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率先实现三告别的案例分享

率先实现三告别的案例分享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咸阳市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在逐村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做出了实施告别土窑洞、告别独居户、告别危漏房“三告别”搬迁工程的重大决策部署。到2011年年底,经过四年的努力,旬邑率先在全市完成了“三告别”目标。(三)整合支农资金,拓宽融资渠道资金短缺是实施“三告别”的最大瓶颈。特别是投资5.7亿元,在咸阳市率先实现了“三告别”。

率先实现三告别的案例分享

旬邑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气候条件恶劣,地形地貌复杂,贫困面广量大,群众居住分散。虽然通过移民搬迁、易地搬迁、安居工程等一系列扶贫项目的实施,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但是,由于县域条件差异,贫困量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基本没有自主搬迁能力,仍居住在阴暗潮湿、安全隐患较多的土窑洞和地坑院中,生存环境艰难、生产条件艰苦、生活水平贫困。截至2007年年底,旬邑仍有6098户、22386人居住在土窑洞和地坑院中。按照咸阳市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在逐村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做出了实施告别土窑洞、告别独居户、告别危漏房“三告别”搬迁工程的重大决策部署。2008—2011年,全县累计投资3.78亿元,搬迁贫困群众6622户、27424人。到2011年年底,经过四年的努力,旬邑率先在全市完成了“三告别”目标。如今的旬邑,已经很少见到那些低矮、简陋的土窑洞和危险的地坑院,取而代之的是明亮宽敞、带有典型黄土高原特色的农家小院。

图2-8 农民过去居住的土窑洞

图2-9 土桥镇井坳村

(一)尊重群众意愿,科学实施搬迁

为了加快土窑洞居住群众搬迁步伐,改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全县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2007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三年三大步,告别土窑洞”的目标。2008年,组织实施了土窑洞居住群众搬迁工程。2009年,又及时将单庄独户和居住危漏房的特困群众纳入搬迁范围。2011年,在基本实现“三告别”的基础上,又将公路沿线独居、滑坡地带的1206户贫困群众作为“三告别”对象,通过政策扶持,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环境,脱贫致富。

县委、县政府及时研究制定了《旬邑县土窑洞居住群众搬迁实施方案》,使土窑洞搬迁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开展。一是确定对象。先后对9镇1街道办、179个行政村居住在土窑洞中的群众进行了详细调查摸底,甄别出符合搬迁条件的6098户、22386人造册登记,建立档案。同时,按照“户主申请、群众评议、张榜公示、村上初审、乡镇审核、县上审批”的程序,严格审批搬迁申报对象,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二是科学搬迁。坚持“文明、节约、实用”的原则,把土窑洞居住群众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土地复垦整理相结合、与群众意愿相结合,统筹安排群众住宅和基础设施,分类确定建设档次和风格模式,并实行“三统一”[1]标准,为实施搬迁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区别对待。对经济基础较好、有积极性的搬迁户,采取集中搬迁的形式向新农村、中心村靠拢;对特别贫困的,除享受土窑洞搬迁“5+1”[2]政策外,同时享受其他扶贫补助,引导群众量力而行,分期建设,保证搬迁不剩一户、不漏一人。同时,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总体要求,从而保证搬迁工程顺利实施。四是优化环境。着眼优化搬迁村人居环境,狠抓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硬化道路、铺设饮水管道、架设低压线路、修建休闲广场、新建卫生室等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搬迁后的土窑洞及时复垦整理,使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土桥镇大槐树村、镇头村等土窑洞搬迁新村,已成为旬邑县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二)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脱贫致富

为了使贫困群众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旬邑县在抓好群众建房和基础设施的同时,结合实际,采取财政补贴贷款贴息、干部帮扶等措施,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帮助群众发展苹果生猪、奶畜、蔬菜、烤烟、西瓜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群众自身“造血”功能,保证了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稳定收入。在全县土窑洞搬迁村中,形成了大槐树村有机苹果、镇头村地膜玉米胡同同村生态养猪、柳峪村生态奶畜、安乐村大田西瓜等特色支柱产业,使困难群众能够安居乐业。(www.xing528.com)

(三)整合支农资金,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短缺是实施“三告别”的最大瓶颈。旬邑县采取“财政补一点、群众筹一点、项目整合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捆绑使用各类财政支农资金,多渠道筹措新村建设资金,有效解决了搬迁资金难题。自2006年以来,旬邑坚持每年设立新农村建设专款,纳入县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从最初的2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加上捆绑使用各类项目资金,全县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达到19.4亿元,其中县财政投资2.7亿元。特别是投资5.7亿元,在咸阳市率先实现了“三告别”。从2012年开始,县财政年列支专项资金1000万元,引导带动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持续提升新农村建设层次和水平,积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以捆绑使用各类支农资金为例。近些年来,中央逐年加大了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各级财政也增加了对“三农”的投入。但现行财政支农资金存在多头管理、项目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这些资金的整合、使用、管理和监督,切实提高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旬邑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在全省县级层面率先整合各类支农资金,用“统筹规划、项目集中、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资金整合、各计其功、形成合力”的智慧,对中央、省级财政下拨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村“一事一议”、农田水利、农村公路、土地整理、农业产业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沼气、危房改造、学前教育、农家书屋工程、农村超市、农村医疗卫生、环境整治等项目资金,进行“捆绑”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实行“三告别”。通过沟通协调,妥善处理了与各个部门的关系,得到了各个支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促进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专栏2-1

整合支农资金

新农村建设以来,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各种支农投资基本上都是以“条条”为主管理,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致使不同渠道的政府支农投资,在使用方向、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和重复,一些部门和项目单位多头申报项目,同一地块的同一项目,今天姓张,明天姓李,给资金和项目管理带来很大困难,难以形成合力,使有限的资金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必须重视并切实解决各种政府支农投资协调整合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伊始,旬邑县在部门职能和资金渠道未做调整的情况下,按照“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务求实效,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整合思路,不断加大各级涉农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力度,每年将计划、扶贫、水利、农业、林业、教育、卫生、建设等不同渠道的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捆绑,向重点项目集中,向新农村建设集中,不撒胡椒面,不分散使用,充分发挥了资金的聚合效应。特别是在农村公路建设上,旬邑采取“群众修底子、政府铺面子”的政策,得到了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难题。整合支农资金,有力地促进了旬邑县的新农村建设。一是有利于逐步规范政府支农资金投向,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有利于促进政府及其部门转变职能,克服“缺位”和“越位”现象,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三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支农资金的整体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