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宁市城乡人口合理转移研究与促进

南宁市城乡人口合理转移研究与促进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转移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据统计,从性别结构来看,南宁市转移劳动力中,男性占62.9%,女性占37.1%。目前,南宁市正通过改进户籍管理、放宽落户条件、促进农转城、推进全市城镇化等政策措施引导人口迁移。必须加快二元体制改革创新,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南宁市城乡人口合理转移研究与促进

罗 辉

【摘要】当前,南宁市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如何有效转移、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不仅关系着“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影响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及产业的优化升级。本文就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人口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南宁市;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对策建议

一、南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一)人口转移以流入为主,呈逐年递增趋势

南宁市的人口转移以人口净流入为主。近年来,南宁新型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中心城市组团、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以及新型农村社区等载体建设日趋完善,吸引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加上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力度,使得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持续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人口转移规模呈逐年递增趋势,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均在100万人以上,占每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的1/8以上。

(二)外来人口主要流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主城区

青秀区、西乡塘区、兴宁区、江南区4个主城区在整个南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要素聚集作用明显,因此也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显示,南宁市的外来人口中,居住在青秀区、西乡塘区、兴宁区、江南区4个城区的占到了全市外来人口的79.9%,而居住在其余8个县(区)的外来人口只占全部外来人口的20.1%。从国土面积来看,青秀区、西乡塘区、兴宁区、江南区4个主城区的国土面积加起来只有40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8.44%。如此的人口流动趋势,使得南宁4个主城区人口密度极高。

(三)转移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

据统计,从性别结构来看,南宁市转移劳动力中,男性占62.9%,女性占37.1%。男性从事的职业主要有技术工人、生产工人、建筑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女性从事的职业主要为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一般职员和办事员。从年龄结构来看,18~45岁的占76.89%,其中80后、90后居多。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低于城市同龄劳动力。其中,初中文化程度占60.78%,小学和高中文化程度分别占18.16%和18.73%。从人口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来看,自发外出务工占据多数,由政府部门或有关单位集体组织输出的农民工所占比例约为36%。从转移人口地域分布来看,市内转移和就地就近转移已成主要趋势。从转移人口就业行业分布来看,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14.4%、50.9%、34.7%,且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在逐年提高。

(四)人口转移仍以从乡村迁往城镇为主

尽管近年来由于国际经济的低迷和中国人口红利作用的渐弱,在一些沿海城市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但这样的情况目前在南宁还不突出,人口转移仍以从乡村迁往城镇为主,且迁入人口主要以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主。

二、南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空间分布失衡

南宁市城市化率整体上达到41%,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非常突出。8个县(区)的城市化率相对较低,马山县尤为突出,仅为7.85%。

(二)身份标签显现同城二元结构(www.xing528.com)

虽然近年来南宁市的城镇化率增长较快,但其背后所隐藏的结构性调整变化需求往往容易被不断上升的城镇化率掩盖。南宁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其中相当一部分增量是由于土地城镇化导致的。大量失地农民在获得市民身份后,并未实现市民化。

(三)经济空间不足限制了人口承载力

总体看,南宁市工业的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和集成能力弱,特别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对于人口迁移和吸纳劳动力具有重要影响的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也是南宁市经济空间不足的表现之一,制约了人口的承载力。

三、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有序转移的对策建议

城市化背景下,合理有序地引导、组织人口迁移是一个重大课题。目前,南宁市正通过改进户籍管理、放宽落户条件、促进农转城、推进全市城镇化等政策措施引导人口迁移。此外,还可考虑采取以下对策。

(一)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

虽然城乡二元结构自古就有,但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却是在1949年之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户籍分为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城市二元体制形成了,城乡也就被割裂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使得1978年至1981年城乡差距出现了暂时性的缩小,但1985年国家改革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后,城乡差距出现急剧扩大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城市发展更快。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体制依然是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根本障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必须加快二元体制改革创新,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增进消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一是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劳动力内部消化。二是壮大乡镇企业规模,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乡镇企业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充分利用当地乡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资源,改变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吸引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四是加强地区经济联系,推动劳动力异地转移。五是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带动劳动力跨国转移。

(三)构建以住房保障为首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在小城镇定居。二是积极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使社会保障制度成为现代公民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三是着力强化农村土地社会保障与经济保障功能,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尽快出台关于农村征地的规范性法规政策,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保障。

(四)培育农业转移人口定居城镇的资本

一是拓展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资本。在拥有亲缘或地缘的初级社会资本之上,拓展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交范围,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城镇居民和谐友好地交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更好地立足城镇。二是加快城镇产业发展,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水平,增加其收入。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引导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和企业家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实现人口就地转移。

(作者单位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