开发各自为政、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合力;旅游文化工程缺乏深加工和精包装;小都百屯、三甲屯等结合马山农耕文化进行建设,但是景点在广西乃至全国范围内知名度不高;县内还没有更好地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未能大力开发红色旅游;对民族文化价值的挖掘还不够,对具有深厚底蕴的古村镇旅游开发不足;文化产业延伸的价值链有待开发,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文化纪念品、工艺品等,未能形成产业化程度更高的文化旅游项目。
2.基础设施不完善。当前县内旅游景区开发仍处于发展之中,弄拉风景区、水锦等景区文化景点尚未建设完成,红水河百掌沙滩景区、百龙滩红水河景区、旅游码头等红水河文化项目在建设中。县内文化景区之间游览线路过长,景点分散,难以调动游客的游览兴致;景区景点停车场小,公路狭窄,无游客服务中心,旺季游客拥挤;景区内文体娱乐项目内容单调,设施不足,规模档次不高,缺乏大型娱乐项目。
3.市场营销乏力。为了实施旅游强县战略,马山县确定了“生态休闲养生”的旅游形象主题及“鼓乡歌海,祥寿马山”的旅游宣传口号,在南宁市乃至广西有一定影响。但在全国范围内,马山县的名气不高。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宣传造势上形式单一,主要宣传形式是网络与报纸,缺乏更多更有效的宣传手段,缺乏热点,报道没有很好的切入点,难以产生轰动效应,未能形成强劲的舆论攻势;游客主要来自南宁、来宾、河池等地,宣传带动效果微弱;旅游景区内缺乏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景点导游、宾馆餐饮服务员等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系统的培训学习,且流动性大。
三、发展对策
1.打响国家级六大名片。在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主导和扶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马山县正在深入实施旅游强县战略,积极打响“中国黑山羊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会鼓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六张国家级名片。马山县要根据政策的变化,适时采取相应措施,申报各类项目,争取项目配套资金,以支持文化旅游业发展。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资金的投入,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外来资金投入,用最好的项目,提供最好的服务,实行最优惠的政策,进一步吸引外地客商投资景区景点开发,兴建旅游宾馆饭店、开办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建立健全民办旅游的投资机制,通过资金的投入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环弄拉生态旅游区建设,把环弄拉生态旅游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服务上乘、特色鲜明的度假休闲乐园。利用马山县生态农业旅游观光面积广、景色壮观的特点,不断丰富特色旅游内容。大力发展购物中心等场所,在县城内完善“鱼羊美食街”的管理,对街区的装饰风格、经营内容、经营秩序进行指导和规范;做大做强黑山羊、金银花、土鸡、百香果等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旅游商品加工业,丰富旅游商品种类,提升旅游商品文化品位。
2.以资源为依托开发旅游产品。马山有四大旅游资源,一是“天然养吧”环弄拉生态旅游区,二是佛教名刹灵阳寺,三是世界十大名洞之一的金伦洞,四是正在打造的水锦峡谷亲水旅游区。这四大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科考价值和景观美学价值,游客可以进行观光游、科普游,学习喀斯特地形地貌相关知识,在观光旅游中休闲养生。马山县壮、瑶族等的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打榔、扁担舞、师公戏等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要深层次打造和包装。继续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开发一系列地域性和民族性较强的旅游文化产品,比如《中国农耕大舞》《马山景秀》和《马山声音》等大型实景演出等。坚持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凭借县内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及高达62.96%覆盖率的森林,开展山地户外运动和户外休闲旅游,打造山地马拉松公开赛等赛事。通过乡村建设工作净化美化县内环境,把全县建设成为交通便捷、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浓郁、休闲度假功能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栖居之地;以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为抓手,科学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更多的个体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3.多管齐下打造旅游品牌。依托山地马拉松系列赛、黑山羊美食节、中国会鼓节、月月生态乡村旅游节等不断扩大马山县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打响马山县“国家级药物自然保护区”“大弄拉石漠化国家公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三大品牌,推进旅游强县、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战略向纵深发展;在旅游节会中积极培育新的文化旅游消费热点,面向不同的消费群体,推出特色化、品牌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建设马山旅游网站,加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介绍,提升新闻宣传、活动营销、网络营销的力度,为潜在的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资讯服务,挖掘潜在的客源市场;积极组织各大旅行社到县内考察、洽谈业务,并出台更加优惠的鼓励政策,努力提高马山旅游的知名度;依托精品旅游线路,对外宣传环弄拉生态旅游区、灵阳寺、金伦洞以及具有农耕文化的水锦、小都百屯、三甲屯等生态示范屯等景区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要大力培养本土传统文化继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深入挖掘整理传统文化,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增添马山县文化产业底蕴;定期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全县旅游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 中共马山县委宣传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