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的挑战与应对

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的挑战与应对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在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进程中还存在着认识障碍、融资障碍和信息障碍。融资障碍,推进合同能源管理需要融资,目前不少银行不了解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的力度不大,应将更多的银行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的机制,促进其发展。各级政府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视同能源费用进行列支。积极利用国外的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支持。

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的挑战与应对

目前,在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进程中还存在着认识障碍融资障碍和信息障碍。认识障碍,表现在还有部分节能主管部门人员、节能产品生产商、供应商和很多耗能大户还不了解合同能源管理的机制,因此需要加强培训及宣传力度,消除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的认识障碍。融资障碍,推进合同能源管理需要融资,目前不少银行不了解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的力度不大,应将更多的银行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的机制,促进其发展。信息障碍,目前的信息交流,包括节能技术信息的交流、节能技改信息的交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成果的信息交流等还很不够。

1.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前景

实践证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在我国是可行的,为了在全国推广这一新机制,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通告》,得到了近百家单位(包括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各种节能技术或产品的供应商、各种投资者等)的响应,表现出社会对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经营节能项目的浓厚兴趣。通过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有效的培训和技术援助,提高其管理水平;同时利用全球环境基金的赠款建立节能服务公司的商业贷款担保资金,为新的节能服务公司获得商业贷款提供担保。充分利用担保机制的放大作用,帮助节能服务公司克服资金障碍,扩大节能项目投资,从而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化发展。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引入,也引起了各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必将推进我国节能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成功实践和其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活力预示了在我国的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2.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2010年4月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对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工作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1)充分认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的重要意义 合同能源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以来,通过示范、引导和推广,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增多,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

2009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达502家,完成总产值580多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1350万t标煤。到2013年,总产值达2155.62亿元。作为节能服务领域的一种特殊商业形态,合同能源管理投资也从2012年的557.6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742.32亿元,增幅为33.12%,相应实现的节能量达到2559.72万t标煤,减排二氧化碳6399.31万t。从企业数量来看,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从2012年底4175家增长到2013年底的4852家,增幅为16.22%;产业从业人员从2012年底43.5万人增长到50.8万人,增幅为16.78%。对推动节能改造、减少能源消耗发挥了积极作用。

(2)坚持基本原则,促进发展

1)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节能服务公司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能力,改善服务质量。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引导,营造出有利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使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2)促进发展。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建立充满活力、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节能服务市场。到2015年,已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3)完善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对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的节能改造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

2)实行税收扶持政策。一是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免征增值税。二是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是用能企业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合理支出,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区分服务费用和资产价款进行税务处理。四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办理上述资产的权属转移时,也不再另行计入节能服务公司的收入。

上述税收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另行制定。

3)完善相关会计制度。各级政府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视同能源费用进行列支。事业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计入相关支出。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如购建资产和接受服务能够合理区分且单独计量的,应当分别予以核算,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处理;如不能合理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单独计量的,企业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作为费用列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用能单位取得相关资产作为接受捐赠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作为赠予处理。

4)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拓宽担保品范围,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入的固定资产可按有关规定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积极利用国外的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支持。

3.合同能源管理的应用

目前国内推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由客户提供平台,由节能服务投资公司对节能改进项目进行技术和资金投入,包括设备及设施投入,并对项目实施承包管理或指导性服务。一方面客户不需要承担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资金、技术的风险;另一方面使客户更快降低能源成本,获得实施节能改造后带来的收益,根据项目投入和服务内容,由客户和节能服务投资公司根据双方协议对节能收益进行分享。

【案例3-3】 锅炉供暖系统综合改造项目

该项目为某供热公司所属燃气锅炉房供热系统,总供热面积22×104m2。其中住宅楼15×104m2,办公楼7×104m2。该锅炉房设置四台4.2MW燃气热水锅炉;采暖循环泵4台,功率30kW,3用1备运行。供热系统建成并使用5年,年天然气耗量约为210×104m3,年运行费用约520万元,年单位面积供热成本为23.6元/m2

(1)由节能服务投资公司对供热系统进行节能诊断

1)投资公司利用自身优势,进行现场实地调查,并取得有关资料

①锅炉热源设备情况。了解锅炉型号、燃料特性、锅炉的运行热效率、锅炉主要附属设备的情况。

②供热系统形式。了解供热系统是直供系统还是间供系统,换热站及换热机组的设置情况。

③锅炉辅机的配置情况。了解采暖循环泵及补水泵等主要辅机设备的形式、型号及参数。

④热力管网的铺设及保温情况。了解热力管网的铺设方式及保温材料。

⑤供热系统的调节控制方式。了解供热系统是人工手动控制还是自动控制,调节方式及控制模式。

⑥用户情况。各单体建筑、各用热单位供热面积、进口管径、楼内供热系统形式及散热装置设置、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情况等。(www.xing528.com)

⑦了解当地天然气价格情况,同时调查当地天然气价格发展趋势。

2)供热系统运行时对热源供应、热力输送系统及终端用热部门各方面进行现场测试和搜集有关数据,发现锅炉供热系统运行及管理上主要存在的问题:

①供热系统未实现室外温度与供水温度的自动平衡调节,处于较简单的高能耗状态,没有实现合理、平衡和科学的管理。如供热季节里,凭经验(或经验参数)调节供出水温度,控制手段落后。无法量化处理水温与室外温度的关系,无法实现室内温度、供水温度、室外温度的自动实时数字化调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和热量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②整个系统以一种供热模式集中供热。如办公区、住宅区同步供热,没有分时分温控制系统或控制系统人工化,造成了能源浪费。

③机组负荷的分配人为控制,方式方法简单,对整个系统没有集中的控制。

④对供热系统中的运行参数未进行记录,温度调节不精确及时,造成供热成本较大。

⑤锅炉控制系统比较落后,没有实现全自动实时安全运行和科学的锅炉运行管理。即系统中现有的4台燃气锅炉控制柜为继电控制柜,对运行参数没有实现二次远传(供回水压力、温度及排烟温度),属于落后的手动操作控制系统。

⑥系统内的供热管道存在不平衡问题。管网平衡是供热系统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平衡的管网才能发挥出有效的功能。

(2)签订协议 节能服务投资公司根据现场调查和测试资料,制订项目节能改造方案,征求供热公司用户的意见完善和修整方案使其更符合客观实际。通过节能服务投资公司与供热公司签订的合作协议,详细规范了双方责任和义务、权益,以及制定节能效益目标值及分享比例及列出项目实施过程中阶段性验收要求等。

(3)制订改造方案及阶段实施要求 通过对该锅炉供热系统进行节能测试与诊断分析,在建立“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分时分温、按需供热”的目标。利用锅炉自动控制技术、气候补偿技术、分时分区供热技术、烟气余热回收等技术措施对供热系统进行改造。确定改造方案如下:

1)锅炉房采用计算机集中优化控制节能技术。加装一套计算机系统,配合开发一套运行软件,完成对锅炉、系统的监测管理、优化控制、联锁保护、统计计量等相关工作。对4台锅炉分别配置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作为中央处理器,实现各台锅炉单独控制及与中心管理计算机的网络连接。

2)锅炉房采用环境温度气候补偿综合节能控制技术。增加一套环境气候补偿控制柜体,加装一套电动调节阀门。对4台锅炉进行自动气候补偿及热源综合控制,保证分时分温、按需供热。

3)对办公楼实现供热与防冻的定时切换,保证上班时间供热,下班时间防冻。

4)对供热楼宇安装室内温度采集器及传感传输设备,可直接实现用户室内温度的测量和数据传输,用于温度监测和存储记录。

5)建立智能化控制系统,基本实现供暖系统的数字化运行。

6)安装锅炉余热回收设备,回收锅炉燃烧产生烟气的余热,提高整体的热效率。

7)采用管网水力平衡调节技术,如增加自力式流量平衡调节阀门,可解决热力管网存在的远冷近热的水力失调问题,基本实现管网及用户的热量分配的基本均匀,使室内温度远近端基本趋于接近及平衡状态。

根据节能改造技术方案,节能服务公司与供热公司共同确定了需增加的主要节能设备,主要包括:气候补偿器和热源综合控制器各1套;现场控制器2套;供热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1套;燃气锅炉余热回收设备4套;自力式平衡阀2套;室内温度采集器若干及配套安装工程。工程总投资约180万元。

(4)协议双方采用节能效益分享模式获得效益 节能服务公司与供热公司以节能效益分享模式对该供暖系统进行改造,即项目的改造资金由节能服务公司负责,并组织设备的采购、施工、安装及调试;投入正式运行后,双方依据往年的运行数据确定节能量和节能率,并计算节能收益。如双方以五年为投资回收期,五年内,新增设备产权归节能服务公司,供热公司按5%、10%、15%、15%、20%的比例分享节能收益,节能服务公司按照95%、90%、85%、85%、80%的比例分享节能收益。五年合同期满后,全部设备产权归供热公司所有,节能服务公司不再拥有设备产权及分享节能收益。

该锅炉房及管网系统进行综合技术改造后,取得如下明显的节能效果:

1)锅炉房采用计算机智能化控制系统节能技术,使该系统能准确、及时显示供热系统和辅机设备(包括循环水泵,补水泵等)的运行参数和工作状态,清晰、直观、动态地观察整个和局部供热系统工艺流程图,还可以设置锅炉机组运行参数。对诸如出水温度、回水温度、供水压力、排烟温度、室外温度、各供热楼宇回水温度、室内温度等重要运行参数自动生成态势图及分析曲线的数据具有分析统计处理功能。在保证供热品质的同时对机组的运行配置进行合理配比。采用该项技术每个采暖季能耗减少5%,节约天然气10万×104m3,折合121t标煤;节约费用20万元。

2)采用气候补偿加运行曲线精确控制技术,根据室外温度-供水温度曲线对锅炉的大小火燃烧及系统的供水温度进行控制。每个采暖季能耗减少6%,可节约天然气12×104m3,折合146t标煤;节约费用24万元。

3)采用分时分区供热控制模式,以实现供热区域内的各办公楼及家属楼分时分温供热。实现连续供热用户在不同时间段内对室温的不同要求的调节及分时段供热用户上班时间供热、下班时间防冻的切换。每个采暖季能耗减少8%,节约天然气17×104m3,折合206t标煤;节约费用34万元。

4)采用供热系统管网水力平衡技术,增加平衡阀保证系统平衡。每个采暖季内可节约燃煤总量的3%;节约天然气6×104m3,折合73t标煤;节约费用12万元。

5)锅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增加烟气回收装置对余热进行回收作为锅炉供水的预热。每个采暖季内可节约燃料总量的2%;节约天然气4×104m3,折合48t标煤;节约费用8万元。

综上所述,对系统进行全面的节能技术改造后,综合节能率达到20%左右,年节约费用98万元。在不投入资金的情况下,前5年共享受收益63.7万元,5年后每个采暖季仍可节约一定的运行费用;节能服务公司初期投资180万元,前5年分别享受收益93万元、81万元、83万元、78万元,投资回收期2.1年,5年内回收投资后可收益238万元。

总之,节能效益分享模式的优点是供热公司(甲方)不投入资金,不承担任何风险,在保证节能效果的基础上,能降低每年的运行成本。本例中的供热公司在5年内,供热费用降低比例将从5%逐步增长至20%;5年后,每年的费用可降低15%左右。项目改造后不但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且每年节约天然气49×104m3,同时也减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