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家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是指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创立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在经济增长理论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将静态分析动态化、短期分析长期化,建立了第一个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现代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一般将其称为“两部门模型”。马克思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方面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科学拓荒,独立地开辟了后来被称为经济增长理论的新领域。马克思创造性地建立了两个基本前提或两种构成原理,在正确的前提下创立了严密的、完整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体系。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前提假设是:马克思的再生产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价值再生产;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构成;在实物形式上由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品的第二部类两个部分构成。理论模型为W=C+V+M,具体来看:
第I部类:W1=C1+V1+M1
第II部类:W2=C2+V2+M2
其中,ci,vi,mi,wi分别代表两大部类(i=1,2)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和商品价值。
在构建再生产理论的基本框架之后,马克思着重分析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两大部类之间的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问题。然而,不难看出,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在马克思最初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并未考虑到资源利益在其中的影响,我们试图将资源利益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下引入马克思的经济增长模型。资源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可充当原材料,也可被制造成劳动工具,因此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相较于资源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对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当中,也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在发挥其经济作用的同时势必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资源与环境又密不可分,过度的开发、滥用对于生态环境而言,无疑是最大的损坏。在近现代社会很长一段时间环境都被当成与经济增长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然而重新投入劳动治理环境则要牺牲一部分经济增长的成果,因此,在引入资源利益后的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必须将物质产品生产部门和资源修复或是再加工的部门作出区分。
其中,ci,vi,mi,wi分别代表不同部门(i=a,b)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和商品价值,a代表物质产品生产部门,b代表资源修复或是再加工的部门。关于b部门我们作出如下分类进行讨论:
假定情况一:无环境损坏。(www.xing528.com)
如果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良性的经济活动,即并未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且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收益,那么马克思的经济增长模型就发生如下变化:
此时必须将a,b两个部门都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进行核算,b部门在资源的再利用或深加工过程所带来的利益,也就是资源虚拟价格的部分为正,它也会相应地创造剩余价值Mb,因此,整个社会所有部门共同创造的剩余价值就由Ma变为(Ma+Mb),即由于资源利益的增加,为整个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更多。
假定情况二:有环境损坏。
假定物质产品生产部门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坏,损坏而造成的损失我们将其记为ΔE,这样明显就会降低资源环境原本的虚拟价格。然而,生态环境自身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其破坏会得到部分恢复。但当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时间以及对环境的损坏程度都超出环境自净力所承受的范围,生态环境无法进行自我完全的修复,此时物质产品生产部门就必须对这一部分作出一定的“补偿”,即重新投入劳动和资本来修复已损坏的环境,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上述模型就可以表述为:
由于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使得环境虚拟价格减少ΔE,物质产品生产部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损坏的环境作出补偿,投入劳动和资本去修复,最终的成本就由原来的(Ca+Va)变为(Ca+Va+ΔE),相应的剩余价值减少了ΔE。
总而言之,可以看出,物质产品生产部门与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物质产品生产本身就是置身于环境中的,其生产过程、消费过程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都有帮助,而差的生态环境会对生产甚至消费都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我们必须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追求二者的一个平衡,尽可能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在生态环境的自净力范围之内,在保证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