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进行信息不对称分析?

如何进行信息不对称分析?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本学习情境中,我们将从农妇卖辣椒的故事开始,一起看看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一同探讨信息不对称的社会影响。通过本学习情境的学习,你应该能够:解释什么是信息不对称。描述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的社会影响。提出一定的纠正信息不对称的对策。信息不对称是现实经济活动中常见的现象。

如何进行信息不对称分析?

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同学们,当你在市场上购物时,是否常常也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困扰?为什么商家总是显得比我们精明?信息不对称会产生哪些后果?又该怎样纠正呢?在本学习情境中,我们将从农妇辣椒的故事开始,一起看看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一同探讨信息不对称的社会影响。

通过本学习情境的学习,你应该能够:

(1)解释什么是信息不对称。

(2)描述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的社会影响。

(3)提出一定的纠正信息不对称的对策。

运用本情境的理论知识,结合材料,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探讨信息不对称的社会影响。

学生任务分配表如表10.26所示。

表10.26 学生任务分配表

材料1 农妇卖辣椒

卖辣椒的人总是会不断遭遇买主提问:“你这辣椒辣吗?”回答“辣”,也许买主是个怕辣的,立马走人;回答“不辣”,也许买主是个喜欢吃辣的,生意还是不成。对此当然有解决办法,那就是把辣椒分成两堆,供吃辣的与不吃辣的各选所需,这是书上说的。

有一天我没事,就站在一个卖辣椒的妇女的三轮车旁,看她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趁着眼前没有买主,我自作聪明地对她说:“你把辣椒分成两堆吧!”没想到卖辣椒的妇女对我笑了笑,轻声说:“用不着。”

正说着就来了一个买主,问的果然是那句老话:“辣椒辣吗?”卖辣椒的妇女很肯定地告诉他:“颜色深的辣,颜色浅的不辣。”买主信以为真,挑好后满意地走了。也不知那天是怎么回事,大部分人都要买不辣的。不一会儿,颜色浅的辣椒就所剩无几了。我于是又说:“把剩下的辣椒分成两堆吧,不然就不好卖了。”然而她仍是笑着摇摇头说:“用不着。”

又一个买主来了,问的还是那句话。卖辣椒的妇女看了一眼自己的辣椒,答道:“长的辣,短的不辣。”买主依照她说的挑起来,这一轮的结果是长辣椒很快售罄。看着剩下的都是深颜色的短辣椒,我没有再说话,心里想这回看你还有什么说法。

没想到当又一个买主问时,卖辣椒的妇女信心十足地回答:“硬皮的辣,软皮的不辣。”我暗暗佩服:可不是嘛!被太阳晒了半天,确实有很多辣椒因失水变得软绵绵了。农妇卖完辣椒,临走时对我说:“你说的那个办法卖辣椒的人都知道,而我的办法只有我自己知道。”

阅读工作任务书,收集“学习情境相关知识点”中有关信息不对称的概念、信息不对称导致低效率的表现形式、纠正信息不对称的对策等相关知识,并完成引导问题1~5。

引导问题1 (单选题)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比方说买方不清楚卖方的一些情况,是由于( )。

A.卖方故意要隐瞒自己的一些情况

B.买方认识能力有限

C.完全掌握情况所费成本太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引导问题2 (单选题)如果卖方知道更多关于商品的信息,这种情况属于( )问题。

A.正外部性 B.负外部性

C.信息不对称 D.垄断

引导问题3 (判断题)人们常常因信息不对称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

引导问题4 信息不对称导致低效率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问题5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道德风险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按照收集资讯和决策过程,制订工作计划,完成表10.27的内容。

表10.27 工作实施计划表

小提示:总结呈现时间节点由教师确定,之后小组成员据此集体商议确定各部分计划用时,鼓励同学们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引导、监督学生完成“工作准备”部分引导问题的回答,并对各组的工作计划给出建议,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建议对工作计划进行修改,并且再次熟悉分析材料,为工作实施做好准备。

引导问题6 为什么农妇不用书上说的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问题7 为什么无论农妇怎样说,顾客都相信?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问题8 该情境中,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问题9 面对该情境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可以有哪些应对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各组代表用PPT等形式进行作品展示,介绍任务的完成过程,准备作品展示材料,并完成表10.28至表10.31所示的评价表。每个学习情境的成绩评定将按学生自评、组内点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四个阶段进行(建议按自评占10%、组内点评占20%、小组互评占20%、教师评价占50%的比例计算每个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

表10.28 学生自评表

表10.29 组内点评表

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组内各位成员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4人小组为例,组长比重占40%,其他两个组员各占30%,总评分加权平均得出。

表10.30 小组互评表

注:填写此表时请根据班级实际分组情况,由被评小组以外的其他几个小组对被评小组进行评价,并填写此表格。

表10.31 教师综合评价表

一、认识信息不对称

(一)什么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相关信息。掌握信息充分的当事人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缺乏的当事人则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

信息不对称是现实经济活动中常见的现象。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在市场上,卖方总是比买方掌握着更多关于商品的信息,因而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二)信息不对称导致低效率的表现形式

1.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高质量商品被低质量商品逐出市场的状况。这与货币流通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类似。例如,在二手车市场与保险市场上就存在逆向选择。在没有担保的二手车市场上,若卖者有200辆质量不同的车出售,同时买者对二手车的需求量也正好是200辆。200辆车中,100辆是高质量车,卖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为80 000元,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为100 000元;另外100辆是低质量车,卖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为40 000元,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为50 000元。若买卖双方拥有完全的信息,二手车市场一定会出清。

然而二手车的质量高低是一种私人信息,只有卖者知道,而买者不知道。假定买者知道200辆二手车中有一半是高质量车,另一半是低质量车,在交易中买到高质量车与低质量车的概率都是50%。于是每位买者对要购买的二手车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为75 000(100 000×0.5+50 000×0.5)元。在这种需求价格下,高质量的二手车必然退出市场。

当买者知道二手车市场上都是低质量的二手车时,他们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就是50 000元。于是,二手车市场上进行交易的都是低质量二手车。高质量的二手车无法进行交易。二手车市场之所以存在逆向选择,是因为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存在卖者将低质量二手车宣称为高质量二手车的激励。

逆向选择不仅存在于旧车市场,还普遍存在于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

在劳动市场中,雇员比雇主掌握更多的劳动力质量信息。当招聘新雇员时,雇主并不完全了解新雇员的工作效率,会给新雇员相同水平的工资。如果工资水平偏低,那些工作效率高的应聘者会减少,这样整个职工队伍中低效率雇员占比上升,平均工作效率下降;如果工资水平偏高,那些工作效率高的应聘者会增加,这样整个职工队伍中低效率雇员占比下降,平均工作效率上升。

在资本市场中,以医疗保险为例,投保人保险公司掌握更多的投保者私人信息。不同投保人的风险水平不同:一些人可能有与生俱来的低风险,如他们生活规律、饮食结构合理或家族平均寿命较长;另一些人可能有与生俱来的高风险,如他们容易生病或者有家族病史。由于保险公司无法完全掌握潜在投保人的私人信息并事先鉴别其风险水平,于是只能根据总人口的平均发病率或死亡率对所有投保人制定统一的保险费用。这种做法引起低风险的投保人因不愿承担高额保险费用而退出保险市场,结果只剩下高风险的投保人,导致保险公司有可能出现亏损甚至面临破产。

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不确定或不完全合同使得负有责任的经济行为主体不承担其行动的全部后果,在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同时,采取不利于他人行为的现象。道德风险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此概念起源于海上保险,1963年美国数理经济学阿罗将此概念引入经济学,指出道德风险是个体行为由于受到保险的保障而发生变化的倾向。道德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相对于逆向选择的事后机会主义行为,是交易的一方由于难以观测或监督另一方的行动而导致的风险。

在经济活动中,道德风险问题相当普遍。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蒂格利茨在研究保险市场时,发现了一个经典的例子:美国一所大学学生自行车被盗比例为10%,有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发起了一个对自行车的保险,保费为保险标的的15%。按常理,这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应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例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们对自行车的安全防范措施明显减少。在这个例子中,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种不作为的行为,就是道德风险。只要市场经济存在,道德风险就不可避免。

3.委托-代理问题

企业所有者是委托人,企业的雇员(包括经理和工人)都是代理人。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需要通过代理人的行为而实现。但是委托人的目标并不一定就是代理人的目标,代理人有自己的目标。如:经理可能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张,以扩大自己对企业的控制力;工人可能追求工资收入的最大化或在工资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追求闲暇的最大化,因而可能在工作时偷懒、怠工。不论是经理还是工人,其努力程度都是难以观察的,而且监督的成本很大,企业主不可能总是跟在经理和工人后面监督他们干活。所以,企业主与经理和工人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其后果可能会出现企业所有者利润受损,也使得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

二、纠正信息不对称的对策

(1)纠正逆向选择的对策。纠正逆向选择的对策有:声誉与标准化;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向另一方传递与交易相关的信号等。

(2)纠正道德风险的对策。防范道德风险可以从两方面考虑:第一,仅仅支付部分保险金额,当事人也要承担一定的损失;第二,确定基本工资,其余工资根据工作业绩来确定。

(3)纠正委托-代理问题的对策。第一,所有者与经理之间,可以实行利润分享制:假定股东雇用某经理经营企业,经理的努力程度会影响公司的利润。第二,经理与工人之间,实行效率工资制度。效率工资是厂商支付给工人的旨在提高工人生产效率、降低平均成本的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工资。

同学们,你听说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吗?人们往往用它来衡量什么?是不是GDP增长速度越快越好呢?你觉得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学意义又是什么呢?在本学习情境中,我们将通过对GDP与绿色GDP的认识,来思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探讨GDP的衡量与增长问题。

通过本学习情境的学习,你应该能够:

(1)认识国民收入的衡量方式。

(2)解释GDP与消费、投资、出口的关系。

(3)通过了解GDP与绿色GDP的差别,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运用本情境的理论知识,结合材料,认识国民收入的衡量方式,思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学生任务分配表如表11.1所示。

表11.1 学生任务分配表

材料1 GDP与绿色GDP

正如人们常用收入来衡量单个家庭的贫富程度、用利润来衡量单个企业的经济实力一样,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也需要借助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进行描述。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总量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在其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过: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没有GDP这个发现,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没有GDP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在微观部分,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而在宏观部分,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总体经济活动及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由于宏观经济学对经济运行的整体进行分析,因而不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必须运用总量分析方法。要进行总量分析,就要有衡量总体经济活动的指标。因此,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就成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当然,国内生产总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完全衡量经济成果,未经市场交易的产品和劳务未计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反映经济活动的副作用,忽略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污染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类健康财富的影响。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的研究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4年,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总局正式联合开展了中国环境与经济核算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研究工作。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成本,是衡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能比国内生产总值更全面地衡量经济发展水平。

当绿色GDP的增长快于GDP时,意味着自然资源得到节约,环境得到改善,这种发展方式具有可持续性,有利于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反之,当GDP的增长快于绿色GDP时,意味着经济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不断恶化为条件的,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不利于福利水平的提高。

绿色GDP对传统GDP进行了调整,能够更真实、科学地反映国民福利水平的变化。但是,在实际当中很难为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进行量化,无法对绿色GDP进行统计。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但采用绿色GDP的指标是发展的趋势。

阅读工作任务书,收集“学习情境相关知识点”中有关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总量、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等相关知识,并完成引导问题1~13。

引导问题1 (单选题)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则该国国民从国外取得的收入( )外国国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不能确定

引导问题2 (单选题)“面包是最终产品,而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 D.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判断

引导问题3 (单选题)以下( )不属于国民收入核算的同一类。

A.利润 B.政府转移支付

C.企业净利息支付 D.租金收入

引导问题4 (单选题)以下( )不属于要素收入,但要计入个人收入(PI)之中。

A.房租 B.养老金

C.红利 D.银行存款利息

引导问题5 (单选题)在四部门经济中,国内生产总值是指( )的总和。

A.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引导问题6 (单选题)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

A.国民生产净值 B.个人收入

C.个人可支配收入 D.国民收入

引导问题7 (单选题)下列各项指标中,是由现期生产要素报酬加总得到的是( )。

A.国民收入 B.国民生产总值

C.可支配收入 D.国民生产净值

引导问题8 (单选题)以下因素不会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测量的是( )。

A.产品价值的变化 B.对政府提供的服务价格的估计

C.出口的增加 D.对非市场商品价格的估计

引导问题9 (单选题)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租金、利息、利润以及间接税支付的总和,也可以表述为( )。

A.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B.总供给等于总产出

C.总产出等于总收入 D.总收入等于总需求

引导问题10 (单选题)已知,C=3000亿元,I=800亿元,G=960亿元,X=200亿元,M=160亿元,折旧=400亿元,则( )不正确。

A.GDP=3800亿元 B.NDP=4400亿元(www.xing528.com)

C.净出口=40亿元 D.GDP=4800亿元

引导问题11 (多选题)下列说法中,( )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特征。

A.它是用价值量测度的 B.它测度的是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C.它只适用于给定的时点 D.它测度的是销售的产品价值

E.它是从地域角度衡量的

引导问题12 (多选题)下列项目中,( )不属于政府购买。

A.地方政府投资兴建一所小学 B.政府购买电脑和轿车

C.政府给公务员加薪 D.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

E.政府支付公债利息

引导问题13 (多选题)最终产品法是将以下( )项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

A.消费和投资 B.储蓄 C.进口

D.政府购买 E.净出口

按照收集资讯和决策过程,制订工作计划,完成表11.2的内容。

表11.2 工作实施计划表

小提示:总结呈现时间节点由教师确定,之后小组成员据此集体商议确定各部分计划用时,鼓励同学们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引导、监督学生完成“工作准备”部分引导问题的回答,并对各组的工作计划给出建议,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建议对工作计划进行修改,并且再次熟悉分析材料,为工作实施做好准备。

引导问题14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问题15 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问题16 是不是GDP的增长速度越快越好呢?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问题17 大家之所以开始关注绿色GDP,是因为国内生产总值存在哪些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问题18 由此看来,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学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各组代表用PPT等形式进行作品展示,介绍任务的完成过程,准备作品展示材料,并完成表11.3至表11.6所示的评价表。每个学习情境的成绩评定将按学生自评、组内点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四个阶段进行(建议按自评占10%、组内点评占20%、小组互评占20%、教师评价占50%的比例计算每个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

表11.3 学生自评表

表11.4 组内点评表

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组内各位成员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4人小组为例,组长比重占40%,其他两个组员各占30%,总评分加权平均得出。

表11.5 小组互评表

注:填写此表时请根据班级实际分组情况,由被评小组以外的其他几个小组对被评小组进行评价,并填写此表格。

表11.6 教师综合评价表

一、国内生产总值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在其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理解这一概念,要注意以下问题。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不管产品和劳务的提供者是哪国公民,只要是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均被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范围,而不包括本国公民在外国境内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计算GDP时不应该包括以前所生产的产品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在计量上只计算最终产品,不能把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掉的产品和劳务即中间产品,纳入统计范围之列。

(4)最终产品既包括有形产品也包括无形劳务。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劳务,即要把旅游、服务、卫生、教育等行业提供的劳务按其所获得的报酬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5)国内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要按产品的现期价格来计算,即产品市场价值等于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与产品数量的乘积。这样计算出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存在两个问题:其一,不经过市场的自给性产品和劳务无法统计;其二,价格是变动的。所以,国内生产总值不仅要受最终产品数量变动的影响,而且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

(二)实际GDP和名义GDP

名义GDP又称货币GDP,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例如,2009年的名义GDP,是以2009年的市场价格计算的当年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而2010年的GDP,是以2010年的市场价格计算的在那一年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名义GDP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其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物质产量的变化;其二是市场价格的变化。

实际GDP是以从前某年为基期,按一个不变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名义GDP既反映了实际产量的变动,又反映了价格的变动;而实际GDP只反映产量的变动。只有根据实际GDP,才能准确反映国民经济的实际增长情况。因此,经济学家一般以实际GDP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核算指标。

(三)GDP与人均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数量指标,反映一国的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质量指标,说明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富裕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式中,当年平均人口数是当年年初与年末人口数的平均值,或为年中即当年7月1日零时的人口数。

一般情况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总收入两个指标数值比较接近,大致相当。世界银行按人均国民总收入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组,通常把世界各国分成四组,即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如表11.7所示。这些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的。

表11.7 世界银行划分经济发展水平标准

(四)GDP与GNP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其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在国民收入统计中,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常住本国但未入本国国籍的居民。国民生产总值应为以上三类居民在国内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与GNP的关系如下:

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不同的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

(一)支出法

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方式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起来,核算出该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最终产品的货币价值总和。为了避免重复核算,这里的“产品”必须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概括地说,最终产品按其用途可以分为四类:消费品和劳务(个人支出)、政府购买的产品与劳务(政府支出)、投资品(企业投资支出)、外国购买净额。

(1)消费。消费包括一年内居民除购买住房以外的一切产品与劳务的支出(用C来表示)。它代表着经济中直接用于满足消费者欲望的那些产品的支出。耐用品包括洗衣机、电视机、录像机和汽车等;非耐用品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用品;劳务包括交通、邮电、医疗、文化教育和理发等。

消费=耐用品消费+非耐用品消费+劳务支出

(2)投资。投资是指厂商与居民不用于现期消费的那部分产品的价值。总投资包括增加资本存量的净投资、补偿资本存量耗损的折旧和存货三项。

总投资额=固定投资+存货投资

固定投资=非住房投资+住房投资

式中,非住房投资指机器设备和工具的支出,住房投资指用于厂房、仓库建设和住宅建设的投资。由于出租住宅可以获得租金收入,所以住宅建设也是一种投资。所谓存货投资是指净存货,即年终存货减去年初存货。

(3)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在产品与劳务上的支出(用G来表示),包括各级政府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购买产品与劳务的支出,但不包括转移支付(如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加入转移支付是一种重复计算,因为政府转移给居民的钱是已经计算过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这些转移支付是以失业救济金、抚恤金等形式发放给居民的。

(4)净出口。净出口是指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则:

净出口=X-M

把上面四个项目加总,用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即

GDP=C+I+G+(X-M)

(二)收入法

收入法又称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中形成的各种收入加起来,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和企业家才能所得的正常利润加起来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1)雇员报酬。雇员报酬是指受雇于企业、政府和居民的雇员所挣得的工资薪金和其他福利补助金。

(2)租金。租金包括个人出租土地、房屋等得到的租赁收入及专利、版权的收入等。

(3)净利息。净利息是指个人储蓄所提供的货币资金在本期的所有利息,包括股息、债券利息等。

(4)业主收入。业主收入是指各种类别的非公司型的企业纯收入,如律师、医生、店铺主等的收入。他们自己雇用自己,使用自有资金,因此,他们的工资、利息、利润、租金一起作为业主收入。

(5)公司税前利润。利润代表生产中资本所做的贡献,这项收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为政府征收;二是股东红利,支付给股东;三是公司未分配的利润,是扩大经营规模所需的资金来源之一。

(6)企业间接税和转移支付。企业间接税是指企业向政府缴纳的营业税、货物税、关税等,以别于称为直接税的公司利润税。企业缴纳的间接税将附于产品成本之上,从销售价格中得到补偿。转移支付是指公司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公益活动的捐款和消费者无法清偿的呆账。

(7)资本折旧。它是为了维持原有资本存量而做出的支出。

把上面七个项目加总,用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雇员报酬+租金+净利息+业主收入+公司税前利润+企业间接税和转移支付+资本折旧

既然用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所有要素的收入,在扣除了应缴纳的各种税收之后,要素所有者把收入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储蓄,以C表示消费,S表示储蓄,T表示税收,则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可以表示为:

GDP=C+S+T

总之,由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收入法与支出法都是对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统计,从理论上来说,其结果必然相等。也就是说,通过生产创造收入,收入形成支出,支出又决定生产,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地进行循环流动。但从实践上来看,一般都用支出法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三)部门法

部门法按提供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核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又称生产法。

在用这种方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各物质生产部门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仅核算部门的增值。商业、服务等部门也按增值核算。教育、卫生、行政等无法核算增值的部门则按该部门职工的工资收入来核算,以工资代表他们所提供的劳务价值。

三、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总量

国民收入核算的总量指标包括五项: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前面已经介绍了国内生产总值,下面介绍其他四项指标。

(一)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生产资本的消耗后得到的,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折旧,用公式表示如下:

NDP=GDP-折旧

(二)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NI)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之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间接税虽然构成产品价格,但不成为要素收入;相反,政府给企业的津贴虽不列入产品价格,但成为要素收入。其与NDP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NI=NDP-企业间接税+政府津贴=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三)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有个人得到的各种来源的收入总和。具体包括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利息和股息收入、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等,但不包括个人之间的转移支付。个人收入这个概念是用来表示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并以此区别于国民收入。个人收入的构成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利润税+公司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四)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所得到的收入总和减去个人税和非税支付部分后可以由个人直接支配的收入,也就是个人可以随意支配的收入。个人税包括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房地产税等;非税支付包括罚款、教育费和医疗费等。

个人可支配收入用于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消费支出,包括食品、衣物、居住、交通、文娱和其他杂项;二是个人储蓄,包括个人存款、个人购买债券等。个人可支配收入用公式表示如下:

PDI=PI-(个人税+非税支付)=个人消费支出+个人储蓄

四、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一)四部门经济中的恒等关系

用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私人部门消费、储蓄和税收之和。于是根据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得出了下面的恒等式:

C+I+G+(X-M)=C+S+T

将式中两边消去C,即可得到:

I+G+X=S+T+M

即私人投资、政府购买与出口(即国外购买)之和等于私人储蓄、政府税收(即政府储蓄)与进口之和。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恒等关系

在没有对外贸易的经济中,经济的进出口等于零,从而可以得到:

I+G=S+T

这表明,在封闭经济中,私人投资与政府购买之和等于私人储蓄与政府税收之和。

(三)两部门经济中的恒等关系

在只有家庭和厂商的两部门经济中,政府购买和税收均为零,因而:

I=S

五、GDP与消费、投资、出口

一般认为,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经济发展。因此,按照经济发展动力来源可以将经济发展分为消费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和出口拉动型。而研究它们各自拉动力的大小就成为研究经济增长动力的源泉、途径及破解经济发展困局的钥匙。

(一)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落脚点和新起点。从这个意义来讲,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需求的强弱影响着我国社会再生产的实现程度,从而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2)消费需求是经济波动的稳定器。消费需求的稳定性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制约因素。消费需求波动相对平缓,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投资需求波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动荡,阻止国民经济过于迅速地上升或下降。

(3)消费需求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约束已经由短缺时代的资源供给约束转变为市场需求约束,市场需求规模成为决定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重要因素,消费需求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消费需求不足或消费需求结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所以,调节消费需求,引导需求结构,将大大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合理运行。

(4)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投资与出口。一般用消费、投资和出口在GDP中所占比重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来考查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通常消费需求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投资增长1.5个百分点,而出口需求来自国外市场,其规模变动取决于国外的经济及政治因素,国内因素对其影响较小。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有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投资需求和出口,但消费需求仍然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于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二)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投资的两个方面来实现。

(1)投资的需求效应。在投资过程中,不断通过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如电力、水泥、钢材等,从而导致对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大量需求,引起国民经济中需求总量的增加,推动相关行业扩大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2)投资的供给效应。投资项目建成后投入使用,会扩大社会的生产能力,从而使社会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导致国民经济供给总量的增加,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在处理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时,既要重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又不能盲目扩大投资;既要重视投资的需求效应,也要重视投资的供给效应。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效果又影响投资方式,决定投资行为。因此,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政府应该引导投资规模适度发展,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保持合理的投资结构,使投资和经济增长相适应。

(三)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对于消费是内部需求,出口是指外部需求,即通过本国企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扩大自己的产品销路。

内需可以为外需提供重要的支撑和动力,同样,外需对内需也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外需从不同的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刺激内需,形成了如“出口—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或“出口—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减少相关企业破产—增加国家税收收入—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拉动链”。外需还通过“示范效应”推动内需升级,这种“示范效应”同时存在于投资和消费两个领域。因此,在以扩大内需为宏观经济调控立足点的同时,不可忽略或小视稳定外需的作用,需要继续重视和支持对外贸易发展,充分发挥好外贸对上下游产业的乘数效应,实现以外需带动内需、以内需促进外需。

投资、消费、净出口三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经济活动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以保持国内生产总值、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稳定、协调发展,从而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