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法规体系建设
要结合我国国情,加快研究建立和健全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当前要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及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农业废物等资源化利用的法律和规章。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
2.加大依法监督管理的力度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3.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4.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
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通过试点,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和项目领域,进一步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的政策措施,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工业园区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思路,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
5.循环经济发展案例
【案例3-4】 某市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报告(摘录)
1.该市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1)背景状况
1)自然条件(略)。
2)社会经济状况。表3-1所示为某市区2011~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及产业构成。从表3-1可见,2013年以来,该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国内生产总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产业结构来看,2013年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很快。201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了1300亿元平台,达到1303.4亿元,增长18.4%(按可比价格计算),增幅创最近10年来的新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又实现新的突破,人均GDP达37067元。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来看,投资总量再创新高,投资拉动成效明显。201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9.80亿元,比上年增长30.7%;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902万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64.9亿元,比上年增长34.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03.8亿元,增长25.1%。基础设施及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2015年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35.1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工业投资459.8亿元,比上年增长34.2%;民间投资479.9亿元,比上年增长35.8%。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高新产品比重上升。201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83.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进口22.09亿美元,增长0.91%;出口61.24亿美元,增长29.8%。
表3-1 某市2011~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及三个产业构成
3)资源环境现状。①土地资源;②水资源与水环境;③大气与声环境;④其他资源。
(2)制造业现状特点
1)制造业经济总量比重突出。
2)制造业产业结构日渐完善。
3)制造业空间布局日趋合理。
4)制造业规模效益显著。
(3)水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2015年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1%。制造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三大高耗水行业消耗了近70%的工业用水,拉高了全市制造业平均单位水耗。2015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34519万t,COD排放量为51578t。其中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全市总量的近66%,其万元工业增加值COD的排放强度均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达到全市机电制造业的40倍左右。
(4)能源消耗及大气污染物排放 2015年全市制造业消耗能源合计1396万t标煤。能源消耗量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纺织业、机电制造业,占总量近80%。单位能耗前四位的行业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纺织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是全市最大的烟尘、粉尘排放源,其烟尘排放量占全市总量的20%;工业粉尘排放占全市总量的70%。
(5)固体废弃物排放 全市2015年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358.47万t,其中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来源于冶炼渣和燃煤锅炉排放的废渣,其综合利用率为100%。危险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化工残液残渣、医疗废物、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等,全部交给有资质的单位统一无害化处理。
(6)物质流动态变化分析
1)物质输入与输出情况。物质输入总量(包括新鲜用水、能源消耗量及引进资源能源过程中所消耗的土壤搬运量)呈递增的趋势,年均递增为25.38%,递增率大于GDP的增长速度;物质输出量(包括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大体呈递增的趋势,只在2014年有所减少,减少主要是来源于2014年废水排放量的减少,如图3-2所示。
图3-2 全市工业2012~2015年物质输入与输出总量
图3-3表示了在不包括水的情况下全市工业从2012~2015年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变化情况。
图3-3 不包括水情况下全市工业2012~2015年物质输入与输出总量
2)强度和效率。人均物质输入量(不包括水)呈现递增的趋势,年均递增为14.95%,明显大于同期人口增长率,说明随着人口的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消耗强度也迅速增长,这又将直接加剧生态系统的破坏;人均物质输出量(不包括水)大体呈递增的趋势,因此,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依然依赖于资源的大量消耗。图3-4表示了不包括水情况下全市工业从2012~2015年人均物质输入与输出强度的变化情况。
图3-4 不包括水情况下全市工业2012~2015年人均物质输入与输出强度
单位GDP的物质输入量(不包括水)大体呈现递减的趋势,但在2012年偏高;单位GDP的物质输出量(不包括水)则呈现先增后减又升的趋势,说明全市资源利用效率在提高,但还需保持稳定。图3-5表示了在不包括水的情况下全市工业从2012~2015年单位GDP物质输入与输出效率的变化情况。
图3-5 不包括水情况下全市工业2012~2015年单位GDP物质输入与输出效率
(7)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1)良好的宏观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优势显著。
2)交通条件良好。
3)制造业基础雄厚。
4)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日益重视。
5)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8)制约因素
1)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比重大。
2)企业集约化程度较低。
3)制造业产业结构循环链不成熟。
4)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滞后。
2.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1)指导思想。
2)规划原则。
3)规划期限。规划年限分成三个时段:①近期:2016~2020年;②中期:2021~2025年;③远期:2026~2030年。
4)总体目标:①近期目标;②中期目标;③远期目标;④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见表3-2;⑤规划制定战略思想。本次规划制定战略思想如图3-6和图3-7所示。
表3-2 全市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图3-6 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战略思路
3.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总体框架
1)发展定位。全市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定位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实现建设现代制造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目标。
2)总体框架。全市制造业循环经济将主要在三个层面建设发展,如图3-8所示。一是在企业层面上建立小循环,推动清洁生产,从源头上降低能耗、控制污染;二是在企业间或产业间建立中循环,完善制造业产业结构循环链;三是在社会与区域层面建立大循环,把循环经济贯穿于生产、销售、消费、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全过程。
图3-8 全市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总体框架
3)调整产业布局。
4)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制造业科技进步。
5)构建绿色供应链。
6)能源可持续利用。
7)重点建设领域。①园区循环经济建设领域;②行业循环经济建设领域;③企业循环经济建设领域;④政策体系建设领域;⑤加强能力建设领域。
4.开发区(层面)制造业循环经济规划
(1)近期指标 2016~2020年见表3-3。(www.xing528.com)
表3-3 开发区循环经济近期指标
(续)
(2)中期目标 2021~2025年(略)。
(3)远期目标 2026~2030年(略)。
(4)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1)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链纵向延伸,如图3-9所示。
图3-9 开发区产业链纵向延伸示意图
2)产业共生网络。针对不同行业实施分类发展战略,并以现有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为基础,结合潜力产业,吸引配套企业进入开发区,形成产业共生网络,以集聚效应提升开发区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如图3-10所示及见表3-4。
图3-10 开发区产业共生网络示意图
表3-4 开发区产业分类一览表
3)开发区节能规划。
4)开发区节水规划。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建立水资源集成节约利用模式,如图3-11所示。由企业层次的小循环开始,进而建立企业间层次的中循环,然后建立开发区区域层次的大循环。实现开发区区域内水循环绩效的提升,并最终构成开发区区域内整体的水资源一体化利用模式。水资源社会流动循环如图3-12所示。
图3-11 水资源集成节约利用模式示意图
图3-12 水资源社会流动循环示意图
5)开发区节材(资源)规划。该规划所指的物质资源是指除了水、天然气蒸汽以外的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辅材料和产品、副产品以及固体废弃物。①物质资源节约、集成化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如图3-13所示。②减量化;③资源化。
图3-13 开发区物质集成示意图
6)循环经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7)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8)循环经济管理机制建设。
9)开发区产业链延伸构建。①电子信息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如图3-14所示;②机械制造及部件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如图3-15所示;③车辆及零部件循环经济产业链,如图3-16所示;④金属冶炼及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如图3-17所示;⑤金属冶炼及加工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如图3-18所示;⑥化工—印染—纺织—服装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如图3-19所示;⑦纺织服装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如图3-20所示。
图3-14 电子信息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
图3-15 机械制造及部件循环经济产业链
图3-16 车辆及零部件循环经济产业链
图3-17 金属冶炼及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
5.行业层面循环经济制造业体系规划
1)发展目标。
2)发展途径。
3)行动措施及规划:①机械制造行业措施与规划;②纺织印染行业措施与规划;③化工医药行业措施与规划;④冶金行业措施与规划;⑤水泥建材行业措施与规划;⑥热电行业措施与规划。
图3-18 金属冶炼及加工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图3-19 化工—印染—纺织—服装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
图3-20 纺织服装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
6.循环经济基础设施与供热产业发展规划
1)物流体系建设。
2)中水回用系统。
3)集中供热工程系统。
4)燃煤锅炉污染控制规划。
5)供热产业系统建设。
7.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2)法制保障。
3)资金保障。
4)技术支撑。
5)宣传培训。
【案例3-5】 北京市通过标准助推发展,示范引领未来。
2015年11月3日,北京市发改委与质监局联合向社会公布了《北京市推进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2015—2022年)》。
1.明确2022年前标准化工作五大任务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特别是京津冀地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相对集聚,环保减排压力倍增。
为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推进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2015—2022年)》(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几年标准化工作的五大任务。
《实施方案》针对性地提出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建立评估、运用与实施监督体系等工作要求,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的节能低碳与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切实发挥标准的基础性、支撑性和规范性作用,以及在京津冀地区的牵头作用,乃至在全国的引领示范作用,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如图3-21所示。
2.在全国率先提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标准化思路
2015年4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未来几年我国节能标准化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北京市此次出台的《实施方案》不仅关注节能,而且将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展到节水、低碳、循环经济等领域,特别是在全国率先研究提出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标准化思路,构建形成了节能、碳排放管理、循环经济及绿色设计与绿色管理等四大标准体系框架,并重点覆盖了建筑、交通、园区等领域,包含了设计与生产、技术与产品、检测与核查、管理与评价等节能低碳工作的主要要素,是一种全新而有益的尝试。
图3-21 北京市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局部)
在构建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实施方案》覆盖了产业准入环节、资源能源利用环节、末端排放环节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此外,《实施方案》在制订过程十分注重落地和实操性,如根据工作需要、轻重缓急和可实现程度,提出了第一批3年90余项的拟制修订标准计划,其中众多标准应该是国内首次提出,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规范、能效领跑者评价导则、绿色生态示范区运营管理规程、宾馆碳排放管理规范、社区低碳运行管理通则、企事业单位碳中和实施指南节水型林地、绿地建设规范等。这些标准若能顺利完成并发布实施,将在全国范围内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对进一步完善国家及其他地区的节能低碳标准体系,促进标准化带动节能低碳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为标准化带动绿色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2012年,北京市发改委会同市质监局、市财政局联合发布了百项节能低碳标准建设实施方案,已初步探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标准制修订机制。各项标准对北京市实施固定资产能评和碳评、推行碳排放权交易、推动服务业清洁生产、建设低碳城市、开展能效领跑者试点等众多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国家首都和绿色发展的先行者,北京市将在节能减碳标准体系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如《实施方案》在工作任务中提出组织开展标准化试点,建成100个市级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项目;要在交通、公共建筑等重点领域建立能效和碳排放“领跑者”制度等,通过标准化的示范,努力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节能低碳与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新经验、新措施。
此外,《实施方案》还提出五个支持,一是支持节能环保低碳领域的产业联盟,加强标准协同创新合作,并将企业专利融入团体标准;二是支持北京市节能低碳地方标准转化为京津冀通用的区域标准,加快推进京津冀标准一体化进程;三是支持有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主导或参与国家相关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创制;四是支持地方标准升级为行业、国家标准;五是支持有关单位参与和主导制定节能低碳国际标准,促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节能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全篇贯穿了创新实践的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